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虚体质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

2020-01-01 00:24黄灿玲韩双双赵晓山陈洁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偏颇脏腑气虚

黄灿玲,韩双双,2,赵晓山,2,罗 仁,2,陈洁瑜,2**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广州 510515;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 广州 510515)

中医体质指的是个体在其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所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与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虚体质是体质九分类中最常见的偏颇体质[2-4],在一般人群的偏颇体质中排位第一。气虚体质[5]是指人群或人群中之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因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以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精神不振、肌肉松软、易出汗、脏腑功能低下等气弱失用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体质学说认为“体病相关”,体质不仅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还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现代研究表明气虚体质与肿瘤[6-7]、高血压[8-9]、甲减[10]、糖尿病肾病[11]、初发2 型糖尿病[12]、肝硬化[13]、耐多药结核病[14]、亚健康失眠[15]等密切相关。可见,气虚体质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密切相关。然而目前气虚体质发生发展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对气虚体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这将为其调理提供途径或靶标,同时对其易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理论认为“体质可调”,体质是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中医学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的身心状态,摄足五味,劳逸适度,强调和谐对人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强调生活方式等因素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16],即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而生息,防病于未然,饮食适度有节,定时作息,劳作、房事等有节制,可达到形与神相统一的平和状态而延年益寿,说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对调理体质的阴阳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查阅了2004-2018 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结合中医古籍中有关论述,就气虚体质形成与先天禀赋及多种后天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进行综述,以指导气虚体质人群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改善体质偏颇状态,促进健康。

1 气虚体质与先天禀赋

体质的孕育首先来源于父精母血,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和体质特征对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有重要作用。《灵枢·天年》篇有叙,“愿闻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17],明代医家万全《幼科发挥·胎疾》云:“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之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18],若母亲平素为神怯体弱、天癸不足之人;或孕期因某些因素如营养不足、情志刺激或疾病所累而损及脏腑;或高龄产育,气血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其父嗜食烟酒、起居无常、损及肾精,致使胎元精气不充,都可能导致其子代出生后出现气虚体质[19]。

另一个先天影响因素是性别。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的气虚体质更为常见[19-20]。女子禀阴柔之体,阴盛阳衰,脏腑功能较弱;男子禀阳刚之体,阳旺阴弱,脏腑功能较强,故相较而言,女性比男性更易表现为虚性体质。

2 气虚体质与后天因素

2.1 饮食营养

气虚体质与喜热、喜冷及喜甘甜关系密切[21-22]。《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17],人以水谷为本,饮食入于脾胃中运化腐熟,化生精微,再经由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精微物质灌溉四旁,布散全身,从而维持机体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运行。水谷摄纳不足,或饮食偏嗜,均会影响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和气血精微生成情况,故后天饮食习惯对偏颇体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23]。若摄入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营养物质不足以充养形体,长期易致形瘦体怯,体质虚弱。若饱食无度,脾胃常处于运行状态,日久则劳,亦损及脏腑,功能失常,也会改变体质状态。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气虚体质大学生饮食比较无规律与完全无规律的高达54.3%[24]。若饮食偏嗜,如嗜食生冷寒凉之品,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嗜食酸味之品,易使肝气偏盛而克伐脾土;嗜食肥甘厚腻之品,易内生痰热;嗜食酒浆,易聚湿、生痰等都有碍于脾胃之功能,运化不及,腐熟失宜,气血精微生成不足,导致体质偏颇。付波、吴玉娥等人的研究结果与此观点相一致[21-22]。

相应地,饮食结构合理,脏腑功能强盛,可增强人的体质状态,甚至可使偏颇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化。因此建议气虚体质者平素饮食应注意[25-26]:①粗细搭配,性味相合,多食粳米、糯米、小米、麦芽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之品;②少食油炸辛辣食物;③食饮有节,不过饥、过饱。

2.2 运动锻炼

适度的劳动或体育锻炼,有助于强壮筋骨、顺畅气机、和调脏腑;而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则会消耗脏腑精津气血,使功能减退而形成虚性体质,即“劳则气耗”。研究显示[27]167 例官兵体质调查中判定为平和体质者占35.2%,偏颇体质者占64.8%,其中气虚体质者30.5%,其成因可能与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大量耗散阳气有关。

适度的休息可以缓解疲劳、恢复精力,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脑力过逸)则易致气机不畅、营养不运、四肢不用、精神疲沓,继之则脾胃呆滞、运化腐熟等功能减弱,水谷精微化源不足,后天之精气甚至人体一身之气日渐虚少,“气甚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机体活动进一步减少,又促成虚性体质。

运动干预对于气虚体质有一定的纠正作用。气虚者,气不足而懒动,但懒动又易导致气留滞不行而加重气虚的程度。因此,气虚体质者应多静少动,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避免进一步损耗正气。研究表明长期有规律地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等中医传统功法项目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8-30]。由此可见,气虚人群运动宜柔缓、时长宜适中,因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容易引起气随津泄而虚,项目选择如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并持之以恒[28,31-32]。

2.3 睡眠

关于睡眠的机理,有“卫气运行说”之言。《灵枢·口问》认为:“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17],营卫运行不失其常,特别是卫气的出阳入阴节律正常,则人体睡眠无碍,昼精而夜暝。《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16],睡眠时间不足,易致阴阳失衡、营卫不和,阳气失于防御、固摄之功,反遭邪气所伤,损之日久而虚。虚则营卫之行更为异常,营衰卫伐,睡眠功能紊乱,时间缩短,形成恶性循环。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也是影响气虚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33-34]。鹿佳等研究睡眠时间与中医体质的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气虚体质呈显著负相关[35]。

睡眠是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重要生理过程。《素问·五脏生成》中提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6],气为血帅,夜卧时气血收敛,积聚能量;到白天时潜藏的气血又运行周身,则人体精神奕奕。睡眠不足,不仅营卫失和,气血亦失于敛藏,久耗而亏。故平素应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卧顺应四时: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适当午睡,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夏季注意避暑,使用空调避免直吹、久吹;秋冬注意保暖。避免熬夜;睡前避免大汗、醉酒等;平心静气,酝酿睡意;或用热水泡脚——均有助于入眠。

2.4 精神情志

情志以五脏精气血为基础产生,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中医理论中以七情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当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作用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一方面可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而产生病理变化,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另一方面,七情异常影响脏腑气机,引起气机失调、气血逆乱,具体表现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异常情志将引起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活动的失调,进而导致体质偏颇。如过喜伤心,气机涣散,神不守舍;悲忧伤肺,肺气耗伤,意志消沉;过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逆上冲。故情志活动贵在调和有度,长期不良刺激作用超过了机体调控范围,易致气机逆乱、消耗等,日久促进气虚体质的形成。李东垣认为,“喜、怒、忧、恐损心脾肾气”。现代相关研究提示,气虚体质与心理亚健康、抑郁症密切相关[36-38],说明长期情志失宜是气虚体质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日常应保持平和心态,和喜怒、去悲忧、节思虑、防惊恐、常知足、少攀比,以积极乐观态度生活与工作;还可培养一些静心养神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戏曲等以清心净欲。

2.5 生活环境

早在《内经》时代,医家就认识到地理环境和气象因素等对不同体质的成形也有重要影响。《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藏寒生满病……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16],指出了地理环境差异引起不同的体质。

自然条件如气候条件、地质结构、水土性质等的差异,往往促成本区域独特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社会民俗等,进而影响该地区人群体质特点。宋雅琳等研究指出,浙江、广东等地区多见气虚体质人群[39],可能因南方多温热天气,人体新陈代谢快,消耗能量多,又饮食较之北方相对精细,故人群体质多瘦薄,腠理疏松,卫气易浮易散。生活在青海、西藏等高原地区的人多气虚体质,其形成可能与高原反应相关[40-41]。张惠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口比乡镇和城市人口更容易出现气虚体质[19],则可能源于农村居民多体力劳作,且营养状况较城市居民稍差。

2.6 年龄

人生命发展历经生、长、壮、老、已五个阶段,其脏腑功能先由弱而盛,继而极,再而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此论述精辟,“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16]

各个生理阶段体质特点亦各不相同。小儿呼为纯阳,犹如初生之旭日,生长迅速而旺盛但阳气仍有不足。明代医家万全曾指出,此期小儿脾常不足、肾常亏虚、肺脏娇嫩,而人体一身之气的生成依赖于肾所藏先天之精气、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脏腑功能尚弱,气的生成自然也不足;青年时期,气血渐盛,机体发育渐趋成熟,脏腑机能随之健全稳定,人体体魄强壮,精力充沛;到中年,“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17],此期脏腑功能由盛极而转衰,体质渐弱,免疫功能减低,抗病能力下降;待到老年,五脏功能更见衰退,形体亏损,宿疾交加,易出现气血阴阳诸虚症状。由此,青壮年阶段是人体之气最充沛之时,而婴幼儿及中老年阶段人体之气相对不足,因而气虚体质也容易出现在这两个年龄阶段。现代研究显示,藏区学龄前儿童中医体质分型中气虚体质占27.40%,是最为常见的偏颇体质[42];随着年龄增长,气虚体质人群占比也逐渐增加[43],这与上述中医古籍文献历代医家的相关描述相一致。

2.7 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也是气虚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因病久迁延,津气暗耗,气血亏虚;病至后期往往累积多个脏腑,脏腑功能衰弱,气的生成也不足,进而促进气虚体质的形成。临床研究表明,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咽炎、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体质分布多以气虚体质为主[44-46]。

以肿瘤为例,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中平和体质者占4.36%,偏颇体质者占95.64%,其中气虚体质最高,占25.76%[47]。乳腺癌患者体质多表现为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48];肺癌患者中气虚体质居多(47.57%),其 次 是 阴 虚 体 质(19.42%)、气 郁 体 质(14.56%)[49]。肿瘤是发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一类恶性疾病,其人正气内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罹患癌病的重要基础,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6],患癌至中后期,由于癌瘤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故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若控制不良,病势日益深重,正气耗散更甚;另一方面,气血不足,功能受限,又有病理产物等积滞,五脏六腑受害,直接影响正气生成。

此外,气虚体质、痰湿体质、阳虚体质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8-9];2型糖尿病患者以气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的偏颇型为主[12,50];超重和肥胖人群中比例最高的3种体质为痰湿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51-52]。由此可见,气虚体质与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临床上除针对原发病治疗外,还应根据患者的气虚体质状态,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依据前文所述,慎情志、节饮食、适度锻炼、劳逸适宜、进补气药食,提高身体素质,从而延缓疾病,改善生活质量。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现代医学模式逐渐走向“4P”医学模式,即预防性(Preemptive)、预 测 性(Predictive)、个 体 化(Personalized)与参与性(Participatory),因此在指导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时,立足于不同的体质特征寻找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根据不同的体质进行个性化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了医学研究的新领域,而中医体质的九分类与“4P”医学模式的理念不谋而合。目前经众多中医学者的不倦研究,中医体质学说日臻完善,关于气虚体质的相关影响因素,与机体生理、病理的相关性,与疾病的易感性及相互作用的理论也日益丰满。尽量如此,对于气虚体质的研究尚有以下几个问题存在:一是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文献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数据的支持;二是在气虚体质与其他体质的相互关系上的探讨不足;三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尚不深入,在对临床疾病预后预测、用药指导方面仍待提高。

综上所述,气虚体质作为现患率最高的偏颇体质,其病因和病机极其复杂,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为气虚体质人群的健康指导提供依据,为其预防和调理提供途径或靶标,对其易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价值,这对健康促进、亚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偏颇脏腑气虚
2021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四)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高职高专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医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