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 霞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幼儿园管理者应对幼儿园管理工作作出全新的思考。人本思想是幼儿园管理的灵魂,管理者应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将人本主义思想融入幼儿园管理之中。幼儿园管理中彰显人本思想应遵循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与公平理论这四种理论。
1.生理需要与幼儿园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生理需要是指员工个体的生存需要和幼儿园这个群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首先,员工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应尽可能地解决员工衣、食、住、行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促使教师安心工作。其次,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幼儿园作为一个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幼儿管理者应从经济储备和硬件建设两方面入手,除了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外,还应多方筹措资金,维持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2.安全需要与幼儿园管理。人们需要安全、有序、可预测、有组织的环境,马斯洛认为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幼儿园的教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中能有效发挥他们的作用。
3.社交需要与幼儿园管理。社交需要主要体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上,如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群体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这几种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幼儿园完整的人际关系。
4.尊重需要和幼儿园管理。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幼儿园管理者应满足师生员工的尊重需要,要从师生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管理方案,多听取师生员工对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师生员工的人格。
5.自我实现需要与幼儿园管理。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一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理想和价值工作。幼儿园管理者要给予每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极大地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
保健因素包括工资、居住条件、工作条件、人事关系、职务、地位、安全感和生活待遇等,这些是激励教师工作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保健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管理者应创造条件,满足员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激励因素是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在安排工作时应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内在潜能,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期望理论的核心是个体对实现目标的需要。首先,管理者在确立幼儿园管理目标时,必须要考虑师生的切身利益。其次,管理者设定的目标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最后,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这种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建立在管理者选择和确定目标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的倾向,这就是所谓的公平要求。管理者在制定幼儿园奖励制度时要保证劳动者的投入和所得成正比,即多劳多得的原则。
教师作为特定的群体,有其特殊的职业特点。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人本原则,努力从经济、社会、政治、心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在物质激励上(如晋升工资、奖金分配等)要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管理者还要注重对教师的精神激励。如校内的评优评先,在评选中管理者不仅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还要尽可能把名额分配给一线工作的教师,让一线教师认识到他们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更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管理者还要尽可能让教师多参加区域性的教学活动,如公开课、各种教学比赛等,这种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还能满足教师被尊重心理需求。
管理者的情感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条件,恰当地运用情感因素,可以增加管理效能,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管理者要多听教师意见,多关心教师,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同时,管理者在管理中还要做到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理解体谅,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指责批评。这样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教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群体,更好完成育人任务。
总之,幼儿园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者应在幼儿园管理中真正体现人本思想,以真正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幼儿园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