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德 陈永倩 齐静
摘 要: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对“体育品格”的含义、内容与教学建议进行了解析,提出了“体育品格”的三个具体评价指标:端正体育课程教学态度、培养正确的运动胜负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此基础上强调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需要体现“体育品格”的内容,但并非面面俱到,而要体现侧重点。
关键词:品格;性格;体育态度;胜负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2-0008-02
一、问题提出
2017年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在倡导“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体育品德的三个指标: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1]且在附录1中分别列出了各个水平应达成的目标,但在各个水平应达成的目标中,“体育品格”指标又再次回归到“体育品德”的总体要求上,给基础一线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设计带来较大困难,即在体育教学目标中需不需要体现“体育品格”目标及如何体现“体育品德”目标?带着这个问题与难点,本文对“体育品格”的含义、价值及其教学建议进行了解析。
二、体育品格的课程价值
1.品格含义解析
查阅“品格”含义,它主要是指“品性与性格”,继续查阅“品性”,又指“品质的性格和特征”。因而,“品格”的含义多以“性格”为其主要特征。
什么是“性格”?《辞海》中的解释较为详细:“(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2]根据以上解释,笔者认为,“性格”是一个人长期以来与他人、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稳定态度与特征。尽管“性格”是与他人及社会环境交互过程中形成的,但其本质在于体现“个人特征”,该特征有助于区别“体育品德”在社会关系层面表现出的“体育道德”。另一方面,在以上的四个指标中,意志特征(勇敢、果断等)与“体育品德”中的“体育精神”有较大的关联,因此“态度、情绪、思维”三个指标可代表“品格或性格”的具体内容指标。
2.品格与体育关系
众所周知,体育对人的品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且有助于形成一定的人格特征,其形成原理在于:体育是一种人为设置与营造的“特殊”社会活动,其中包含了各式各样具有较高难度的环境,其目标在于通过竞争手段激发人体的最大运动潜能,实现人类突破自身的运动极限。在各类体育环境中,其设置的“困难”具有多样性,如时间困难(限时)、空间困难(高度、远度要求)、技术困难(高超技巧)、负荷困难(马拉松)、心理困难(极限运动)等,这些外部困难对人类的身体与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人们在长期的体育环境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体育品格。
3.品格与体育课程教学关系
尽管体育课程与竞技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内容与方法可为共用,只是在运动强度、运动目标上有所不同。因此,存在于体育之中的诸多困难有助于给身体与世界观正处于变化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施加压力,并通过长期的历练,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体育人格与体育品格,这与习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维目标中的“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目标是相吻合的。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结合“体育品格”的具体内涵,并避免“体育品格”与“体育精神”具体指标之间的重复,本文认为,“体育品格”目标的具体指标可表述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学生对运动胜负的情绪、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思维。
三、体育教学设计建议
1.如何设计“体育品格”课堂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设计应包含多个层次的教学设计,并非仅仅指向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其中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单元或模块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与更高层次的教学设计。就“体育品格”目标而言,在各类教学设计过程中,理应先有一个宏观的学段目标,再逐渐细化为学年、学期、模块、课堂教学目标,使得各个层面的教学设计有所衔接。但这仅仅是学理上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这样的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现实而言,可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模块,预先设计体育教学目标中的“体育品格”目标,其次细化为单元教学内容的“体育品格”目标,最后确定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体育品格”目标。
从“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体育品格”目标并非一节课可以达成的,但在一节课需要有所体现,若能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所体现,那么在模块与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最终完成“体育品格”目标。如学生对每一节体育课态度之和最终体现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综合态度。
基于以上思路,本文认为,在“体育品格”的各级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在宏观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应规避“体育品格”与“体育品德”其他两个指标(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相互重复的现象。“体育精神”侧重于个人的精神面貌,如勇敢、顽强、坚持等,“体育道德”侧重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和睦、团结、互助等,而“体育品格”应突出“学习态度、情绪表现、思维特质”三个方面。二、在微观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体育品格”目标应体现出侧重点。教学内容与“体育品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皆能体现“体育品格”的三个方面,如某次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授教材,那么就无须安排“结合运动技术学习”的竞赛活动,如果没有竞赛活动,学生的正确胜负观也就无从养成。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品格”的目标预设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而体现出“体育品格”的侧重点:并非面面俱到,但求体现特色。
2.如何根据“体育品格”目标设置教学情景
在众多的体育教案设计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贴标签”现象,如在体育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总千篇一律地写上“全面贯彻‘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写上该指导思想并没有错,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若没有相应的教学情景支撑,其提出的指导思想等于空谈。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如制定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目标,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合作”内容、形式与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也将最终落空。又如制定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但其教学内容是“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鱼跃前滚翻”,首先这一目标与教学内容并不十分吻合,其次课的设计缺乏相应的教学手段支撑,该教材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不需要创新能力,鱼跃前滚翻最多也就与创编能力有关,而创編与创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3]
因此,我们在有所侧重地设置“体育品格”目标过程之后,应配备相应的教学情景,以确保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品格”目标的实现。如结合教材的性质,确立了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目标,那么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相应的教学情景——在运动学习后期安排“教学比赛”,由于教学比赛具有胜负的结果,该结果相应地呈现了“输赢”的双方,有输赢定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因此,教学比赛情景是培养“体育品格”中正确“胜负观”目标的必需。若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學比赛”,那么预先设计的“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也为空谈。因此,教学目标必须配备相应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又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制定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目标,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安排“探究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探究学习”是否合适也应结合教材内容的性质。
3.如何借助“体育品格”目标进行育人
“体育品格”属于育人范畴,而体育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体育教学是一种以室外为主的身体教育课程,由于室外活动空间大、限制范围小,学生的运动与心理将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室外干扰因素多、教学环境复杂,学生不易控制,这也容易导致各类教学失控现象,如学生不听老师指挥、学生之间出现打闹现象等,但这也给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育人”的机会,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师,不能面对学生的各类品格表现视而不见,白白丢失了“育人”的时机。由于“体育品格”侧重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正确的胜负观、积极思考程度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不同表现,并适时捕捉机会进行育人。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涣散等现象,一方面,体育教师应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适时调整,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更要及时提醒学生,关注教学内容,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
4.如何根据目标实施“体育品格”评价
没有“评价”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实效,课堂教学评价应与课堂教学目标对接,否则教学评价将失去依据。如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方面,体育品格目标侧重于“端正体育课程态度、培养正确的胜负观、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三个方面,且提示该方面的教学目标应结合教材内容性质有所侧重。因此,对准“体育品格”课堂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对教学结束之后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若没有达成,应认真反思、总结原因,为之后的教学目标研制提供依据。至于评价的分值与比重则需要体育教师进一步实践、反思、总结与推广。
四、结语
“体育品格”属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三级指标,体育核心素养既然成为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方针,那么,毫无疑问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应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但目前的情况是体育核心素养的三级指标虽然提出,但具体操作与实施过程尚不明了,因此,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探索,提出更多、更好、更科学、更具操作性的方案,为进一步落实体育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邵伟德.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与例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