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策略

2019-12-31 09:10金安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任务情境小学数学

金安芳

[摘要]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表征。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的提问助力、助能,通过素材选择、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评价激励等手段促使学生主动提问。以“问”定“教”、以“问”促“学”,从而让“问与教”“问与学”相互交融、相得益彰,通过提问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性素材;情境;任务;评价激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9)32—0080—02

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是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触发器”。当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问题导学,基本上都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往往只是一个技能或技巧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励学生主动提问,提高提问的质量,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载体和动力引擎。

一、素材选择——引发主动提问

学生主动提出一个问题要基于一定媒介的触发。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素材,助推学生提出问题。结构性素材不同于一般的素材,而是有特点、有层次的素材,其中蕴含着学生数学思考、数学探究的因子,能触发学生基于自我认知的有效提问。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准备了剪刀、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胶水等素材,要求学生尝试将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有学生受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的启发,用剪、转、拼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有學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自主探究之后,学生之间展开比较:一是比较谁的方法更简洁、便利,二是比较转化前后的图形关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效提问,比如“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怎样的关系?”“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与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怎样的关系?”“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变化了吗?图形的周长变化了吗?”这些问题导引学生再次进行深度思考、比较,从而将数学学习引向深入。

激发学生有效提问,教师不能“守株待兔”,而应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相应的素材。只有在素材的召唤下,才能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问题。同时,只有围绕素材,学生的提问才不会游离于数学、游离于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做一个“甩手掌柜”,那么学生的提问就会随心所欲,问题的质量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情境创设——触发主动提问

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具有“真情美思”的特质。借助情境可以营造一个提问的氛围,从而增润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境能触发学生灵感、启迪学生运思,从而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先展示多张窨井盖的图片,学生发现几乎所有的窨井盖都做成了圆形,由此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窨井盖都是圆形的?”接着播放一段视频,将镜头聚焦于自行车、电瓶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轮子上,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轮子都做成圆形?如果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或椭圆形会怎样?”从而引发学生对圆的特征的深度探究。又如,在学习了用圆规画圆后,笔者播放了一段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的视频,学生提出问题:“操场这么大,不能用圆规画圆,那么该怎样画呢?”从而引发学生对圆规画圆本质的研究。再如,在练习环节,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了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的直径的视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用游标卡尺测量圆形物体的直径?”引发学生对圆内线段中直径最长的深度研究。情境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触发器,是学生数学想象的催化酶,打造了学生主动提问的场。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情境作为教学的点缀,依附在教学行为上。事实上,情境应当成为学生数学思考、数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情境,能诱发学生主动提问,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以“境”激情、以“情”促学的目的,让数学之“知”、学生之“情”、学习之“境”达到和谐、圆融。

三、任务驱动——催生主动提问

教师要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的线性设计,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活动死板、效果甚微。实施任务驱动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质疑、反思、批判、创造的过程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如何通过任务驱动敞亮学生的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呢?笔者设置了两个任务。任务一:观察圆柱体罐头的商标纸,怎样展开成长方形?任务二:观察长方形纸,怎样将长方形纸卷成圆柱?促发学生在正反两个维度上展开探究。任务一中,学生要沿着圆柱的高将商标纸剪开,然后展开成长方形;任务二中,学生要将长方形纸以其中一条边为高卷成圆柱。任务驱动催生了学生的主动提问,比如,“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斜着剪开能得到怎样的图形?”“长方形纸除了可以卷成圆柱外,还可以折成长方体吗?”“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有两种卷法,这两种卷法形成的圆柱侧面积相同吗?底面积相同吗?”任务驱动让学生的提问一波接一波,课堂呈现出全员提问、共同探究的学习样态。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开放的自由空间,只有这样,任务才能催生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让课堂生成超越预期的精彩。学生的主动提问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状态,有助于教师动态把握具体学情,从而跟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四、评价激励——呵护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的提问可能是一些不成熟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存在错误。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一方面要呵护、尊重,另一方面又要适时启发、点拨,促进学生提问的转化、提升,借助激励性的评价,能有效地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有学生提问:“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为什么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许不是100,也有学生认为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单位也许不是相邻单位,等等。对这个真实反映学生数学迷思的问题,笔者首先这样启发:“公顷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平方米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平方千米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由此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他们借助平方千米符号km2、公顷符号hm2、平方米符号m2猜想:因为在长度单位百米与米之间还有一个十米,所以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应该还有一个平方十米(一百平方米)。这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公亩的概念:一公亩就是一百平方米。据此,学生深刻理解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这一数学判断,完善了认知结构。

评价激励要回归学生本体、回归学习本质,要顺应学生天性,要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问学。在学生的学习中,评价不仅关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关乎学生的情感态度。只有积极的、充满激励的评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从而让学生问出质量、问出水平。

提问融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发学生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主动提问,让“问与教”“问与学”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从而以“问”定“教”、以“问”促“学”。通过有效提问,启迪学生数学学习智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任务情境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