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秋
在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运用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和阅读能力,通过词汇的积累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读写实践练习,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教育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教育部门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加大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知识的培养力度。
就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阅读能力、读写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三观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刻意通过专门或者特殊的方式进行,而要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慢慢渗透,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当前,读写结合的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受欢迎,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青睐。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读写结合的深入推进,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为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中,教师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深度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利用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知识的强化训练,增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基础知识的教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完全符合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培养力度,基础知识是提升读写综合能力的基础。根据培养读写能力这一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知识运用转化能力的培养,立足阅读和写作的最终教学目标。
如在《山中访友》这篇课文里,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对古桥的赞赏和喜爱之情。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首先,可以对主要修辞手法和其余写作手法进行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写作和修辞手法的基础知识。之前讲过的知识点,可以当堂复习,强化巩固。在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启发学生思考,脑补画面,以便更加深刻理解课文。其次,精讲课文时,教师可以就某个句子的修辞手法进行精讲,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课下,教师要趁热打铁,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与所讲课文主旨一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 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通过实践活动或者课堂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感知和实践能力。
基于此,小學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组织学生进行人物角色扮演,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或者话剧表演,使得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然后写出一篇有关描述参与感的作文。例如,开展课前小演讲活动,就《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心得,进行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又如,在感恩节这一天,鼓励学生回家后为爸妈洗脚,体谅爸妈的辛苦不易,践行孝道,感恩父母,体悟亲情。
3 加强思维意识训练,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
思维训练是指通过设置某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开发学生的大脑。在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思考题,带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运用到读写结合的实践中。学生将自己思考的内容记录到随笔中,也可用每日笔记的形式记录,在日常的积累中,提高写作水平。这就是将思考和写作联系到了一起。
4 引导学生扩写,丰富学生的语文写作实践
小孩子的成长就是模仿大人行为习惯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其段落大意和主旨,然后进行相似主题或者相似结构的简短作文仿写。
对写作能力训练,要求更高的是扩写。小学语文课本的选文,篇幅相对简短,老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就课文思想感情或者画面进行扩写,进而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这就是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典型表现。
综上所述,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在阅读中,学生积累写作语言与技巧,同时培养语感。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从而实现语文写作能力的更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