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生态系统中的破坏性创新

2019-12-30 10:01徐彬杨珍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破坏性译员译者

徐彬 杨珍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

1.0 破坏性创新与翻译

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亦称颠覆性创新,也译作破坏性科技、突破性创新等,是指“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现有产品或服务,以低价为特色,提供给特殊目标消费群体,打破现有的市场预期,实现消费方式的改变”。该术语由美国学者Clayton Christensen等人于1995年最早定义分析,被誉为21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商业理念 (Bower& Christensen, 1995)。翻译服务领域近些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如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机器翻译、机器口译等,符合Clayton Christensen对破坏性创新的描述,属于此类创新。这些创新给翻译生态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正确判断识别翻译技术领域的破坏性创新并认识到其影响,关乎语言服务类企业的生存发展,关乎翻译教育的规划和设计,也关乎未来翻译从业者的个人职业发展。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破坏性创新”和“翻译”,或“破坏性创新”和“语言服务”作为关键词检索,未发现有任何相关论文①。可见,国内语言服务/翻译产业领域对这些破坏性的创新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石俊国等(2016)指出,破坏性创新技术特点是技术专有性低、技术机会多,这样的技术体制特点使得破坏性创新企业对在位企业的颠覆频率更快、颠覆程度更大。对翻译产业中的破坏性创新缺乏认识,有可能导致目前在位翻译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也会使得我们的翻译教育无法意识到市场的变化趋势,落后于实际的需求。

2.0 翻译破坏性创新的具体表现

根据Clayton Christensen等对破坏性创新的定义,我们认为,翻译生态系统内出现了一些破坏性的技术创新,尤其是低阶破坏性技术,对翻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实质性的、进一步的压迫。具体而言,这些破坏性创新包括信息技术、业余双语人士加入翻译生产流程、翻译众包模式、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机器翻译技术(MT)以及译后编辑生产模式(PE)等技术和生产方式。首先,上述几种技术和生产方式在最初阶段往往表现为低阶破坏,其技术产生的动因是提高翻译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价格,为“只能带来最低利润的客户”服务,因此这些技术对于翻译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2.1 信息技术促成翻译企业的去中心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速的不断提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网络应用变得无处不在。对于翻译来说,泛在的互联网使得异地采购和生产变得可行。翻译是一种劳动力和智力密集型的产业,所以一直以来,较为大型的翻译公司一般都设立在一线城市或中心城市。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速无线网络能够完全满足翻译公司各项业务的信息沟通需求,很多翻译公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二线甚至三线城市,以此来降低人力成本。除此以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大大地方便了翻译公司招募更多的兼职译者。在有些公司,几乎所有的正式员工都从事审校、项目管理以及市场与销售等工作,而所有的译员都是兼职译员。翻译公司的异地生产,翻译客户异地采购翻译服务,这两者构成了翻译生产和交付模式的破坏性创新,其直接效应就是翻译企业的去中心化:原本总部设在一线城市的翻译公司逐渐把总部迁往二三线城市,只留下少量精干的营销人员。这就迫使一线城市的翻译服务从业者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地点。

2.2 双语人口增加,业余译者大量涌现

语言教学的发展使得在全世界范围内,双语乃至多语人员不断增加。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因此获得较高层次的外语技能训练,成为双语使用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非语言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翻译工作。从整体上讲,缺乏准入标准,大量未经过翻译专业训练的人进入翻译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翻译服务行业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并压低了翻译服务的价格。针对高素质译员短缺,高校设立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翻译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考虑劳动强度和薪酬标准等因素影响,很少选择在语言服务行业就业,造成了一方面社会缺乏高水平翻译人才,但另一方面翻译硕士等专业的毕业生很少去做翻译的怪现象,这种现象阻碍了高校翻译教育的健康发展。

2.3 翻译众包模式出现

翻译众包是依赖高速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翻译服务形态。“众包”(Crowdsourcing)一词是《连线》杂志特约编辑Howe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众包的兴起”的文章中创造的,指的是将工作任务(通常由公司内部员工,同时又具备专业人士身份的人完成)外包给身份不确定的多位企业外部人员完成(Howe,2006)。目前翻译业界对翻译众包的评价褒贬不一。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大部分职业译员对于翻译众包持反对态度。比如,Flanagan(2016)指出,众包并不一定意味着免费劳动力,但它可能意味着支付比雇佣专业人员低得多的费用。此外,对于能够给自身或他人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如果一些机构采用翻译众包的模式,征集并使用低价或免费的译者,就会带来翻译服务伦理上的问题,因为翻译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与免费或低价聘用专业译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2009年,面向专业人士的社交网络平台领英(LinkedIn)发起的翻译众包项目就遭到了许多专业译者的消极应对(Flanagan,2016)。

除了专业译员的反对外,翻译众包还面临质量管理失控的巨大问题。典型的翻译众包是在短时间内招募大量自由译者或双语人士参与完成某个翻译项目,这些人员的水平、态度等参差不齐。通过众包,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翻译任务,但是质量控制环节难以像传统的项目式翻译那样有效地全过程开展。

2.4 CAT软件和在线CAT平台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已经出现了几十年了,其应用渐渐从专业领域拓展到通用的翻译领域。在CAT的发展和推广过程中,这种技术也构成了一个壁垒:能够熟练使用这种技术的人,翻译的效率能够得到提高,更容易和别人组成团队,也更容易接受翻译公司外包的翻译工作,而不会这种技术的人有可能被排斥在外。很多公司在外包翻译工作的时候,会要求译员必须使用某一款软件,这样就把不会用特定的CAT、没有购买CAT软件,或坚持不用CAT的自由译者排除在外。此外,一些客户在采购翻译服务的时候,也会明确要求翻译服务提供者必须使用相关的软件,或者是必须以特定格式提交翻译文档。

除了形成技术壁垒之外,CAT有可能也会导致翻译价格下降和产出质量下降。Christensen (2016:98)就指出,“CAT已经导致了更多的竞争和交付期限和价格压力的增加,这反过来可能导致译者的薪酬和地位下降。”在我国,翻译服务领域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基于网络的翻译平台是近年来CAT发展的新趋势,由于部署方便、价格低廉(甚至免费),这种创新的“破坏性”更为明显。

2.5 机器翻译(MT)技术

机器翻译技术的研究始于1950年前后,但是直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随着计算能力以及联网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SMT)技术才逐渐地为人们所接受。统计机器翻译所生成的译文,虽然语序和选词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但是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可读性。2016年谷歌以及百度等多家公司推出的在线神经机器翻译引擎,其译文在语序上达到了更加接近人工语言的程度,在某些方面如对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翻译以筛选重要信息、翻译软件界面、日常浏览外语网站,乃至日常的陪同口译等,展现了取代一些初级译员的潜能。虽然目前的机器翻译还没对口笔译的核心工作构成真正的威胁,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机器翻译的成熟,它越来越显示为一种破坏性的创新,完全具有颠覆传统的翻译生态系统的潜能。

2.6 译后编辑翻译模式

译后编辑(Post-editing, 缩写为PE)指的是对机器翻译生成的译文进行人工修改,以达到特定的质量标准的翻译活动。译后编辑分为简略译后编辑和全面译后编辑两种,具体实施的时候,译员(或称“译后编辑员”)要与客户提前商定标准。简略的译后编辑是通过对机器翻译的文本进行最低限度的干预,去除明显错误,得到基本流畅的文本,供读者了解文本大意。而全面译后编辑是指译者对机器翻译的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加工,最终达到人工翻译的质量。2008年,谷歌推出的译者工具包(Translator’s Toolkit)默认会使用机器翻译为译员上传的文件进行预处理。这一平台的推出标示着大规模利用机器翻译进行译后编辑这种翻译生产模式的开始。Koponen (2016:13)指出,“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机器翻译和后期编辑是值得的”,因为针对适于译后编辑的文本,采用译后编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很多人目前已经看到,译后编辑模式的应用与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更好的机器翻译引擎将能带来更顺畅的译后编辑体验。我们比较一下谷歌机器翻译的迭代表现,就能明显看出机器翻译的进步。这也就能解释为何译后编辑生产模式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翻译公司的重视。

例1.

源语:One of my favorite in-class demonstrations involves two paint cans and a ri-fle. I fill one can to the rim with water and then bang the top on tightly. Then I fill the second can most of the way, but leaving an inch or so of space below the rim, and also seal that one. 谷歌SMT (2010):我最喜爱的一流的示威活动之一,涉及两个油漆罐和一支步枪。我填写一个能与水RIM,然后爆炸紧紧的顶部。然后我填第二个最重要的方式,但留下一英寸或低于RIM的空间,也封条。 谷歌NMT (2019):我最喜欢的课堂演示之一是涉及两个油漆罐和一支步枪。我将一个罐头装满水,然后将顶部紧紧敲打。然后,我将第二个罐装满,但在边缘下方留出一英寸左右的空间,并密封该罐。

上面的例子展示了谷歌的上一代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SMT,数据采集于2010年)和目前的神经机器翻译(NMT,数据采集于2019年)之间的差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NMT较之SMT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句子级别的语境判断、语义处理以及词序调整上,均有了更接近人工翻译的表现;这些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译员接受、认可译后编辑的工作方式。不管是从语言服务产业的角度还是译员的角度来判断,有朝一日,译员的主要工作会变成为机器翻译做译后编辑,负责检查语言的正确性,以及文本是否连贯(Christensen, 2016)。

3.0 破坏性创新对翻译生态的冲击

全球化的发展给很多产业带来了变化,表现在语言服务领域就是翻译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只有全球化发展了,才能产生稳定的、足量的翻译服务需求,才能支撑起专业化的翻译服务企业,也才有职业化的翻译人员。但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翻译工作呈现出了去专业化、去职业化的特征——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不是由职业译员承担的,而更多的是由一些业余译者完成的。这些业余译者,其本职工作往往不是翻译,而且原本也不是学习语言类及翻译类专业的。如前所述,翻译企业受到压缩经营成本需求的影响,更多的公司愿意招募兼职译者与业余译者,导致这种去专业化、去职业化的特征在近些年来变得愈发明显。

Bower & Christensen(1995)认为破坏性创新可能会对成功的、管理良好的公司造成伤害,且会对这些公司的客户以及公司研发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公司往往选择去忽略那些最容易受到破坏性创新影响的市场,因为这种市场利润少,无法支撑大公司的成长。我们认为,翻译技术的上述几种破坏性的创新,不仅会对现有的成功的翻译企业造成破坏,甚至有可能颠覆目前的翻译生态系统。综合来说,翻译技术的破坏性创新给翻译服务产业所带来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竞争压低翻译服务价格。近些年来,翻译公司以及业余译者大量增加,导致翻译服务竞争激烈,压低了价格。低价竞争使得翻译公司无力提供更高的薪酬雇佣更专业的译员,反过来影响翻译服务的水平。

(2)获取语言资产。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的大型客户意识到翻译技术和语料的重要作用,在与翻译服务企业的谈判中利用这些新的认知来压低价格,或者是自身就部署翻译记忆系统,要求翻译公司必须在提交产品的时候提供某种双语格式的文档,以便企业内部管理自身的语言资产。其最终目的是开发训练内部的机器翻译系统,以期进一步降低翻译服务方面的成本。

(3)简略译后编辑得到认可。一部分翻译客户直接购买“简略译后编辑”的产品。最初,简略译后编辑往往是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实施的。但是随着客户对于译后编辑了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客户直接要求译员降低费率,提供简略译后编辑服务。

(4)机器翻译的替代作用。机器翻译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许多以前有一定的翻译服务需求但未准备为之付费的用户,如今可能认为机器翻译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语言应用需求,无需购买人工服务了。

上述几点,都对在位翻译公司、自由译者以及希望进入语言服务领域的翻译专业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压力。

4.0 破坏性创新给翻译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在神经机器翻译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翻译研究者对未来人机结合的情形作出了两种预计(见图1)。近二十年来,直到2016年底之前,机器翻译在翻译生产中处于最低层次,初级译员即可对其产出结果进行修改。这主要是由于2016年底之前,大部分的机器翻译引擎采用的是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技术,所生成的译文语序与人类自然语言有较大差距,初级译员也能发现这些明显错误并进行修正(参见例1的SMT译文)。在这一模式中,翻译服务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占比例最高的是初中级译员,他们能够胜任一定领域文本的翻译,能够提供基本合格的译文,经高级的译审人员(占比最小)进行快速审核即可达到质量标准。

图1 翻译技术与职业译员在翻译生产中的关系②

在此基础上,很多人认为未来的趋势会发展成图1-A所示的结构,即占语言服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最多的仍然是初中级译员,他们对机器翻译进行修改,完成初稿翻译,(必要时)最后由高级译员定稿。但是,通过分析例1中的MT实例以及技术的发展趋势,魏勇鹏(2018)认为,未来的人机结合的模式将是“未来趋势B”所示的结构:大量的初级译员的翻译水平还不如MT,这导致中高级的译员认为与其修改初级译员的译文,不如直接进行译后编辑,所以原本能充当初级译员的人在未来只能做基础的数据处理(比如对文本进行“译前编辑”工作)。而由于MT的产能几乎可以无限扩张,势必造成翻译服务产业对总人工的需求减少,因此,对于具有译后编辑能力的高级译员,其人力需求总量较之当前会有所减少。

在此前景下,一个显而易见的危机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翻译企业不愿意招收刚出校门的学生作为初级译员,而宁愿采用MT,再由公司内部的高级译审进行译后编辑,以此来降低成本,实现高效率的翻译生产。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在MTI和翻译本科专业已经建立并发展了十多年的今天,相当一批的相关专业学生,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还无法立即胜任许多翻译公司的一线工作,达不到合格译员的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些“新手”所做的翻译仅仅相当于目前主流MT的水平(哪怕是好一点),翻译公司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去雇用他们,并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将其培养成合格的中级译员。毕竟,雇佣人工的成本远远高于使用MT。现有的中高级译员,多数都是在MT尚不成气候的时代,“带薪学习”并成长起来的;而更为成熟的MT有可能剥夺新人获得“带薪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预计,随着翻译服务企业的中高级译员年龄老化,该产业将会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

此外,目前胜任全面译后编辑的资深译者,其专业能力都是经过了数百万字以上的翻译和审校的训练才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通过专门的译后编辑训练获取的。专门的译后编辑教学和训练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能否建立行之有效的PE培养模式还未可知。可以预见的是,翻译的破坏性创新会改变旧的翻译生态系统,改变翻译人才成长的环境。但一时之间,新的生态还来不及建立。因此,未来胜任全面译后编辑的资深译员很可能更少。据笔者调查,目前的一个隐忧是,在MT水平大大提高的背景下,许多外语和翻译专业的学生利用MT来完成外语写作和翻译作业,躲避“写”和“译”的艰苦训练。这一现象更让我们担心,未来能做全面译后编辑的高水平译者或将越来越匮乏。

5.0 结语

翻译生态系统中近些年来出现的破坏性创新包括技术上以及生产模式上的创新。不论是在位翻译企业,还是翻译教育机构以及有意从事翻译职业的学习者,都应该关注这些创新,及时调整自身的策略。“在有关创新与产业组织演化的研究中,破坏性创新这类具有颠覆性特征的创新类型,在导致产业更新、市场竞争格局改变等产业组织演化方面表现更加突出”(石俊国等,2016)。可以预见的是,翻译生态系统中的破坏性创新会改变翻译市场的格局,也会改变市场对从业人员技术能力的需求和期待。在位翻译企业认识到这类创新并提前预判,将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初创企业则可以借助此类创新,有效地拓展市场,实现赶超。翻译教育者应该关注此类创新,调整翻译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适应市场的需求。至于翻译的学习者,则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未来高水平译者稀缺的可能性,专注于译后编辑能力的提高,调整和完善职业规划。

注释:

① 检索时间:2019年10月30日。

② 基于魏勇鹏在内蒙古翻译技术沙龙(2018.6)讲话的PowerPoint修改。

猜你喜欢
破坏性译员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对手机植入破坏性程序并非法谋利的行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