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国洪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 13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1]。 课程思政是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 研究表明, 将课程思政运用于基础护理学可提高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态度及对教师的满意度[3]。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不同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侧重点是不同的,护理学专业中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最能体现护士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的课程, 能突出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与社会工作能力三大要素。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生命救护,要树立起“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和理解“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职业使命。如心脏骤停最佳抢救时机是心跳停止后的4~6 min 内(即“黄金4 分钟”),每耽误1 min死亡率就会上升10%,超过6 min 抢救回来也有大脑不可逆损伤, 超过8 min 抢救过来也可能是植物人状态,超过10 min 抢救过来的概率几乎为零。“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理念必须时时谨记。
在各种急救工作情境中,要具备团队协作意识,能正确配合医生完成急救, 用专业技术和耐心、爱心、责任心,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 如车祸现场快速检伤分类是护士的职责, 重患伤病员的抢救是医生的工作,但是实际也都是相互的配合,抢救后搬运需要协调各个部门, 要维持紧急复杂情况下有条不紊的秩序,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团队协作意识是必须具备的品质。
坚定护生志愿献身大爱无疆的医学事业, 以熟练的急救技术技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的理想信念。 2020年春季的这场疫情,先期支援湖北的大多是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 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6~8 h 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这是工作规定吗? 不是,这是上级要求吗? 不是……是什么在支撑其忍耐身体极限, 是什么支撑他们从武汉回来又投入到其他的疫区? 因为这是医者的职业信念和操守在支撑。
急诊科护士接触的患者往往起病急病情重,伤病者和家属往往情绪不稳定, 当事双方的矛盾易转移到医护人员这里,护士不但要沉着冷静,更应该有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不随意承诺、保证预后,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护理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护生在医院内的操作要在护士的监督下进行, 应虚心踏实学习,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纯粹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护理专业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与人的生命有关的职业, 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结合点就是树立职业理想与社会担当。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操守、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教育。
充分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元素, 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引导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的内化和为健康中国服务能力的提升。
如何围绕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抓好育人点,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急危重症护理学所尊崇的“时间就是生命”“救死扶伤”以及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是护理专业职业操守最生动的体现, 要根据不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找出每个章节的育人元素。
通过南丁格尔的战地救护,引出急救的起源,护生的职业宣言,体会护理工作的崇高和伟大;通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国际标志—生命之星—蛇杖的图案图形意义,引导对生命的尊重,献身医学事业的可贵。
通过对患者的分类及诊断救护, 凸显掌握急救技术的重要性,良好沟通和团队协作态度,树立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爱心及哀伤观念。通过院前急救水平的前后对比,帮助学生增强制度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
通过参观急诊科,加强“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树立团队协作的理念, 增强为救死扶伤而学习的使命感。 通过分诊程序、生命绿色通道的设立,引导出中国医疗制度的改革成就, 国家在民生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通过对病情监测,体现出护理工作的严谨要求,培养遵章守治的观念, 也强调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通过监护设备的升级换代,抢救技术的进步,引导对国家对医疗的投入,对全民健康的重视,提升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通过心肺复苏术—天使之吻, 提升掌握急救技术的自我认知,“救人一命”的职业自豪感。引导形成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形成“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引导出健康中国对急救技术社会化推广的要求和责任担当,培养献身急救事业的使命感。
强调在灾害事件中的自救和互救能力的培养,引申出尊重伤者的人格与权利、 不怕脏累的吃苦精神和好好练习救护技术的重要性。 通过国家在大型灾害事故中的处理能力和手段, 引导出对强大祖国的自豪感。
通过典型案例,体会争分夺秒进行救护的意义,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自觉维护正义的意识,强调掌握专业知识要精益求精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爱护病患、 沉着应对、 冷静思考的能力,强调规矩意识,遵守规章制度,防止意外伤害,要有能够对如何防止意外伤害的宣教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常用救护技术实训中, 强调及时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初步处理,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在实操练习中培养医者父母心的情怀,培养大医精诚的态度,培养用专业技能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的理想信念。
在“急危重症护理情景剧”综合性实训中,学会对急危重症患者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能按操作规程正确实施急救基本操作。把“时间就是生命”“救死扶伤”的理念、人道、博爱、奉献精神融入实际抢救中,体现专业技能就应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与学过程中, 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像一粒粒种子融入课程之中,真正做到专业教学的“授业”——传授知识、“解惑”——掌握方法、同时更要“传道”——思想引领。 在教学方法上, 要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情境化故事化游戏化幽默化的内容寓教于乐,要用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方法进行快乐教学,使学生在引人入胜中潜移默化进行正确思想的熏陶。
运用集体的智慧找思政结合点, 素质培养的切入点。 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章节,生命之星的图形,可以引申出医学的神圣,献身医学事业的伟大;生命绿色通道, 可以引申出我国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对社会主义医疗制度的自信;生命链的概念,可以引申出“时间就是生命”的信念,团队协作的重要。一个个知识点进行寻找,一次次课进行分析,对比评价,择优选用。
用学习通进行辅助教学时,可以把案例、相关知识链接等带着问题在课前导入, 让学生预习并有所思考;在课堂上,分析问题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观价值观的引领, 用事实去大张旗鼓地诠释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效果往往水到渠成;每次课后都设定相关任务,如总结一下所学习的突发灾难救护知识, 在培养自救和互救能力方面我们能做哪些工作? 倡导把专业知识奉献社会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主要是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服务活动。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有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针对窒息的海姆立克抢救术、针对外伤的止血包扎术等, 这些技术应该人人都会但社会认知度很低, 导致心搏骤停和窒息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率居高不下, 导致外伤没有得到专业的处理而感染等并发症高发,社会推广意义重大。
首先在护理学生中通过比赛选出精英20 名,组成天使青马CPR 教导队, 每周三进行一次活动,在其他没有相关课程的院系学生中进行急救技术的推广,2018年至今大约培养300 名学生。2019年5月,第一批教导队的成员们举行了一次汇报表演, 吸引了全校师生,引起共鸣。 现在第二批教导队30 名队员接过接力棒,进行新的培训轮次。
社会服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在以教师党支部教师为核心,开展“‘救’在当下”应急救护技术社会化推广行动,至今进行6 次,对6 个单位约300人进行培训,社会反响很好,预约络绎不绝。 二是寒暑假的“访讲签”活动,这些技术成为护理学生医学微讲堂小分队的特色项目,推广到全国各地。
社会服务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耐心、爱心等人文精神,更可贵的是使学生有一种能以一己之力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职业归属感,把建设健康中国的理念在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中体现出来。
专业课教师要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传道、授业、解惑,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学习,把教书育人当作使命,掌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提高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对学生的道德及课堂纪律的严格要求就是为人师表的力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日常交往交流中,要以温文尔雅的态度、谈吐文明的作风、得体的着装打扮、独特的人格魅力来熏陶、教育、带动和改变学生。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和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加强医学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的医学态度,形成良好医德医风[4]。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抓准思政教育切入点是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切入时间和深度必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5]。融合了“思政”教育功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教学就有了灵魂和方向, 将职业价值观引领和专业知识讲授相结合[6],达到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引领之间的统一。 课程思政教育要做到润物有声,我们以“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精准的解读,不断凝练内容精华融入专业课程,课程育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