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中的一曲壮歌
——论历史壮剧《冯子材》的独特艺术表达

2020-01-02 00:31黄巧燕
文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历史剧壮族戏剧

黄巧燕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壮剧起源于清代,是壮民族特有的一种较为古老的剧种。壮剧有广西南路壮剧、广西北路壮剧、师公戏、云南富宁壮剧、广南壮剧、德靖木偶剧、马隘壮剧、田林壮剧等等,不同地区的壮剧,其运用的壮语方言、唱腔以及表演的风格都有所不同。壮剧在2006年5月20日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壮剧在广西地区乃至全国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壮剧剧团、壮剧传承人都积极推进壮剧的继承传播,积极推动壮剧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壮剧剧团和壮剧传承人,他们不仅积极学习和演出传统壮剧剧目,而且还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融入新的艺术元素进行壮剧创作。2014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创作的大型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便是一个现代壮剧创作的成功典范。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共八场戏,分别为探关、受命、闯寨、点兵、出征、驰援、血战、祭墙,这八场戏呈现了冯子材在镇南关抗战的战前、战中、战后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完美的戏剧结构。这部壮剧讲述了抗法英雄冯子材带领着壮族人民不畏生死、英勇抗击法军的故事,表现了冯子材和壮族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壮剧《冯子材》于2014年11月14日在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中亮相,一经演出便好评如潮。此后该剧到武汉、合肥、南通等地进行全国巡演,引起巨大轰动。该剧2015获得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桂花剧目金奖”,2016年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音乐创作奖”,2017年参演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登录央视新春戏曲晚会、走进清华大学校园。该剧以历史英雄人物冯子材抗击法国侵略军为主线,运用壮族地区独有的壮戏来展现,遵从“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方法,塑造了丰富多元的戏剧人物形象,运用独特的舞台艺术展现主题,充分利用壮剧元素彰显壮人精神,一亮相就在全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可以说是现代壮剧创作中的一个壮举、一曲壮歌!

一、遵从“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方式

学界对于历史剧的定义通常有两种,“一是认为历史剧必须忠于历史,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依托,细节可以点染,但也要有历史依据,甚至有学者认为不仅中心人物不能虚构,而且陪衬人物也必须真实存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需要完全以史书为本,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应该要注重戏曲的艺术性,一般是历史人物为主人翁,而故事情节则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其真实性有待考究。”[1]这两种观点其实可以说是狭义范围之内的历史剧概念和广义范围之内的历史剧概念。现行的历史剧创作大多是遵从了广义上的历史剧概念,在原有的历史人物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戏剧创作,也就是郭沫若对历史剧创作所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郭沫若指出历史剧的基本性质是“剧”而不是“史”,是“艺术”而不是“科学”,但是史剧创作必须能够反映出历史的本质真实,具有“科学的精神”。[2]“写历史剧不是写历史……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3]刘桂成在创作壮剧剧本《冯子材》时便遵从了郭沫若所提出的历史剧创作的“失事求似”原则,使得该剧既有历史人物的现实感又不失戏剧的艺术感。

在真实的历史中,冯子材的母亲在其四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其父在他十岁时也去世了,他与祖母和兄长相依为命,而其祖母在他十五岁时去世。冯子材四十多岁才娶妻,有三任妻子,前两任都是壮年而亡,共有九个儿子、三个女儿。冯子材的三子和五子喜好武术,后跟随他参与抗法战争,当时两个儿子年仅十三四岁,尚未成亲生子,更无子女。而在壮剧《冯子材》中,则变成了“国家有难,冯家有人”[4]的冯子材一家三代抗击法军的故事,剧中冯子材率领冯家众儿子儿媳以及还未成年的孙女灵儿奔赴战场。冯子材的儿媳、孙女灵儿、老将九命猫、壮族女首领青凤这些人物全都是作者虚构想象的。此外,在历史中,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后,接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命令“奉二十二日的电报圣旨,合约已经签订,三月初一停战,十一日撤并班师”。[5]150接到停战命令的冯子材对于清政府的懦弱妥协感到十分愤怒,心有不甘,但还是无奈于皇命难违,最后只得停战。但在壮剧《冯子材》中为了表现冯子材誓死杀敌的勇气和决心,冯子材将圣旨撕毁,违抗朝廷的命令,乘胜追击将法军一举歼灭。

虽然壮剧《冯子材》中的许多人物和情节都没有遵从历史史实,但是作者所创造的戏剧人物以及虚构的戏剧情节都遵从了冯子材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特质。身为一代抗敌英雄,冯子材在国家面临外强的侵略和欺辱之时,年近古稀的他,没有忘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法军的尖枪利炮,他毫不畏惧毅然决然披上战袍、骑上战马、手持大刀奔赴战场上阵杀敌。作者在创作剧本时牢牢抓住历史人物英勇正义的精神特点,运用大胆夸张的戏剧手法将其爱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有些地方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强化了历史人物精神的真实!

二、塑造丰富多元的戏剧人物形象

人物是戏剧的灵魂,人物是一部戏剧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没有人物就没有戏剧。壮剧《冯子材》中的人物,除史书上记载的人物外,作者还添加了许多其他人物。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身份,不同身份的人物之间构成了不同的关系,或是同向关系,或是反对关系。而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有所差异,这使得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戏剧冲突明显,情节跌宕起伏,戏剧效果强烈。壮剧《冯子材》中的主要人物除了主角冯子材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如冯子材亲信九命猫、壮寨女首领青凤、冯子材孙女灵儿、灵儿母亲、冯子材儿子冯相华、冯子材夫人冯老太、广西巡抚潘鼎新、广西提督苏元春、两广总督张之洞、法国侵越将领尼格里以及壮寨巫师、众将士等。整个剧的人物较多,且人物性格特点多元鲜明。

在中国传统小说或是戏剧中扁平人物较多,而圆形人物较少。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小说、戏剧中写到书生便是温文儒雅,大富人家的小姐便是温柔淑女,英雄人物便是无所不能全身正义,反面坏人便是奸邪狡诈十恶不赦,农民便是贫苦愚昧等等,不同身份的人物好像都只有一个固定的标签。虽然单一的扁平人物可以集中地突出人物的特点,但是扁平化人物缺乏艺术感,难以调动读者或观者的兴味,而圆形人物可以展示同一个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使得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富有意味,从而吸引读者或观者去体会去揣测人物的内在意蕴。在壮剧《冯子材》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并非扁平单一,而是圆形立体的。

剧中的主角冯子材是一个勇敢抗敌的英雄人物,但并非是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一方面他有勇气、有胆量,身为朝廷命官、军队首领武艺高强胆识过人。在同敌军对战的过程中,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年近古稀的他毫不畏惧,亲自上阵杀敌。接到朝廷的停战命令,他违抗停战命令继续作战,一路所向披靡将敌人连连击溃。冯子材勇敢征战的情节充分展现了英雄人物勇猛的一面。另一方他有胆识、有谋略。身为一名武将,只有武力是完全不够的,他还懂得战略战术的谋划。冯子材深知自己的军队对于壮区的地理形态不熟悉,且在数量上也不够,法国人用的是火枪大炮,而自己用的是长矛大刀,如果正面交战必定会吃败仗,因此,他来到凤凰寨与昔日的敌人讲和联盟。此外,他还是一个重情重义、能屈能伸的大丈夫。青凤与九命猫有杀父之仇,九命猫被青凤绑去凤凰寨准备杀之以祭奠父亲亡灵,九命猫跟随冯子材征战多年,两人情谊深厚,冯子材于心不忍。于是他勇闯凤凰寨,劝说青凤放了九命猫并提出联合抗敌,由于之前冯子材曾奉命镇压壮民,女首领青凤要求其跪地致歉,众人皆说不可,可68岁的冯子材却毅然双膝跪地致歉。这一举动使得冯子材“高大上”的人物形象瞬间崩塌,但是为了朋友、为了民族大义能屈能伸的举动使得冯子材的英雄形象更为饱满。冯子材这个人物除了具有统帅将领的英勇气质之外,同时他也有普通人的一面。第八场戏祭墙,亲眼目睹自己的孙女倒在法军的枪炮之中,冯子材抱着孙女嚎啕大哭,悲痛欲绝。面对未成年的孙女战死沙场,冯子材这个久经沙场的英雄也展现出一个普通老人的一面,流露出无限的悲痛之情。冯子材的人物形象立体饱满,他既是一位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将军统领,又是一个深明大义、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还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普通老人。

除了冯子材,在剧中青凤也是一个比较立体的人物。首先青凤是壮族的女统领,具有女中豪杰的气质。青凤身为统领,虽然是女性但从她的语言和行为中展现出极具男性化的一面。她武艺高强、性格豪迈,在壮寨具有极高的权威和话语权。其次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自己的父亲在“猫王”的争夺中被九命猫误伤而亡,她便将此仇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之中,几十年来一刻没有忘记,在遇到九命猫后,毅然将其抓到壮寨为父亲报仇。再次她还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英雄。冯子材来到凤凰寨救九命猫并且想要与壮家和解联盟,面对杀父之仇以及之前的过节,开始青凤断然拒绝,还企图将冯子材扣押,可是在听了冯子材的劝说后,青凤认识到法军是他们共同的敌人,便放下成见和积怨,和冯子材一同抗击法军。青凤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人物,除了英勇、孝顺、深明大义这些优点之外,她也有自己的缺失,那就是缺少谋略。在戏剧的开始就讲到青凤带领壮民想要与法军正面交战,但被冯子材拦下。法军用的是枪弹火炮这些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而壮民用的是棍棒大刀,且在人数上也有悬殊,这两者若是正面交战,壮民无疑会败得一塌糊涂。青凤身为女头领虽然有领导的胆识与气概,但缺少治兵用兵的谋略。但这一缺点也正好符合少数民族女将领的形象,使得人物更具有真实可感性。

九命猫也是一个很丰富的人物。首先他的武艺高强,历经沙场几十年从来没有失败过,因此得名九命猫;其次他要强好胜,在年轻时为了争夺猫王而误伤了青凤的父亲;再次他知廉耻、敢担当,失手杀了青凤的父亲后,深深感到羞耻和愧疚,便离开壮寨来到冯子材的军队,一生不娶,一心跟随冯子材征战沙场,后来遇到青凤便主动致歉并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来偿罪。

壮剧《冯子材》涉及的人物有数十个,其中冯子材、青凤、九命猫这三个角色塑造得生动立体,在演出中极具感染力,他们身上既有英雄人物勇敢、勇猛、正义、善良的一面,也有一些普通人的特点甚至是一些缺点。这些缺点不仅没有使人物光辉形象受到损失,反而使得英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元、具体可感、真实可触。

三、充分利用壮剧元素彰显壮人精神

壮族的历史悠久,壮族最早的先民是秦汉时期居住在岭南一带的西瓯人和骆越人。唐五代时,壮族先民被称为俚、僚等;宋代时,出现了“撞”“布土”“土人”等称呼;元明时期,被侮译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土、沙等;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52年统一称为“僮”(音壮)。1965年改写为“壮”。之所以称之为“壮”,其本身就包含了强壮、健壮、勇敢、勇猛等含义,事实上壮族确实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在历史上,壮族参与了许多次内外抗争,其中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起义有唐代西原州(左江流域)黄乾曜、潘长安、黄少卿领导的起义和宋代广源州首领侬智高领导的“南天国”大起义。侬智高领导的起义在壮族地区广为流传,该故事还被编成多部壮剧进行演出。此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当时参与金田起义的壮族占太平军的四分之一。壮族人民还曾多次抗击倭寇;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侵吞越南南部之后,企图侵略我国西南部,壮人刘永福统帅“黑旗军”首先投入战斗抗击法军;1885年2月,法军进攻我国南大门镇南关,炸毁城墙,冯子材带领的军队和壮族人民一同抗击法军,并最终取得胜利。董尚在其撰写的《冯子材传》中这样评价这场战争:“这是清朝末年中国对外战争中少有的胜利,而且是完全由中国军队自己取得的胜利!”[5]145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中壮族人民联合其他各族人民勇敢抗击列强的侵略,英勇抗击敌人,为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壮剧《冯子材》的整个创作中都充满壮族元素,展现了壮族的文化、壮民的精神。从创作题材上来看,戏剧讲述的是壮族地区的历史人物事件,从变现形式来说戏剧运用的是壮族特有的壮剧来展现,壮剧的特点就是唱腔十分高昂,这一特点与豪壮英雄人物、雄伟的战争场面十分贴合。因此运用壮剧的形式来讲述冯子材这位壮族地区的抗敌英雄,展现壮族人民团结抗争的精神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该剧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创作,编剧刘桂成,导演熊源伟、龙倩,主要演员有李森、黄力勤、莫风华、哈丹、唐红友等,在这个创作团队中三分之一的演员都是少数民族,其中一些演员就是壮族。整个创作团队对于壮族文化、壮剧特点以及剧本的历史背景都有深刻的认识,演员们仔细地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力求做到真情实感地展现人物形象。壮剧《冯子材》中,每一个主要人物除了有大段的台词外,每一场都有大段的唱词,这对演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演员们一遍一遍地排演,最终呈现出一场精美绝伦的戏剧盛宴。

壮剧《冯子材》讲述的是广西提督冯子材镇南关抗击法军的故事,其中涉及战争场面,在舞台呈现上,创作团队将音响、灯光、舞美等充分合理地融入整个戏剧表演之中。在演出中,对一些简短有力的台词,演员们运用壮族语言进行演出。此外,壮剧《冯子材》的音乐主要以广西南路壮剧的音乐为素材创作。南路壮剧的音乐非常高昂粗犷、刚劲有力、热情激烈。同时,“该剧在音乐素材上做了大胆编排,唱腔设计歌剧化,音乐旋律地域化,配器集体交响化”。[6]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宏大的战争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壮剧《冯子材》不仅仅是表现冯子材的英雄壮举更是在凸显壮族人民勇敢抗争、坚强不屈、精诚团结、深明大义的精神特质,同时该剧描写壮族与汉族团结一致抗击敌人,表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壮剧《冯子材》的成功为壮剧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蓝本,该剧一经演出便在广西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该剧不仅让更多的壮族青年了解自己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更是将壮剧推向全国,让全国人民了解壮剧的同时也认识壮族人民的优秀文化和精神。总之,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无疑是现代壮剧中的一朵奇葩!

猜你喜欢
历史剧壮族戏剧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有趣的戏剧课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Cat’s book》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壮族山歌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