(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化的21世纪,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这种互通不仅仅是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更是文化上的。我们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有必要讲好我们本民族的故事,而要讲好本民族的故事,就必须深入挖掘我国56个民族的优质传统文化,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输出能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与当今时代主旋律相契合的正能量文化。要讲好我们中国故事,少数民族的故事也必不可少,而赫哲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一代又一代人对文化的薪火相传使其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而赫哲族的民间故事更是这丰厚的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让世界更好地接受我们赫哲族的民间故事就需要我们做好翻译的工作,做好故事中的各种文化内涵的传达。
翻译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之中,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巴斯奈特的著作《翻译研究》中对文化翻译观的基本内涵有如下解释:第一,翻译研究要以文化为基本的单位,而不单单停留在语言层面。第二,翻译不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是一种交流的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人们得以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文化深深地扎根于语言之中。所以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1],在了解本民族文化时,也要了解外国文化,洞察两者的异同之处。第三,翻译不是简单描述原语文本,而是寻求该文本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功能等值[2]。翻译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在需要达成功能上的一致时,译者必须对原文进行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译者在两种文化差异较大时有权利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增减修改,以达到更好传达原文文化内涵的目的,更好地实现文化意义上的功能等值。第四,由于文化群体有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的原则和规范可以有所不同,翻译的目的就是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要。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往往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法或标准,其目的都是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要。[3]
赫哲族是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是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少数民族。赫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其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其独具特色的赫哲语。作为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赫哲族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前辈族人对后辈族人的口口相传。而其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就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可以说,赫哲族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情结,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赫哲族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先民普遍存在的信仰与崇拜。因为赫哲族普遍信奉萨满教,而萨满教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教派,所以赫哲族信奉的对象涉及万事万物,有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体,有风,雨,雷,电,虹,云,水,火,石,山等自然力和自然物,也有诸如鹰,鸟,龙,鱼,猪等动物[4]。所以赫哲族民间故事传说与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抛去先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使然,认知能力不及现代科学知识较为丰富的现代人来看,这些故事和传说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与万物生灵的共生共荣的观念是先进的,是值得全人类提倡的。
赫哲族民间故事传说对日月星辰的解释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情感,在人文伦理上的观念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是与普世观念所契合的。赫哲族民间故事《天河》中,乌哈沙特(意:星星)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后来母亲生病需要吃天河里的鱼才能好,乌哈沙特便坐船让萨满把他送到天河捕到了鱼,给母亲吃了后果然好了,后来母亲又病了,乌哈沙特还没来得及捕鱼母亲便去世了,乌哈沙特葬下母亲便回到了天河,成为天河的守护人。如今抬头就能看到的几颗亮星就是乌哈沙特做的小船,旁边的小星星是木浆。最亮的那个就是乌哈沙特。从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是孝文化和好人有好报的道理,可以说这些都是与现代价值观完全契合的观念。
赫哲族民间故事传说还有一个部分就是对莫日根(意:英雄)的歌颂。其中有在战争中奋勇杀敌,威风凛凛的战将:也有带领族人开疆辟土,战胜自然灾害的首领:还有积极发明创造,为族人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和便利的能人。可以说只要对族群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族民歌颂敬仰的莫日根。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大多具有勇敢,勤劳,坚强,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人们所需要的优秀品格。
作为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赫哲族对鱼有着原始崇拜,他们以鱼为衣,以鱼为食,因此也加以信赖,以鱼为神[5]。民间故事传说中也随时可见鱼的身影。可以说鱼是赫哲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他们赫哲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和文化来源。所以赫哲族对鱼的崇拜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那些关于鱼的故事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赫哲族人民对这种感恩之情的传递。
赫哲族民间故事大多带有神话色彩,是赫哲族先民在生产能力低下的时代背景下对大自然的朴素的理解,对人文伦理的正确引导。故事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人文情怀确实符合我们现当代普遍的伦理观、价值观,值得被世界人民所看到,所听到。
要想向世界讲好赫哲族民间故事,我们必须要将这些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群体,也要根据读者文化群体的差异来调整翻译的准则和语言。这就与文化翻译观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能仅仅将翻译当作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要让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突破不同语言间的障碍,使两种或者多种文化能够得到交流甚至交融。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特有的文化移植到目标语言中。此时。译者可以借助加注,释义的方法,添加必要的文化信息,帮助译文读者了解其文本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
作为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有大量的民间故事都是跟鱼或渔猎有关的。如《叉鱼能手莫尔高》《天河》等。这些故事跟鱼或渔猎密切相关,因此可能会有读者产生疑惑,为什么赫哲族民间故事中有如此多关于这方面的故事。这时,就需要译者采取加注、释义等方法来添加必要的文化信息,补充说明渔猎文化在赫哲族文化中的地位,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所读文本和赫哲族民族特点。
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由于不同文化群体的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范。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例如,有关“莫日根”的故事的翻译,如果我们将目标读者定位为青少年儿童,就需要简化其中对复仇故事,原始杀戮场面的描述,而将笔墨着重于对因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而成为莫日根的人的描写。而如果我们的翻译受众是外国从事民间故事研究的学者,就需要更加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传达出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这些学者能更好地了解赫哲族的民族特点特性,精神情怀。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特别强调了一点,即“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译者不仅需要了解本民族文化,也需要了解外国文化,知道两者之间的异同。这就是说,如果译者能够对两种或多种文化有深刻了解,就必然能敏锐的觉察出不同文化间的共性,而这种共性能促进读者对译文中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有更高的认同感。从而真正做到文化的交流,甚至交融。
赫哲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对自然万物具有敬畏之心。有很多赫哲族民间故事都表现出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敬和感恩。这不仅与外国很多民族或宗教的观念契合,也与现当代的环保思维,万物平等的观念相契合。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同样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能使文化内涵的传达和认同事半功倍。
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间的直接转换,更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行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论强调的是讲文化之间的移植,传达不同文化间的理解,这为赫哲族民间故事的翻译外宣工作提供了重要导向。该研究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框架下,对赫哲族的一些民间故事进行了分析翻译工作。该论文的目的不仅是弘扬赫哲族的优秀民间故事,也可以在今天为增加祖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