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的碑帖之争研究

2020-01-01 10:01:33罗念刘大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碑帖书家组分

罗念,刘大龙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99)

碑帖之争是晚清至民国时期书法领域内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关于碑帖之间的争论时至今日仍然不绝。

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人冯·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1901—197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系统论得到广泛应用。运用系统论来研究碑帖之争,换一个视角审视较为常见的观点——晚清至民国是“碑学笼罩”时期,这种观点是否符合书法史的实际。

1 帖派、碑派两个系统的建构

江苏理工学院创新设计研究院的邰杰先生认为:“所谓‘系统’,即指具有特定功能的,互相有机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种有序整体。系统论方法则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及系统观点来解决各种领域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1]核心用系统论方法审视碑帖之争,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

1.1 帖派系统的组分、结构

组分是构成系统基本的或者主要的组成部分或构成要素[2],帖派的组分可以分为硬、软要素两大类型。硬要素如张芝、钟繇、二王等成千上万的帖派书家(人的要素),以及《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等难以计数的帖派作品(物的要素)。软要素如自东汉赵壹《非草书》开始,持续数千年的诸家书论(理论的要素),以及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等美学命题,平正中和、意在笔先、人书俱老等美学范畴(思想的要素)。帖派系统的组分在文献上有清晰记载,在实物上有众多作品做支撑。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3]。在帖派系统中,书家群体上起蔡邕至钟繇、二王,中至智永、虞世南、张旭,下至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成千上万的书家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帖派作品有楷、行、草等汗牛充栋的经典法帖。作为帖派系统的结构,这些作品也有紧密联系,以对《兰亭序》的取法为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宋代蔡襄、米芾等,元代赵孟頫、俞和等,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可以罗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录,表明帖派在作品结构中也存在跨越时空的关联。

帖派书论是一个庞大的结构,涉及书体演变、书家传承、书写技法、作品品评、美学标准等各个领域。其中有大量美学命题,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等,这些美学命题给书法艺术树立了追求的目标。古代书论中还有不少美学范畴,平正中和、人书俱老、无意为佳乃佳等,这些美学范畴确定了书法艺术的文化属性。

1.2 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视角考察帖派系统

对系统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视角——历时性视角和共时性视角。系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的特征,包括相关性、多样性、整体性、局域性等都可以通过共时性角度加以考察。

帖派书法的历时性特征可以从4 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传承方面的历时性特征。

帖派笔法传承体系上起蔡邕,下迄今人,这个体系历时两千多年的时间,而且从纵、横两个方向发生作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丰富、优胜劣汰的过程,几乎从未间断地贯穿整个书法发展史。

其二,作品方面的历时性特征。

考察历代帖派经典作品,虽然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别,但是无论环肥燕瘦,抑或长短高低,其中必有钟、王法度,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经典作品。

其三,书论方面的历时性特征。

古代书论有着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层层推进的逻辑关系,书论涉及的领域逐渐拓展,内容也不断丰富。

其四,美学方面的历时性特征。

帖派美学命题和美学范畴是不断总结,逐步丰富起来的。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有着各自的内涵,但彼此并不排斥。平正中和、人书俱老、无意为佳乃佳等美学范畴都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4 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以钟、王为核心的书家群体,以帖派书论作为指导,从事了大量的书法实践。有此四者,帖派是一个全面、完整的过程性系统。

帖派书法的共时性特征可以从2 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相关性特征。

初唐四家欧、虞、褚、薛都直接学习过《兰亭序》,特别是欧阳询、虞世南二人同朝为官,二人代表作品中,部分单字的用笔和结构非常相似,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其二,多样性特征。

以宋四家为例,苏、黄、米、蔡都继承了帖派传统,但是书法风格又有很大的差异,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

1.3 碑派系统的组分、结构

帖派的组分可以清晰地分为硬、软要素两大类型,碑派系统较之帖派系统则有很大的不同。从硬要素的层面来看,碑派有众多碑版作品,例如:龙门造像、云峰山石刻、元氏墓志等系列作品(物的要素)。理论上讲,每一块碑版都会有一个书丹者,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有书丹者姓名可考的碑版寥寥无几(人的要素),没有文献记载碑派书家的传承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碑派的书论少之又少(理论的要素),所见者几乎没有论述碑派的审美命题和审美范畴(思想的要素)。

从组分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帖派系统硬、软要素具备4 种类型,而碑派系统仅有硬要素中的一种。从结构的角度来看碑派系统也显得更为糟糕,尽管当前可见碑版拓片众多,可是无法找到这些碑版作品有什么内在联系。比如,山东云峰山中的《郑文公碑》与河南洛阳的《始平公造像记》有何联系?再比如,同属龙门造像的《杨大眼造像记》与《牛橛造像记》又有什么关联?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

1.4 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视角考察碑派系统

包世臣、康有为所讲的碑主要指北碑,按照最宽泛的界定,碑派作品应起始于秦终止于隋,因为康有为是尊魏卑唐的,其他碑派书家几乎也不把宋元明时期的碑刻纳入碑派作品。按照历时性来考察,碑派系统由唐至晚清有段长达一千多年的断裂期。

关于碑派作品的共时性特征,从多样性上看是非常丰富的,例如:云峰山刻石、泰山经石峪刻石、龙门造像、元氏墓志等各具特色。然而从相关性考察,碑派作品之间的关联则殊难确定。

从系统建构的角度来看,帖派与碑派的区别已经非常明显:帖派是一个历时两千多年从未间断的稳步发展、传承有序的组分完整、结构丰富的系统;碑派则是一个有一千多年断裂期的,组分缺失,结构不清的系统。

2 从整体涌现性的角度看帖派与碑派

美国哲学家欧内斯特·内格尔(Ernest Nagel),在其著作《科学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ce)中讨论了涌现性,他说:“涌现性有时被表述为一个关于事物和过程的等级组织的论点,它是在‘较高’的组织层次上性质的发生,而不能从在‘较低’的层次上发现的性质来预言”[4]。内斯特·内格尔所讲的涌现性,意为只有整个系统才能具备,而低于系统层级的结构、组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应用到书法艺术中,可以考察帖派或碑派系统,是否能超越所有单个书家或单幅作品相加之和,所具备的整体功能。

2.1 帖派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大系统的发展起到重要贡献。

帖派系统的涌现性,可举例说明: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在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帖派书风影响下,元文宗亲自研习书法,康里子山、鲜于枢、揭傒斯等人紧随其后,军事上的征服者成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其次,帖派作品对于学书者有人格塑造的涌现性。

在帖派作品中,作品的书写风格与其文字内容相互呼应。如颜真卿《祭侄文稿》,这篇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正义凛然、慷慨激昂的情绪。后世学此帖者自然会受其情绪的熏染,接受作品对于自己的人格塑造。

最后,帖派系统组分、结构完备,易于学习者进入系统从中受益。

帖派系统是一个组分完整、结构丰富的系统,学书者可以通过“作品—帖派理论—作品”循环往复的过程,找到提高书写技巧的具体路径,不断深化对经典作品的理解。

2.2 碑派作品的整体涌现性

由于碑派系统在组分的层级不完备,在结构的层级残缺,故而碑派作为一个系统,能够具备的整体涌现性十分有限。当然,碑派系统还有其他涌现性,如可以佐证经史、补充资料,追前贤之余烈、发思古之幽情,这些涌现性帖派系统同样具备,或可说更为充分。

3 从博弈的角度看碑派书家的逻辑思路

受“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论的影响,许多研究者认为晚清至民国处于“碑学笼罩”“帖学大坏”的时期。从博弈理论的角度来看,碑派书家的这种做法属于典型的零和博弈。

为了实现尊碑贬帖,康有为曾提出如下的观点。

其一,帖学作品翻刻日坏且价格不菲。

其二,帖派靡弱轻浮,碑派厚重雄强。

其三,魏碑兼具众美,易于出新。

其四,学北碑者众多,蔚然成风。

当然,诚如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的唐卫萍老师所指出的:“《广艺舟双楫》是康有为政治受挫后的产物。写作《广艺舟双楫》之时是康有为个人处境极为低沉的一段时期,也是其蓄积力量,开始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个人政治和学术思想的重要时期。”[5]在这个时期仓促完成的著作,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宣传政治思想的意图,其学术性值得推敲。康有为的观点明显存在逻辑问题:《尊碑》从开篇就不断缩小帖的范围,到篇末干脆把帖的范围缩小到“翻刻已坏”的刻帖,即“帖=翻刻已坏的刻帖”,属于“属种混淆”错误逻辑。甚至比较碑版与刻帖时,康有为有意拿碑版佳作比较刻帖差品,与田忌赛马的博弈方式如出一辙。

所谓帖派靡弱轻浮,有学者解读为晚清时期帖派走向末路,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刘立士先生认为“在碑学观念的影下,近现代书法的走向发生了巨大转向,此前延绵一千多年的帖学传统出现了短暂的断裂”[6]。可是帖派究竟有没有走向衰落,这是需要辨析的问题。

晚清时期已经出现了碑帖融合的思路,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栾熙彦先生认为何绍基、赵之谦、沈增植等人已经开创了碑帖融合的新风气,他认为:“碑帖融合强调的是不同风格的融会贯通以及风格变换,在创作中突破碑、帖二派的束缚和界限,相互取其长去其短、以此酝酿出崭新的书学理念”[7]。核心以晚清书家吴云(1811—1883)的学书过程为例,吴云为满足研究需要收藏了大量碑版拓片,进而对碑版书法产生兴趣,晚年时常临习《张猛龙》《郑文公上下碑》等碑版作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似乎与碑派紧密联系的书家,其内心里尊崇的依然是钟王,而且在他看来碑派书风只是一时的风气。在吴云看来,学碑者缺乏帖学基础,追求碑版的雄强,却使作品霸悍有余温润不足。吴云算不上晚清时期的一流书家,不过像他一样奉二王为圭臬,兼及碑版的书家却是当时的主流书家群体,在他们眼里碑与帖并没有天然界限,既非必须也无必要,互通有无方为书法学习正途。

4 结语

碑帖之争在晚清至民国的书坛上是一个热门话题,时至今日仍然有研究者津津乐道。然而,跳出书法学科自身的研究范式,从系统论的视角看待碑帖之争,无论分析碑派、帖派各自系统的发展水平,还是考察两者在传统文化大系统里所占的位置,我们都可以发现碑派与帖派存在较大差异。进入21世纪以来,书法在信息时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书法研究者和创作者都有责任坚守和发扬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性,带领爱好者探寻书法学习的正途。碑派书风可以参考和借鉴,以提升书法作品的表现力,然而死守碑版,甚至专取夸张变形、怪诞狞厉,以丑为美则不足取。

猜你喜欢
碑帖书家组分
组分分发管理系统在天然气计量的应用
一种难溶难熔未知组分板材的定性分析
杂说书家之性灵
黑顺片不同组分对正常小鼠的急性毒性
中成药(2018年8期)2018-08-29 01:28:26
金雀花中黄酮苷类组分鉴定及2种成分测定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09
碑帖硬临
中国篆刻(2017年7期)2017-09-05 10:01:25
碑帖硬临
中国篆刻(2017年8期)2017-09-05 09:44:11
碑帖硬临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1
碑帖硬临
中国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06:20:29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