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0-01-02 04:16宋玉锋焦萌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西南革命

宋玉锋,焦萌

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宋玉锋1,焦萌2,通信作者

(1. 天津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2.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工程学院,天津 300350)

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核心要义。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对党的情感认同;铸就大学生敢于拼搏的干劲,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培养大学生善于团结的意识,厚植对党的思想认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讲好革命故事,建强宣讲队伍,融入课堂教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浙西南革命精神;情感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

2019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时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青年大学生有理想、有激情、有才华,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对新思想比较好奇,是未来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最重要的一支潜力军。然而,青年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接触人群的背景相对简单,面对愈发严重的意识形态斗争,能否作出正确选择不仅关乎青年自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综合”[2],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丽水市是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1935年3月至1937年9月,艰苦卓绝的浙西南革命斗争在此展开,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1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

1935年3月至1937年9月,革命先烈刘英、革命将领粟裕在浙南游击区(浙西南、浙南(浙东南)、浙东)开展游击战争。浙西南(丽水市)因“建有中国东南沿海最好的军工基地——浙江省铁工厂;处于温州港通往内地的交通运输线水陆转运枢纽上,是沿海地区向内地供应食盐的中转站;建有一座军用机场等诸多因素使丽水成为侵华日军重点破坏对象,日军既长期空袭轰炸,又多次地面入侵”[3]。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刘英、粟裕带领英勇奋战的革命部队,不惧艰难困苦,勇于抗战,铸造了以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为核心要义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1.1 最深刻的内核:忠诚使命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占领整个华北,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形势,中共中央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委员会坚持以中华民族利益至上,坚决与日军斗争到底。1934年7月,中共中央在残酷的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本着为国忠诚、忍痛牺牲的精神,从前线主力红军中抽调红七军团为中国人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实行它北上抗日的任务”[4]“1935年8月,敌人集中了三十二个整团共约六七万人的兵力,连同地主武装号称四十个团,妄图围歼我游击队,彻底摧毁我浙西南游记根据地”[4]。事实上,当时浙西南的总兵力加一起一共才3 000余人,在敌我悬殊的极端残酷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帮助红军大部队顺利转移,保存了红军的革命力量,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红军将士和根据地人民对祖国的忠诚,担当着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崇高使命。

1.2 最突出的特质:求是挺进

在国民党开始对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围剿”期间,由罗卓英任军长的第十八军作为“围剿”主力,这支军队装备精良,人员齐整,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其配备的师团一级干部也都是诸如黄维、宋瑞珂、高魁元等国民党军官中的著名人物。但是,红军并未被吓到。在粟裕大将军的领导下,浙西南游击队充分总结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经验,以运动战歼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他们发动群众“砍倒树木,横断交通,并在山崖上造石楼(即滚木檑石)、扎口子,凭险打击敌 人”[6]“他们穴居饮雪,挖田鼠窝找粮食充饥,夜以继日、出生入死地坚持,与前来搜捕的敌人战斗”[4]。在这场反“围剿”战争中被捕杀和活埋的基层干部群众不计其数。但是,敌人越残暴,革命军民的反抗越坚决。1935年9月至1936年6月,国民党对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期间丢失了一部分根据地,但又在浙闽边、浙东、浙南等区域开辟了更多根据地,总体上取得了胜利。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红军部队坚持实事求是,总结战争规律,汲取战争经验,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动群众,迎难而上,敢于向敌人挺进,敢于向敌人“亮剑”作斗争,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1.3 最重要的指引:植根人民

反“围剿”期间,悬殊的兵力差距是我们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的现实依据,游击战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争理念是我们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理论起点。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我们根植人民,放手发动群众,斗争土豪劣绅,惩处恶霸,书写标语,扩大宣传,吸收青年积极分子加入红军,组建浙西南人民子弟兵,充分发扬他们人熟地熟的战斗优点,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在游击区内,主动调整革命政策,“以抗日、反蒋为前提,扩大团结对象,缩小打击目标,把‘没收委员会’改为‘征发委员会’,征收‘抗日捐’”[4]。在根据地内,普遍建立起党、团基层组织和贫民团、工会、妇女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建立和发展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领导群众开展抗租、抗债、抗捐、抗税的“四抗”运动[4]。在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北上红军结合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植根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真切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浙西南游击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历史与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人民军队在浙西南的发展壮大,没有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节节胜利。

2 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实际生活领域中,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有距离,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缩小这一距离,使二者趋于协调进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对党的认同这一根本目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红色”底蕴,“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执政理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工作宗旨”[5],突出表明了自身的阶级意识和政治属性。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对党的情感认同;铸就大学生拼搏的干劲,强化对党的政治认同;培养大学生善于团结的意识,厚植对党的思想认同最主要的红色教育资源。

2.1 激发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增强对党的情感认同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对人的实践活动和行为起着指导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依据一定的原则规范去理解,将品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经历最关键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知”。“知”代表着要知道、要了解社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具体要求。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无数鲜活的革命事例向大学生展示了什么是爱国这一“知”与“识”。第二阶段是“情”。“情”就是某一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某一事实、某一观念、某个信念在接触了解认识以后所产生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代表着这一事实、观念、信念能够满足自己的价值需要,这种需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与意志追求,让人们去接受它、认同它。

根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系列之《浙江省丽水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书统计,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日军对浙西南革命老区进行了多次轰炸,尤其是当时的“丽水机场、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交通单位、兵工厂”[3]等重点区域,遭到了多次轰炸,人民财产损失严重。不仅如此,日军在浙西南革命老区丧心病狂,惨无人道,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甚至还有骇人听闻的细菌战争。据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浙西南革命区(丽水市)“共计伤亡人口23 269人,其中直接伤亡16 891人,间接伤亡6 378人”[3],而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伤亡人口就占到总伤亡人口的1/5。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军民为抗击日寇和突破国民党的“围剿”作出了巨大牺牲,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张张革命图片、一首首革命歌曲是对祖国的忠诚,是对使命的担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增强对党的情感 认同。

2.2 铸就大学生敢于拼搏的干劲,强化对党的政治认同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6]。然而,政治认同并不是每个人天然的一种政治倾向,而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政治行为。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革命先烈刘英、革命将领粟裕“上下团结一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奋斗中不失自己的斗争勇气”[4]“牢记部队中党的工作与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克服部队中一切不良现象和消除官兵间、军民间的隔阂现象”[4],团结了官兵,团结了群众,不断增强人们对党的认同。

1935年初,刘英、粟裕率部突围至闽浙赣苏区,与闽浙赣省委汇合,并在省委的要求下,迅速组建了一支共计538人的挺进师。挺进师虽然人数不多,装备落后,但是在刘英和粟裕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军将士的努力拼搏下,于1935年4月28日迎敌痛击数倍于己之敌,“击毙300余人,俘敌200人,取得入浙关键一仗的胜利,打开进入浙西南开辟根据地的通道”[4]。5月24日,通过战术布置,刘英、粟裕诱使敌人展开了一场自相火拼。6月12日,挺进师以逸待劳,在宣平吴宅等地予以突然袭击,歼灭其两个连,缴获其全部装备,彻底粉碎其“围剿”[4]。截至8月中旬,挺进师部队发展到1 000余人,扩编为5个纵队。浙西南中心地区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地方游击队和基层党组织,正式宣告挺进师在浙江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刘英、粟裕同志的正确决策及坚强领导密不可分,和挺进师士兵们的浴血奋战密不可分,和根据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究其实质是面对敌人疯狂镇压时表现出来的求实挺进的革命精神起到了巨大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可以强化对党的政治认同,让大学生明白挺进、奋斗是时代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今天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幸福生活是靠中国共产党无数革命仁人志士通过不懈奋斗得来的。

2.3 培养大学生善于团结的意识,厚植对党的思想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人们的思想变化而展开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当下,厚植大学生对党的思想认同,既包括对某一现有理论成果认同,也包括对于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认同,其主要就是从思想认识上,从实际行动上,对党的思想的科学性、体系性、有效性发自内心地认同。任何一个理论要被人们所信服,首先要能够回答人们所处时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共产党员坚持走群众路线,老一辈革命家刘英在回忆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群众工作时指出,游击战要能自如地活动,根本的一条是要依靠群众,会做群众工作。所以我们一进入浙江,就向部队提出了这项要求[4]。挺进师“化装演讲挨户宣传,利用当地耆老和有威望的人士深入民间工作,利用姓名与宗族的乡民心理与群众结成骨肉相联,实际的救济灾民、难民、饥民与贫民,普遍布置和有计划的召开户长及乡里绅耆会议,集体慰问白军家属以及优待红军将士家属;……正因为如此,所以闽浙边的斗争,能够克服严重的赤白对立现象,以及在宣传组织教育与武装民众的工作上收到极大的效果”[4]。不仅如此,面对灾荒严重的社会现实,公开提出了“打土豪,开仓济贫,帮助群众战胜饥荒”[4]的口号。同时,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挺进师政委会坚定地执行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广泛发动群众,从事游击根据地的建设。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刘英和粟裕坚持走群众路线,用一次又一次游击战争的胜利,展示着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的宝贵价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可以厚植大学生对党的思想认同,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植根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大学生未来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保证,是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之钥和 法宝。

3 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以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辈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浙西南革命斗争缔造形成的,这种革命精神通过革命时期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浙西南革命故事讲好,把宣讲浙西南革命 故事队伍建强,融入大学生课堂教学,抓好第二课堂。

3.1 讲好革命故事

习近平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 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7]。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涌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党在浙西南革命游击战争中一次次正确领导给予战争胜利最好的政治保障,游击区革命群众为抗日期间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粟裕在浙西南游击战争期间的领导指挥艺术、战略特点,刘英在浙西南游击战争期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家、新四军创建者、抗日名将项英在浙西南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等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都给当代大学生思想上予以启迪、人生上予以教诲、灵魂上予以净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丰富的资源。

3.2 建强宣讲队伍

讲述革命战争故事可以让大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人生得到滋养。然而,新时代大学生距离革命战争年代较远,对于革命战争年代所发生的感人事迹大多数学生囿于专业的限制,很多革命事迹主要是经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讲授获悉,传播红色革命事迹教师队伍整体较弱,迫切需要加强。习近平指出:“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传承革命精神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青一代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7]。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后代是红色革命教育资源的直接拥有者,通过他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壮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更能提升师资力量。通过革命后代讲述革命年代所发生在老一辈革命先烈身边的故事,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风采,形式上学生最容易接受,育人效果也能得到最好发挥。

3.3 融入课堂教学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要把浙西南革命斗争史实、浙西南革命精神实质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思政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史实与故事相融合,讲好浙西南革命故事,传播和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要把浙西南革命精神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精心准备,深刻挖掘专业课、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等课程内容与浙西南革命精神相契合的章节与具体内容,探究建立“浙西南革命精神”+专业课、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模式,达到专业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智识水平,提升育人效果。

3.4 抓好第二课堂

高校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将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与学习浙西南革命史实、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与爱党、爱国情怀,进而用浙西南革命精神指导自己生活与学习中的实践。要适时在学校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宣讲比赛,发挥学生在信息技术掌握方面的优势,激发大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宣讲的热情,鼓励学生利用全媒体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显著特征与优势,利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体、新媒介对浙西南革命精神进行宣讲,开创大学生深度参与浙西南革命精神宣讲、深受浙西南革命精神影响的良好局面。

[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5-01(2).

[2] 陈始发,李立娥.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70-73.

[3] 浙江省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 丽水市抗日战争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4] 中共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研究文集[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

[5] 陈俊.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90-92.

[6] 美威尔特・罗森堡姆. 政治文化[M]. 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

[7]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EB/OL]. (2019-09-20)[2019-10-21]. http://guoqing.china.com. cn/2019zgxg/2019-09/20/content_75225970.html.

[8]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1).

The value and path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Southwest Zhejia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NG Yu-feng1, JIAO Meng2, Corresponding Author

(1.College of Marxism,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College of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ianjin 300350, China)

It is the core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Southwest Zhejiang Province to be loyal to the mission, to be realistic and to be rooted in the people.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Southwest Zhejiang Provi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rouse the patriotism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affectiv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arty, endow college students with courage to work hard, enhance the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arty, cultivate the sense of solida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 ideolog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ar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Southwest Zhejia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need to tell a good revolutionary story, build a strong publicizing team, integrate it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lay the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Southwest Zhejiang’s revolutionary spirit; emotional identity; political identity; ideological identity

1008-5394(2020)02-0097-05

10.19640/j.cnki.jtau.2020.02.021

G641

B

2019-10-21

宋玉锋(1989-),男,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研究。E-mail:songshoubing@163.com。

焦萌(1988-),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研究。E-mail:jiaomeng_good@126.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西南革命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855周年论文评选揭晓
古城西南两座桥
“潮”就这么说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Country Driving
中国的出行革命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坚持游击战争——毛泽东·赵锦荣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