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礼”一直处于主导意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红楼梦》中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这么大的排场阵式。那么,贾府的年轻人是怎么学来的?我在读书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有专门的“教引嬷嬷”。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小丫头名唤鹦哥的与了黛玉。亦如迎春等一般,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头外,另有四五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头”。每人有四个教引嬷嬷。“教引嬷嬷”是干什么的?据《红楼梦大辞典》介绍:王公贵族家中保教孩子的用人。“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从黛玉、迎春等人的情况看,饮食、言语、行步等都已经不需要再教,唯有“礼节”需要手把手地教。《红楼梦》全书中并没有提到宝玉、贾环等男孩有教引嬷嬷,礼仪的学习则是在学校(家塾)里。那么,教引嬷嬷就只限于女孩才有。另外,教引嬷嬷是怎样“教”的呢?只在第三回出现了一次。如果根据一个小姐需要四个教引嬷嬷的数量来看,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就有十六个教引嬷嬷。教引嬷嬷应有时间性或年龄段,如果学习一段时间就掌握了,或者像薛宝钗年龄稍大,又是借居,她又博学多才,就不需要了。史湘云在贾府住也是临时性走亲戚,只是后来才稍稳定,她在史家应该是有教引嬷嬷的。
第二,观摩参与。观摩参与应该是古代年轻人学习礼仪的主要方式,即在礼仪的制度规范下实践训练。因为很多人根本不识字,尤其是女孩。而且有的家庭也请不起教引嬷嬷,因而在日常生活的礼仪活动中,就由年纪长的告诉年纪小的,经历过一次或两次礼仪活动就记住了。在大型的婚丧嫁娶礼仪活动中,一般有专门的司礼人员根据规范引导程序,即便不懂的人跟着司礼人员的指挥就行。第三回,黛玉刚进贾府,并不知道贾府的礼仪规矩,只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特别是吃完晚饭之后,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家教女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又有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漱了口,又盥手毕。然后又捧上茶来,这才是吃的茶。贾府的礼仪规矩,黛玉过去并不知道,只得默默观摩学习。
第三,家塾里的课程。一般家塾有这种学习礼仪的课程,特别是男孩。贵族家庭有专门的教引嬷嬷,而一般平民百姓要学习礼仪知识就只能在义学里。在义学的蒙学阶段就开始学习包括礼仪在内的社会常识及生产生活常识,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礼仪蒙求》,等等。但是,在贾府的家塾里并没有学习这些礼仪的内容。这就是说,贾府把家塾学习的主要内容放在《四书》上。在第九回,贾政甚至认为《诗经》都不必学,只把《四书》学好了就可以。贾府家塾主要应对的是科举考试。
第四,在贾府这样的贵族大家庭,礼仪教育是普遍的教育,并不区分主子和奴才。王熙凤说,“李纨到大观园里来,就是要带着姑娘小姐们念书,学规矩、学针线的”(第四十五回)。这里的“学规矩”就包括学习礼仪。丫环仆人因为出身低微,家庭贫困,没有条件专门学习,有些丫环很小就被买进来,基本不识字。怡红院的丫环们连称银子的戥子都不认识(第五十一回)。丫环仆人们日常生活的礼仪学习一方面是主子在教引嬷嬷教导的时候跟着学,另一方面是在长期的耳闻口传习俗中学习,在实践中做错时被指出来再改正。
礼仪活动应该有专门的礼仪培训,相当于今天的职业培训。如果不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要把封建家族中的这种职业培训和礼仪的学习区别看待,因为有的已不属于礼仪范畴了。比如,当初为迎接元春省亲从苏州买回来演戏的十二个女孩,就延聘了教习在梨香院教她们演戏,又安排家里曾经唱过歌、会演戏的女人来管教这帮孩子。后来,解散戏班子的时候,把这十二个女孩分配到了各个公子小姐的房里去当丫环。唱戏的女孩又称优伶,她们是经过了戏曲表演专门训练的,虽然都伶牙俐齿,但是除了演戏之外却不会劳动,也不懂得生活中的基本礼仪,甚至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能都需要别人照顾。而贾府里的其他丫环,都经过培训,有的属于“家生”奴隶,比如鸳鸯、金钏等;有的是从小就被买进来的,比如袭人、晴雯,等等。丫环一般不需要多说什么话,只需要她们为主子做好服务。丫环也分成几类,袭人、晴雯、紫鹃等属于大丫环,还有二等、三等的小丫环,拿的工资也不等。这样看来,优伶和丫环很明显是两种不同的职业。戏班子解散之后,没有对她们进行“丫环工作”的“职业”培训,她们便出了很多状况,比如:藕官在园内烧纸(第五十八回)、蕊官私自把主子的蔷薇硝送给芳官,芳官和春燕妈相骂等,后来几个优伶甚至和赵姨娘扭打在一起。如果在戏班子解散之前对这些人进行“上岗”培训,也许这些状况会少一些。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礼”一直处于主导意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它却是一种能够将“仁”贯彻、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德国教育家克里斯托夫·武尔夫认为,“工作的社会准则通过仪式被铭刻在人的身体之中,群体在社会特写的正规场所举行这些仪式。社会权力关系伴随着社会准则一起在人的身体中留下印迹。一个人或一种社会自我表现发生在工作仪式之中,在此过程中,一些必要的能力将被获得、确定并转变为实践知识。” 而我们当代却恰恰缺少这样的礼仪或仪式。当代教育家李希贵说:“在中小学开展弘扬民族文化与道德为中心的礼仪教育,强化民族意识,规范礼仪行为,对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国家安定与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他在高密中学任校长的时候就编印了《中小学礼仪教程》。同时,他还强调,要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系统设计礼仪教育的元素,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体悟礼仪教育。
我们读《红楼梦》,是否也认识到了礼仪教育的当代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