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2019-12-30 23:04胡东平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句法英语翻译中华文化

符 蓉 胡东平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128)

一、 中华文化的世界之旅

西方世界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起初当作动词,有种植、耕种、培育、教育、发展等多层涵义。英语单词“culture”也有耕种、栽培、种植的意义,倾向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维度,后又延伸拓展到精神维度,特指人类性情的培养、品德的构建上,这方面的涵义与汉语“文明”一词的用法似乎更为贴近。汉语也早有“文化”一词。“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道:“文,错画也,象交文。”[1]132“文”系象形字,在甲骨文中也指“纹理纵横交错”,本义为花纹,纹理。后世引申为“彩绘、修养之意”,当代的“文”,有文章、文字、美善德行之意。“化”原意为“造化、生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变化与改变,后世演变为教化、从善之意。“文化”两字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文化”成为一个完整的词语还是在西汉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波澜壮阔绵延不绝,数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代均有斐然成就。中国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共享的一笔财富。

中国自古便有“走出去”的向往与憧憬,早期“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多是为了满足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并没有认真考虑以此传播中华文化。汉朝时期张骞通西域以及由此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唐朝时期的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走出去”的经典成功案例。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直备受国家重视。季羡林先生就曾说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我们中国人不但能够拿来,也能够送去。”[2]42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发展战略,虽然过去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国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是相较于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速度还是明显滞后的。由此,如何真正有效地实现中华文化的世界之旅,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些都是关乎我们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文化转向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大多过分关注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介绍,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推介与传播,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比重出现严重偏差。“中国文化失语”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大缺陷[3]35。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加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含量,应该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翻译教学长期处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边缘地带”。多年来,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一贯坚持“听说优先,读写主导”,翻译能力的培养一直处在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语言技能的教育中,翻译永远排在末位。故此,合理规范地增加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渗透与导入,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由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对于翻译教学的忽视,许多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翻译原理与技巧常识都没能掌握,更别提对中西不同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想解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就必须通过优化配置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自2013年12月以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翻译模块内容由原来的句子补全翻译改成了段落翻译,翻译考察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例如2013年12月四六级翻译主题就是“中国结”和“丝绸之路”,可见未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必将愈加重视。[4]144中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不但有助于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更是“一带一路”新常态下国家文化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翻译能力培养

(一)文化传播意识培养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文化人”,而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提高学生翻译学习中用英语来介绍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能力。源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烟波浩瀚的文化典籍,光辉璀璨的文学艺术,睿智通达的中国哲学,系统完备的道德伦理,这些组成中华文化的经典要素,都是当代大学生文化翻译能力培养的富饶土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课堂设计上,教师要有意识地遴选优质的中华文化文本语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诠释中国文化的意识培养。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宝贵养分,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立足点,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起点[5]117。

(二)文化翻译能力培养

1.词汇维度:中华文化负载词研究本身就是文化翻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汉英两种语言互译时,词汇是理解语言并给出准确翻译的基础。《论语》中的“礼”和“仁”;《老子》中的“道”和“德”,“天地”与“万物”;《易经》中的“阴”和“阳”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最为核心概念,这些文化负载词汇的理解与翻译,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精髓与灵魂的解读与诠释,更是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翻译课堂应当涉及囊括的基本内容范畴[6]37。

2.句法维度:不同文化形成了不同句法及语法结构。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每个民族都会各自逐步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思维习惯、生活哲学、价值取向和语言范式,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长期的历史积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中西方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句法文化。中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有其类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中文重意合而英文重形合的宏观差异,这些反映到文化翻译的句法翻译策略与技巧中更是各有异同。西方文化追求自由,崇尚个人主义,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之不同的中国文化,受到“中庸守衡”的儒家思想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和为贵”是中国社会的最为核心普世价值,强调集体主义,重视道德规范与自我修养。[7]18除此之外西方世界的思维范式强调逻辑,也可以说是倾向于直线型的思维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语言通过运用更多显性的意义衔接手段,来实现语法层面与逻辑层面的句法完整,句法概念阐释条理分明,句子组织系统严密,句法功能具备外显特性,投射到口语或写作中,就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8]52中国人的思维以感知顿悟、形象具体和圆形模式作为主要特征,倾向于辩证型思维,所以汉语语言形式中的意念引导、概念推理、意义判断都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由此而来的中文句子大多比较松散,看重意合,句法功能多为隐含范式。

3.文体与修辞维度:不同文体与辞格的使用会为文本增色添彩。一般来说,英文文体修辞大多清晰简洁、逻辑性强、语言风格追求创新。中文文体修辞偏重写意语韵、形式飘逸雅致、语言风格不重逻辑更重传情达意。但是真正的汉英文体修辞维度的异同解读,只有在大规模语料分析基础上,进行更多的细化研究才能得出更加科学可靠的结论。对比中西文体与修辞维度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跨语言差异以及语篇迁移。这些信息可以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重要的宝贵借鉴。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课堂上,只有学生理解了中英文体与修辞上的异同,才能在对外传播介绍中国文化时,真正做到“来去自如、明晓通达”。

(三)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离开语言知识的实践运用,语言知识的实践运用不可能离开真实而具体的语境。互联网新媒体正好给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舞台。随着网络新技术的普及,学生已经习惯了使用新技术与新媒体进行日常交流沟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积极面对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用教育新技术与互联网新媒体作为教学内容的技术载体与展示平台,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交际能力。PPT、QQ、微信、手机英语学习类APP、手机直播、微博、邮箱等都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的技术载体与展示平台,现在的大学生习惯新媒体与新技术的表达方式,以中国文化文本为主要语料来源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也应当因势利导地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扩展和延伸,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在课堂内外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之后新的翻译题型对学生的高要求,更满足不了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关于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所以对传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中国文化文本的丰硕成果为语料滋养,建构极具操作性与实用性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国文化导入渗透模式,势在必行。[9]123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中国文化翻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灵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用英语说中国文化的水平与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同步增长,这些都是未来中国对外交流复合型人才必备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这对“一带一路”新社会历史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中国文化传播与推介研究,提供了极富前瞻性的启发与指引,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句法英语翻译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