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花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概念很重要。概念是思维的灵魂,没有概念的话,就不能进行思维的辨析和推断。数学的概念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和数学运算,从这些中概括出最本质的特征,是较为抽象的。小学生对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所以需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背后的具体内容和实例进行剖析,使得这些数学概念变的更加具体,适于小学生思维。
在当下的数学教育中,数学课程的实施的主战场依然是课堂,而学生的思维也有快慢之分,甚至还有的学生擅长抽象思维,有的只能从直观的表象理解数学的核心概念。作为课程的实践者,需要儿童把抽象的思维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相关的概念问题,发展他们得推理辨证的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总结了一些如何上好概念课的方法。
在《新课标》中要求关注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所以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布局,走在教学内容的前沿,为学生搜寻可用的感性材料。如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中,课本上的表达就是一句话,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的意义呢?可以让学生准备4的倍数的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手中的材料摆一摆,分一分。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理并让全班讨论是否正确。从总个数为4个、8个、、、、、、、一直以4的倍数增加总量,进行横向对比,那么取出的份数内的物体个数也随之增加;在从模糊到清晰的反复辨析过程中,通过纵向对比,让学生明白单位“1”的不同,取出的事物数量不同,追究了分数背后的意义。在这个直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每个学生在接收知识的时候,已有的经验不同,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以书面的形式给设置前置性问题或习题让全班学生答,然后对问答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这样有助于老师把握住教学起点,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合适地接收新知。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那么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直观感受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如在教学“周长”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数学书、三脚架,钟表等实物,先让学生尝试这些物体的周长是怎样的,让学生动手来画一画,然后让这些实物消失。这个过程初步让学生认识物体周长,从物体表面直接抽象出图形的周长,认识到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有了以上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并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周长是什么。并让学生猜一猜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多媒体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对这个图形填充颜色,颜色外漏,说明是不封闭的)”,因而借助“封闭图形”这个概念,进一步让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概念。让学生在自己的直观感受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逐步将学生的生活认识“数学化”,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到具体的提升,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重视和加强几何概念的形成发展,为将来学生认识空间关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
所有的知识都是积累而来,让学生从“量变”感受“质变”,这是要经过严格的知识梳理的,因此概念的整理和总结在数学教学中也很重要。那么这不仅需要学生对概念要深化理解还要进行有效整合。因此需要用知识网络图去建立知识间的线型关系,还要沟通知识间的关联。那么除了用思维导图整理外还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里面的一些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这个图有很强的概括性和直观性,整个过程思维程度高,对学生的已有的混乱的知识经验能起到唤醒和有序的归类的生成性强的目的,而且利用韦恩图对概念进行调整时,很有挑战性,让复习不在只局限与简单的重复。
每个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前,所有的经验都是不同的,上课时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的也是各有特色,但是他们上课时都有其共同点:具体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最终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概念自身就是一句对于某一知识的概括定义,非常抽象,因此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情景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进而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定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把概念课上“活”,让它变得有营养,不能咬文嚼字,让课堂枯燥乏味。那么巧妙、合理、择优地选择教学工具也尤为重要。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中,除了让学生进行拼接和数格子等方式外,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四边形,让他们在白板中进行移动,然后转化为所熟悉的已知图形,再间接求面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认识过程,在学生的心目中种了一颗数学的种子,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做到触类旁通,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并拓展了概念,突出了几何直观这个核心素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由薄到厚”,在通过内化又变为“由厚到薄”,数学的概念是所有数学知识学习的大门,也是数学思想的深刻表象,因此重视概念教学举足轻重。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中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