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
目前,高校学生呈现出“城市多、农村少”的地区特点,受生长环境影响,学生在思想方面极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对校方所组织活动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且自主意识相对较强,可轻松接受新鲜事物,是课外活动和比赛项目的重要参与者[1]。因此,高校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彻底摆脱传统理论性人才培养策略,将培养目标转向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市场经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高校生源质量来看,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在学习领域,缺乏坚实的知识根基,参与校内培训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和行动力。并且学生对未来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日常学习和生活普遍存在“随大流”的心理,在学习上依靠同学和教师,生活上依靠父母,尚未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意识观念。
通过对云南财经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其中来自城市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71.0%左右,学生家庭条件均属于中等以上水平,家长有足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生活开支。其中,29.0%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且其中3.6%来自偏远地区。相较于农村学生刻苦、耐劳的品格,城市学生大多缺乏大量的社会实践经历,与社会的直接接触较少,对事物的认知较为单一。针对此,高校应从学生特点角度出发,强调对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逐步渗透,标志着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也不例外,逐步构建起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学系统。例如,近些年“校园贷”问题被媒体屡屡曝光,该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向学生发布借贷信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和创业,通过降低贷款门槛、隐瞒高额利率等手段,导致学生坠入“借贷”深渊。辅导员在观察到这一问题苗头后,通过借助微信平台或者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学生对金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不与其他学生相互攀比;对学生从众消费和超前消费进行及时纠正,形成对契约精神的有效培养,并通过引导使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理财知识,敦促其记录每个月的生活开销,使其养成记账习惯,提高对金钱支配的合理性。经过辅导员一系列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学生对“校园贷”危害有了全新的认识,可见在大学生思想形成过程中,辅导员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2]。
大学是学生增长社会阅历,走向社会实践的关键成长阶段。一方面,学生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长期所积压的学习压力彻底释放,学生获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尽管进入大学,但学生仍处于成长过程,学生成长过程中在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受社会复杂思想因素影响概率较大。因此,当学生符合这一特点的情况下,辅导员应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的健康,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人员,高校辅导员可通过自身言谈举止和思想观念对学生心理成长进行影响,守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勇敢面对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失败与挫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确保学生心理长期处于健康状态,促使学生快速适应未来社会就业中的问题与挫折。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均由高校辅导员所承担,除了该职责外,辅导员还服务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例如,应届新生入学后,辅导员通过对部分学生档案及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可发现部分学习成绩表现突出,但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的学生,此类学生自尊心较强,不愿将实际家庭状况向他人诉说。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辅导员需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通过多种渠道为其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以捐款等直接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避免学生心理遭受严重打击,加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此外,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中,对学校所提出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存在不适应性,辅导员应对其进行及时的调解。如果在确定学校管理未存在不合理情况的前提下,需以劝解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一,辅导员角色错位增加了队伍建设的浮动性。在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进行判定过程中,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衡量指标。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存在角色定位盲目和错误等情况[3]。辅导员对自身岗位的定义是职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过渡性质的岗位;部分辅导员缺乏对自身角色和岗位价值的认同感,认为学生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任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工作开展中彻底抛弃个人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等标准;将一切工作重心转移至岗位晋升,甚至于将辅导员作为跳板以便于更好地进入校园等,上述问题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师资队伍的浮动性与流动性。
第二,角色缺位导致辅导员权利无法有效保障。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机构所发布内容来看,高校在辅导员岗位设置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总体师生比不低于1:200 的比例标准进行人员配置,并且在辅导员分配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坚持“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确保实际辅导员设置与国家规定相符。但通过对云南高校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以200 名学生进行辅导员配置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3.8%,其中66.0%超出实际配置标准,其中31.0%超出标准配置规模人数过于庞大,严重超出标准配置的达到10.0%以上,绝大部分辅导员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另外,在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所处管理岗位属于基层管理,容易受到其他管理束缚,如院系管理、行政管理等,日常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很难保证其开创性和前瞻性。
第三,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成效不凸显。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较强、工作性质特殊以及内容繁多的岗位,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校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与传统学生工作相比,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内涵和工作职能等方面均有所拓宽,与此同时,学生工作与其他工作的逐渐渗透融合以及深化交叉,对于辅导员的定位越来越宽泛。此外,辅导员还承担着德育教育的角色,需研究如何更好地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思政类课程在学生中的接收程度,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形成对学生未来各方面发展的有效协调。
辅导员所面临工作普遍具有“杂”“繁”“乱”的特点,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日常管理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成为辅导员主要职责。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辅导员应秉持爱心、诚信以及耐心,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辅导员主要负责培养学生干部、贯彻落实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指导学生班委会工作、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发展、维护教学纪律秩序等,确保相关教育机构中各项政策措施在高校内容的有效落实,提升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公开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组织毕业生申领求职补贴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科技强军战略做贡献等[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时代的标志和趋势,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其中便包括高校领域。但在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潜藏着大量不良网络信息,尤其是对于好奇心强烈的学生而言,在彻底脱离家长的看管后,难以抵御社会中各种诱惑。学生健康成长不但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也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当学生受到传销、网络诈骗、网贷、非绿色直播以及裸贷等安全威胁时,辅导员应给予高度重视,可通过对新时代信息化产物的高效利用,如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向学生普及各类安全教育内容,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提高学校在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数字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水平。
第一,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有效指正,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引导使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全面提升,提高知识学习的科学性,规范课堂学习纪律规则,与此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管是在教室学习还是宿舍学习都应与各科专业教师做好及时的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
第二,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具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协作性,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全面发挥。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指导过程中,不应追求表面形式,而应当注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对未来发展规划进行自主思考。针对其中完全失去学习动力和迷失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生,辅导员应通过专业的思想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平台,削弱其对未来就业的恐惧,转变学习态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短期发展目标的有效制定,按照所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分步骤去完成和实现,提高学生对未来就业和发展的自信心和向往度[5]。
第三,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开展与学生实际就业创业需求相符的活动,如职业规划指导、招聘会、简历写作指导以及面试技巧辅导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具体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并且辅导员还应对当前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积极转变,通过各类举措的执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创业[6],例如,以问卷调查形式,搜集并统计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所面临和发生过的问题,辅导员可利用在查课查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各种问题的解答和就业创业相关知识的普及。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时代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管理的重任,扮演着引导者、守护者、服务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优秀、合格的辅导员应对自身所肩负职责和任务,有清晰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在大量学生管理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能够在学生入学之初的角色定位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提供更好的帮助,要不断创新传统教育模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努力开拓高校学生管理和社会人才培养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