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体育运动在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和可行性的优势,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为了大大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趣味田径教学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本文就国内传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对比总结趣味田径教学的意义及实施策略,为读者提供系列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 趣味田径 作用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b)-0088-02
田径是运动的一种基本实现形式,它以走、跑、跳、掷等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充斥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所必须掌握的运动技巧。可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因体力消耗大等问题往往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少儿趣味田径的引入为小学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 国内传统小学田径教学现存的问题
1.1 教师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应试教育之中,往往学校相对重视语数外等传统知识学科教育的办学水平,而忽视体育教学,“占课”“换课”现象频发,这实际上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相违背。除此之外,教师对于田径教学的片面认知也导致也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对于骨骼发育完全的小学生来讲,田径运动可加入跑、跳等简单运动,只有走的训练模式单调机械,较为乏味,使体育课程无法取得预期效果[1]。
1.2 学生缺乏积极性、课程参与度低
田径运动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来说,带有较强的竞技性,在訓练过程中需要学生长时间的进行不间断锻炼,这必将消耗大量的体力与耐力,而小学生一般难以忍受高强度的密集训练,由此产生负面的心理效应,致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宁愿低头看书、不愿抬头观日”的畸形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促进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2 趣味田径对于小学体育教育的意义
2.1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趣味田径是国际田联和德国田联共同推出的体育运动创新形式,重点在于少儿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以此增强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点燃运动热情,有效提高小学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创新授课模式,例如改传统无趣的跑步方式为跑步与游戏相结合,在跑步时使用“老鹰抓小鸡”“123木头人”“障碍赛”等经典游戏,并采用积分管理等形式,对课堂结束后排名较高的队伍或个人提供一定形式的奖励,使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同体育运动相融合,调动学习热情,形成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
2.2 有效丰富教学内容
现有的传统体育教学一般包括长跑、跳远、跳高、篮球四大模块,单就此而言,在如今小学体育课形同虚设的情况下教学目标也难以完成,加之缺乏科学良好的办学方法,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低,无法形成系统的吸引力,导致体育课程目标进度停滞不前。在德、智、体、美、劳要求的督促下,各小学引入趣味田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认识,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有效发挥趣味运动的作用,为田径教学注入了诸多创新性模式,丰富了办学方式和教学内容[2]。
2.3 使评价方式更为合理公正
体育教学评价作为学生课业成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励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推动身心积极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学生综合评价的认识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科学性大大降低,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形成较为偏颇、错误的认识,体育课的参与程度极地。但在趣味田径教学下,教师及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都大大增强,期末测评也更为认真、全面、细致,教学评价方式更为公正、合理,这一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小学体育课中实施趣味田径的策略
3.1 注重学生心理疏通,克服胆怯
小学生平均年龄处于12岁以下,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尚未尝试新鲜事物,对于陌生未知的东西会感到恐惧不安,且不愿轻易触碰,在运动方面这种感觉尤甚。处在家长保护阶段下的孩子大部分运动零基础,突然面对高强度的田径运动不免会胆小内向,无法克服心理障碍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做心理疏导,克服恐惧心理,加强学生期望心理的引导,促使其参与到趣味田径中去,此阶段为促进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首要阶段,重要性不言而喻。
3.2 创新教学方式,点燃学生热情
传统体育教学成效甚微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学模式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只有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才能使其真正投入到各个体育项目之中,起到运动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实施趣味田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灵活变通,避免死板,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跑步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狼来了这一经典游戏,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融入游戏元素,增强趣味性,让学生真正做到乐学、爱学。或者我们也可以在原本锻炼弹跳运动的基础上加入模仿法,模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动物青蛙、兔子等来进行重组锻炼,使原本枯燥的动作变得形象、生动,由此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3 弱化运动竞技性,合理安排强度
体育训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备人才保证。由于小学生尚未完全发育,很难完成复杂的田径技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一些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及时删减,增加趣味性运动,以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隐藏伤害的发生。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喜好及能力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将训练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使其在课堂下也能自觉坚持运动,以达成教学目的。
3.4 理解学生差异性,分组锻炼
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发育程度、生长环境不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个体素质差异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实行一揽子计划,应该尊重并理解其各自存在的差异性,根据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分组,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防止相对较弱的一方因成绩差距较大造成的自尊心损伤,激发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在训练过程中,老师还应注重对体育水平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与指导,重树运动信心;给予各小组针对性的建议,使大多数学生可以在田径运动中收获成功和满足。
3.5 互动学习、合作互助
自新课改以来各个学科教学都充分注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性,体育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亲身参与,让学生明白田径锻炼不仅只是教学任务,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学生独立锻炼为基础,辅助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们积极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团结友爱的特征,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田径运动水平的提升[3]。
4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的体育教育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從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后备人才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引入趣味田径教学无疑为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教育与体育运动的相互促进,完成体教结合,在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有效锻炼的同时还促进了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发展了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使田径教学在小学校园内顺利展开,极大推动了我国田径事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振中.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7(12):1-3.
[2] 张剑锋.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6(3):21.
[3] 吴慧莲.小学体育田径趣味教学与生成策略[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