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铖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践比理论更重要,因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设计美术教学时,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和观照意识,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在灵动情境中激发学生动手兴趣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充分说明激发兴趣、充分发挥想象是学生积极动手的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灵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习得新知。
例如,教学《蔬菜的联想》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并向学生提问:“大家喜欢吃蔬菜吗?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蔬菜造型图片,大家一边看,一边思考这些有趣的造型是怎么做出来的。”教师充满吸引力的声音和有趣的图片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认真地观看图片。通过观察,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接着,教师出示一个香菇,在展示台上快速地通过挖切、插接和拼摆等操作,将香菇变成一只憨态可掬的乌龟。学生惊讶极了,纷纷表示想尝试。于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自己手上的蔬菜,依据蔬菜的外形和色彩进行创造,通过切割、挖刻等方法重新赋予蔬菜新的形象,最后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制作。
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不管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与生活息息相关。上述教学,教师将美术与生活相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动手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奠定基础。
二、在欣赏作品中培养学生动手意识
小学生对未知充满渴望,教师可通过加强美术作品欣赏力度,引导学生探寻未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因此,在开展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对美术作品进行筛选,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美术观念。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喜好,甄选出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美术作品,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意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人物装饰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两幅人物装饰画,一幅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石壁画,一幅是汉代的人物装饰画,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幅人物装饰画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石壁画,所画的人物形象个子很高,这是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能较好地体现画面的装饰感;汉代的人物装饰画则更加讲究对称,更为传神。然后教师又用多媒体出示毕加索和保罗克利的人物装饰画让学生观察,并布置了一个任务:“通过观察人物装饰画,我们的头脑里肯定有了很多的想法,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多媒体上的人物装饰画作业。”学生听后跃跃欲试,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创作人物装饰画。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还为学生设计了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选出优秀作品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并选出‘优秀小组。”学生一听都很兴奋,积极响应。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画作,让学生对人物装饰画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不同年代、不同人物装饰画的特点以及变化,在最后环节还设计了展示活动,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动手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观察对比,学生深受触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发掘学生动手潜能
游戏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天性爱玩,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喜好,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融合,充分发掘学生的动手潜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的知识、得到新的启发、掌握新的技能。
例如,教学《我爱运动》一课时,这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人物运动来描绘运动过程中人物的动态美,再采用线描等形式表现出人物的动感,最终完成作品。小学阶段,学生喜欢模仿,喜欢画生动有趣的人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设计游戏活动: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人物运动的图片,让学生小组自行挑选图片模仿人物动作,其他学生则仔细观察表演者的四肢、躯干和头部的动作,再请评委打分,看看哪个小组模仿的最像,最后选出“模仿之王”。学生听后热情高涨,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模仿表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学生的模仿也越来越像。欢快的课堂气氛,成功激发了学生对人物动态变化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造型的美。同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点评。在最后的绘画环节,学生都能够通过绘画表现出人物的动态美。
上述教学,教师设计了一个模仿游戏,趣味性强,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游戏的开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人物动态变化的特点,最终顺利完成绘画作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游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充分发掘学生的动手潜能。
四、在手工制作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手工制作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手工制作的乐趣,从而掌握所学的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教会学生手工制作的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减,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在趣味中完成手工制作。
例如,《纸柱造型》是一堂有趣的手工课,目的是通过纸张折曲、剪刻、翻折、粘贴等基本的手工制作方法,设计观赏性强的纸立体造型。教师先将课前准备的基本柱体找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找出制作的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大都能找到制作纸柱造型的方法。然后教师提问:“制作纸柱造型的基本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那怎样才能让纸柱变得更美丽呢?”学生听后展开激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在纸柱上画一只小鸟,然后用刀刻出小鳥的外形,最后翻折,这样纸柱就会更加美丽了。”有的学生说:“还可以画上花和蝴蝶后再翻折,这样看起来像一幅画,更美丽。”……纸柱的造型与制作方法是这堂课教学的重点,教师组织学生分批进行展示,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最后的手工制作环节,学生都能做出富有创意的纸柱造型。
上述教学,教师让学生自己寻找让纸柱变美的方法,这一任务十分具有挑战性,最后不管学生制作成功与否,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手工课,不仅教给了学生新的美术技能,而且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循循善诱,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想象、不断创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总之,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