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琰
(内江市中医医院 四川内江 641000 )
当下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对肾脏疾病的基础性研究得到进一步加深,大多数肾脏疾病发生机制及预防治疗,有了新的进展。某些原因导致的肾损伤,遗传性肾脏病以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肾脏疾病,都可以快速检验出来,为更好的预防治疗奠定坚实基础。故此文章对肾脏疾病检查技术的进展做出展望分析,将科学的肾脏疾病检验技术科普给大众。
肾小球早期损伤主要是滤过膜屏障异常,人体尿液中检测出少量的中分子量蛋白质。当下医学对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转铁蛋白的研究较多。
正常尿液中可能含有一定的蛋白,蛋白质也主要以蛋白的形式流失,分子量低于5 万的蛋白质则由肾小管全部吸收,不从尿液排出。尿液中蛋白量极少。若正常排尿蛋白在mAlb >95%以上,则可诊断为早期肾小球故障。检测发现为肾小球故障之后,可以让患者早期治疗,避免病情不断向不可逆尿蛋白阶段进行转变。对尿蛋白的检测,最开始以放射免疫法检测,后逐渐以免疫法检测,再后来免疫浊度法出现并推广。目前主要以免疫浊度测试尿蛋白,该测定方式灵敏度突出且准确度较好。但是需要专门的蛋白分析仪支持。而通过透射比浊法,即使采用不同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其检测速度也有所保障,质量可靠,允许批量检测。
肾小球过滤功能评价也是能够直接反映患者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对其过滤功能的评价方式较为复杂。正常情况下,检测血清尿素、肌酐、肌酐清除率等,过滤率应分别在50%、58%、69%,若监测发下达不到正常的1/2、2/3,则判定为功能异常。而部分老人或其他肌肉容易下降的患者,其本身就可能会出现肌酐清除率过低,导致检查出现误判或不能灵敏的反应肾小球过滤率。因此,医学上的肾小球过滤功能评价具有一定局限性。但采用,即先清除率及先,血清尿素等不乏为一个简单且便捷的客观指标。临床可以采用体表面积对先清除率进行矫正,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此外也可以通过肾脏重量、基础代谢率、细胞外液量、患者血量、肾小球面积大小等,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检查前,通过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得到前面的参数,对其先清除率计算。减少实际计算结果受以肥胖程度为代表的各项因素影响。
肾小管损伤和间质性肾病有直接联系,早期对间质性肾病的诊断就依赖于肾小管标记蛋白,也就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尿酶,低分子量蛋白等。
早在80 年代,用于医学临床研究的尿酶种类已经较多,种类多达10 多种,将不同种类的尿酶落实实际应用,部分不合适的尿酶现已退出临床应用。目前,主要以上皮细胞的细胞内溶酶体和细胞表面刷状缘诊断肾小管标记酶。
低分子量蛋白主要是指分子量在5 万以下的蛋白。其中β2-微球蛋白β2,α1-微坏蛋白,-粮蛋白-1 等都属于低分子量蛋白。因此检测低分子量蛋白是检测肾小管损伤的重要因素。
肾脏疾病免疫学检查也是提前预知肾脏疾病、提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肾脏疾病免疫学检查包含免疫球蛋白、抗基底膜抗体、冷球蛋白等各个物质。当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免疫学内容之一。以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为例,其本身和人体肾脏相干功能与直接联系,因此,对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查,可以快速了解人体存在的肾脏疾病,了解肾脏器官实际状态。
基因诊断可以及时发现一些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肾实质性疾病。据研究表明,已经发现的,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肾脏病已经远超30 多种,且部分基因突变的基因未鉴定。肾病的治疗难度较大,且容易出现反复现象。单基因突变的肾脏疾病容易检查并治疗,但是单基因突变属于少部分,而两个以上的致病基因位点突变将会导致患者病情十分复杂,其研究难度较大。遗传性的肾病如遗传性肾囊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遗传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家庭性抗维生素d 佝偻病等,都会导致终末期肾病。目前,在肾脏疾病的基因检查领域中。基因检测方法并没有大力推广使用。通过有效的基因测试,可以确诊一些表现不典型或者不明显的患者。部分患者受其他基因疾病或非基因疾病的影响,一些肾脏方面的疾病可能不会被立刻发现。而通过基因测试,可以精准的诊断出肾脏方面的疾病。此外,通过基因分析可以诊断出一些缺陷性肾脏疾病。更有甚者可以在产前诊断出携带者,进而在医学临床上甄别出健康的胚胎。部分基因检测在肾脏移植方面,应用前景广阔。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肾脏疾病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深入发展,。为进一步强化基因诊断效果、推广诊断福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因检测技术将会不断完善,准确度会不断突出。在临床医学上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未来我国医疗事业会不断稳定的上升进步,更多的肾脏方面的疾病可以通过预防性的检验,提前预知、提前治疗,真正实现“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