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0-01-01 10:53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高职

姚 瑶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2015年3月,“互联网+”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互联网+”计划已经被纳入国家层面的设计蓝图中。随后,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相关政策意见,“互联网+”成为构筑社会发展新动能打造智能社会的重要工具。在此背景下,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做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及其特点

1.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给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带来了与重点高校大学生相同的起跑线,与其他重点高校一同享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创业机会。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且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工作不仅能够降低高职学生的创业投资门槛,降低失败成本,同时还可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获得更好的创业平台与机遇。与此同时,“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对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掌握互联网技术,熟练掌握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业的技能,同时还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与能力,根据市场经济环境把握消费者需求,将消费需求与互联网相融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累积经验与思维。

1.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征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立足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特征是改革了传统观念下产品到意识的过程,也就是消费者先接触、使用产品,再配以产品的消费习惯与忠诚度。而“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先在互联网上熟悉产品,对产品产生好感,然后再通过网络或线下的途径购买。基于此,“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有意识的挖掘创业机遇,利用互联网思维将创业机遇转化为执行性较强的创业方案。第二,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机会。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结果失败率相对较高。虽然大学生可以从失败的创业经历中累积经验,收获成长,但同时也表达大多数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缺乏成熟的理念与操作技巧,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同阻碍,由于经验缺乏与思维禁锢导致创业失败。基于此,“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打造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平台,让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期间提升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其在市场环境中的创业成功率。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传统只存在于室内、桌上、电脑中的“固态互联网”逐渐向移动的、以各种场景应用为中心的“液态互联网”转变。在这个“万物皆可互联”的时代,各种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应用层出不穷。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相关数据,截止2019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超过8.5亿人,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超过8.4亿,意味着手机是95%以上的中国网民的首选上网工具。与此同时,中国的IPV6地址数量位列世界第一,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超过7.6亿。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给国家发展“互联网+”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数字经济红利。在这个“万物皆可互联”的时代,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热点,新的经济业态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够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是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是让不少高职院校头疼的问题——单一的课程设置、只有理论没有相匹配的实践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实效性不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点子得不到相应的支持等问题较为普遍。[1]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了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的重点落到了求职指导而非创新思维的培养,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创业从而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这实际上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也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一脉相承的关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突出。2018年,人民大学创业学院调查了全国31个省1000多所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情况,发现全国各地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创业、就业教育,轻创新思维培养”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围绕着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知识、法律基础等内容展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较少。

2.2 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另一大原因在于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的问题是一个客观现象。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多为辅导员或从事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自身并没有多少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在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中,只能以纸上谈兵的形式,照本宣科讲解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的实效性自然可想而知。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放到了经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由教授管理学或者经济学的教师兼授。同时,以大班或者讲座形式开展的课程教学,由于授课人数较多,实训环节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课程效果难以保障。虽然部分学校通过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或者邀请企业家、创业者,以讲座、沙龙甚至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等方式来扩充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但也面临着专家们事务繁忙,授课时间不稳定,课程教学内容难以成体系等问题。[2]

3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面对全国各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大力推进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1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

当前,不少传统行业纷纷开始探索与“互联网”的融合,打造“互联网+”的新兴模式。以培养应用型技能性为主的高职院校,也应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的思维,通过做好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培养具有面向未来职业能力的学生。学校首先要做好校园信息环境的基础建设工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基于移动校园网络的应用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24小时不休的网络学习平台。学校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做好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校园服务,通过打造“互联网+”实验实训环境,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智能实训平台。在这个实训平台中,学校要将传统的“众创空间”、“学生小微孵化园”改造为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智能平台,为学生提供整合了创新创业政策质询、创业风险评估、创业公司财务税务指导、创业融资服务等一体的智能式一站平台,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3]

3.2 打造“逐层递进”的创新创业体系

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调育人体系。高职院校应紧扣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抓好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课堂环节,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到高职院校育人的每个环节。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五个阶段,通过逐层递推的形式,打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三个层次分别指向全院学生、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和能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有具体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孵化的学生。五个阶段分别是理论教学阶段、创新创业模拟训练阶段、创新创业实战演练阶段、创新创业项目实践阶段和创办企业阶段。形成“理论、思维、实训、创业”四个层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4]

一年级全体学生必须全程参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环节。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思维。在此基础上,面向大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愿报名与院校筛选的环节,挑选出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创新创业模拟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继续给学生打好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外,还要通过创业特训营、“互联网+”创业训练课程、创业培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较强情境性的模拟实训。第三个阶段是实战演练阶段。也主要针对大二的学生。经过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学生,将在第三阶段经历创新创业大赛的实战训练,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自己的创业点子。第四个阶段以项目实践为主,面向大三的学生,通过“众创空间”、“大学生小微企业孵化园”等方式为有创新创业点子的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工作基地。最后一个阶段是创办企业阶段。这一个阶段,学校帮助有创业能力与创业点子的学生注册公司、获得创业资金支持等。[5]

3.3 开展“导师+项目+团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导师+项目+团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依托,以创业项目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团队形式开展创业项目教学,通过教学活动来开展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基于“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导师或创业项目,导师将创业项目相关的资料上传到互联网课堂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学习,并且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与导师进行密切交流。这种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导师提供项目,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仅能够加速项目转化,还能够实现专业理论向创新创业实践的转化发展。而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创新创业,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还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互补不同,相互学习,以创业项目为纽带,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创业合作。“导师+项目+团队”这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着眼于创业项目,通过以导师为主导培养创业团队的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打造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针对当前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专业性欠缺的问题,高职院校要重点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建设工作。一方面,通过形成“激发、基础、深度、实践”四个层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这要求高职院校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训,通过送教师参加创业实训师培训、GYB/SYB/IYB培训等方式,帮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通过挂职锻炼、企业实训等方式,让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6]另外,大量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到校内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中来,打造创新创业实践教师资源库,以避免部分校外专家因时间冲突而导致课程教学缺少教师的情况。最后,学校要善于利用校友资源,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讲讲课、谈谈心等方式,让学生收获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4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想要做好高职院系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工作,需要学校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的思维,通过打造一个“逐层递进”的创新创业体系,培养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实效。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