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跃,谢越,王艳,李孝良,邹长明
地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李飞跃,谢越,王艳,李孝良,邹长明
(安徽科技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安徽 凤阳 233100)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重点。本文重点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及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双能型”和“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行“3Q”计划全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安徽科技学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找到一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之路。
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涵。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1]。然而,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人才培养方案无特色、培养机制不完善、平台缺乏、抓手单一等问题[2],亟需进行有效改革与持续探索。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立足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大力推进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多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和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大力推进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断采取新措施与新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理论认识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是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及实践技能的核心措施之一[3-5]。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多方面技能的训练和驾驭,突出解决生产实际中某类问题的综合能力。
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分类设定实践教学学分标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35%,其中工科各类卓越计划专业不少于40%;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35%;理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30%;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25%。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环节。要求开设实验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实验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30%~50%,开设的实验项目中90%以上为综合性、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
以问题解决和项目导向的思路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岗位的思想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使实践教学体现出社会实际和实践训练的综合化、系统性和复杂性。积极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或职业标准,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逐步推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的“工程化”。把课堂延伸到实践教学基地,把课堂搬到现代工程现场,把毕业论文写在实习现场,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教育的完整实践教学过程,完善“以能力为主线,学用一体,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深化和完善“一个目标、三个环节、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两个依托,六个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层次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一个目标”即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三个环节”即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毕业(生产)综合实习和科技创新训练;“三个层面”即基础实践层面(包括公益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认知实习等)、专业实践层面(包括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等)和综合运用层面(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就业见习和产学研活动等)。建立了“两个依托,六个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依托校内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结合校外国防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工作见习基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综合运用各方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验-实习-实训”一体化平台。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开放、共享、高效、多功能的实验教学平台[6-7]。构建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软硬件一体化实践平台,全面调整和科学设置教学实验室。积极推进大学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等基础实验室建设力度,强化农科、工科、理科、文科等综合性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加强“教学做一体”具有实景式教学效果的实验中心建设;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打造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一批“互联网+”实习实训中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校企合作,重点建设一批集教学、科研、生产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共建“嵌入式”实验室;科学规划全校实验室建设,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大平台建设,搭建工科、理科、文科等5个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构成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大力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优化实验项目设置,推进实验室开放与共享,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配齐配强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升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建立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精准投入机制和效益评价机制,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资金投入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过程管理,在实习环节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健全开放互动、合作共贏的实践育人机制。
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实验室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和实验室队伍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辐射面和影响力。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实习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深层次“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教育途径与方法,鼓励各专业与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结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主动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要求,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功能,举办多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构建“院系-学科-专业”交叉互动及一体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8-9]。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突出课程“意识培养+知识传授+实践体验”的教学功能,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发专业课创新创业案例,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专业教育核心课程。
强化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扩大现有大学生创业园规模,遴选创新创业团队驻园,建设大学生创客实验室,注重项目落地转化。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表彰优秀创新创业学生。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基础,以科技创新活动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为抓手,每个项目对接一名或若干名指导教师或跨专业组建师生项目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项目研究,组建“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指导团队。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博士化”,这些教师从小学到博士一直处在学校环境中,缺乏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安徽科技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出了“双能型”教师锻炼计划,制定“两进、一培、一参与”制度,强力推进教师进企业(厂矿)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颁发“双能型”证书,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学校制定了“双创型”教师培训计划,每年遴选一定名额的各类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对上述教师颁发“双创”导师证书,并制定“双创”导师考核办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奖励计划,每年表彰若干名“双创”导师之星。
此外,结合办学定位,学校推出了“中小微企业共成长计划”。要求每位博士根据科研方向对接一个中小微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中小企业共成长。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与学是教育重点,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切实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安徽科技学院通过实施“3Q”计划,来构建“三位一体,四年联动”的实践运行机制[10]。“Q1”即启明学业导师计划(面向大一新生):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团委和学生处安排)和专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Q2”即启航双创导师计划(面向在校老生):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生结合创业导师的方向,以导师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申报“互联网+”“挑战 杯”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个学科的竞赛为契机,动员学生广泛参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及素养。“Q3”即启程毕业导师计划(毕业生):学生结合未来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直接赴相关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和岗前培训锻炼,立足岗位、立足生产需求,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实验、设计、研究等工作,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实习实训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并对学生考研、就业等方面全程指导。
“实践出真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实践创新能力是检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探索如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过程中,安徽科技学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3年来,围绕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平台6个,教研项目30余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50余项、学生发表论文数、参与研究项目数、优秀毕业论文数及考取研究生数等方面,较以往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优秀学生和教师的典型案例。学校实践创新氛围浓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题也会衍生出更丰富的内涵,需要地方高校及教师不断去思考和前行。
[1] 陈勇,潘嘉祺. 地方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2):49-51.
[2] 郝永梅,葛秀坤,邵辉,等. 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13-116.
[3] 林梅.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 人才资源开发,2015(22):152-153.
[4] 徐炜君,原大明,刘素娟,等.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对策[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80-82.
[5] 周海波,王桂莲,吕翠微. 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6):66-67.
[6] 周晓清,叶安胜,李瑞瑾. 地方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索[J]. 福建电脑,2018,34(11):63-65.
[7] 甄润英,尤玲玲,何新益,等. 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25(4):109-112.
[8] 王敏,王银玲,阎世梁,等. 基于学科交叉的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4):118-120.
[9] 王英超,任健,李天俊,等.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生物制药专业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26(1):96-98.
[10] 马万征,谢越,肖新,等. 基于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设计综合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J]. 山东化工,2018,47(24):154-155.
The choice of an approach to foster students’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LI Fei-yue, XIE Yue, WANG Yan, LI Xiao-liang, ZOU Chang-mi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 Anhui Province, China)
The orientation of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is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key to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lso the focus of reform.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rom six aspects: build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pract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perfecting practice education mechanism, deepe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strengthening “dual-ability” and “double-crea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mplementing “3Q” plan, and improving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whole process, in order to find a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pplied talents; local universitie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1008-5394(2020)02-0109-04
10.19640/j.cnki.jtau.2020.02.024
G647
B
2019-04-23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7jyxm1296,2018jyxm0659);安徽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X2017036)
李飞跃(1983-),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E-mail:lifeiyue0523@163.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