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1-01 10:01李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传统

李宁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 11405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大量丰富的资源以供参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大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中华传统文化。从宏观的层面来讲,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从微观层面来讲,优秀传统文化又与教书育人密切相关。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思维方式也在不停地转变,我们要在充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一些特别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改造和创新发展,既能“不忘初心”,又能“面向未来”。

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契合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源泉之一

通过教育这一种形式可以让本来就生机勃勃的传统文化更加良性发展,缺了教育的文化就似水中捞月,少了文化的教育变得毫无内涵。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传承,继承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传统文化应该始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教育应该从传统文化开始向外延展,传统文化需要靠教育来传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丰富经验,提高人们的精神动力。因而,中华民族在当今社会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不应该为了发展现代文化而放弃传统文化,我们要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取长补短,选择优秀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源泉。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因之一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教育中,让马克思主义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逐步生根发芽,使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在欧洲发展,更能在中国得到传承,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积极配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需要也得到满足,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恰当的结合,不断地发展后形成一个整体,指导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 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2.1 现实需要

如今的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推进,这其中少不了一些西方堕落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加入,逐渐地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财富,应该将我国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中,这是一种现实的需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是围绕“仁”开展的,经典理论如“仁者爱人”等,既是一种修身的文化,也是做人的准则;尊崇的“言必信,行必果”鼓励做人要讲诚信,人与人之间要坦诚相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爱国,要有责任与担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不要轻易放弃。儒家文化所推崇的这些道德理念在高校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等方面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使学生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与道义、物质与精神、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能够公平公正并且合乎道德,促进文明习惯的培养,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2.2 内在需求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满足时代要求的最基础的、最重要的理论,是凝聚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民族显著特点、时代鲜明特征于一体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传统的价值、道德等文化与时代相融合,使传统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如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入高校道德教育中,会使高校学生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评判标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标准和规范,以创新的方式挖掘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 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思潮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今社会,各类思潮蜂拥而至,种类繁多,使大众的思想感到迷茫,现如今,大学生作为新型思潮和青年队伍的先锋队,更加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清,容易产生各种信念模糊、行为不端等问题。

3.1 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支撑不够

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希望,大学生应该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让其能够绽放出强大的活力与精彩,然而,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越来越难以体现出应有的文化素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难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与发展,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低。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逐渐产生偏差,追名逐利、提前消费等理念严重摧残着当今的大学生,凸显出文明素养低下、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究其原因,即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支撑不足,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势在必行。

3.2 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兴致不高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先锋队,应肩负起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深入研究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当今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兴致越来越低,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许多西方的节日或者臆想的节日在媒体与企业的吹捧下,影响力逐渐提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较强,其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开始崇尚洋节,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反观之,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形成了天壤之别,仅仅作为放假休息的机会,却忽略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英雄人物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那些流量小生。这些都突出体现出我国当代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兴致不高,因此,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能够肩负起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伟大使命。

4 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4.1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建设

4.1.1 传统文化进教材,增添民族色彩

教材是高校教育所依靠的一个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高校正确树立学生“三观”的重要途径,起到承载知识的作用。教材的编写工作应根据地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走进教材,学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气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包含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二者在一些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这就需要我们来不断探索,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民族自信方面,教材可以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内容展开;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教材要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可以结合每个地方的实际案例,如三峡工程、私家车限行等。

4.1.2 传统文化进课堂,增添鲜活资源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传统文化具有形象、生动的特征,让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政治教育课堂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鲜活资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更喜欢学习。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提出共产党执政是合理且合法的,可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渊源的文化历史着手准备,通过选修课等手段,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党的执政。

4.2 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以及从事政治工作宣传和管理学生工作的教师是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师资队伍,要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水平,要对其进行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求把相关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青年教师尤其需要加强培训。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对教学水平影响十分重大,立场坚定、眼界开阔、知识储备量大、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往往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国内外的形势把握准确,使传统文化能够被更多人喜欢与学习。相反,如果教师人数少,或者政治、专业、理论素质差,教学水平就会大打折扣,将不能起到学生人生路上“指引明灯”的作用。因此,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要求,结合传统文化融入的情况,当务之急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增加培训教室人数,提高培训水平。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4.2.1 弘扬传统文化,先学后教

教师在教导学生之前要先对自己“充电”。主动开展传统文化“三进” 工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根据思想政治教师有关传统文化的底子和素质来有效开展“三进”工程。因此,教师为了发扬传统文化,要在教学之前先自我学习,将传统文化深入大脑,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高校思政教师要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研究、透彻学习、全面学习、灵活运用,成为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践行者。深入研究是前提。教师在教学前如果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就会泛泛而谈,甚至会误导学生,这就违背教师的职责。所以,高校思政教师要在上课前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做人做事的标准,自觉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用传统文化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用传统文化提升教学水平,就可以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透彻的学习是基本。高校教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进程中的一种催化剂,要用一种创新的理念与方法来科学的检验与践行传统文化,深入理解、把握全局,重点突破、活学活用,利用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观点与理念,精准的解决学生提出的难题与疑惑。灵活学习是重点。学习不能依靠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是没有灵魂的,记得住一时记不了一辈子,只有在领悟了精髓,懂得其中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把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灵活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才是真正的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4.2.2 重启教学研讨会,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很多地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讨会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取消了活动,这严重阻碍了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教育工作者的眼界受到限制,很难从全局角度出发,全面交流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领悟,无法学习其他地方优秀教学方法,因而很多思想政治教师提议希望有关部门加快脚步,重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讨会,最起码每年召开一次,建立多地点、多方式、多途径的联合教学方法研讨会,也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4.2.3 奖优罚劣,增强教师积极性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内在动力就是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新的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部分新来的教师缺乏经验又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而一些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愿意讲授传统文化,因为他们不愿意舍弃原来的课程。为了调动教师讲授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持续提升其自身素质,学校可以采用给予教师升职、表扬、奖励等多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手段,对于表现较差的教师,进行相应惩罚。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