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 申 丹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州 510540)
《师傅越来越幽默》是莫言的一篇著名中篇小说,该小说包含了大量文化承载词、文化表达式和特定的意象,这对外国读者来说独特且陌生的。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努力在译文中弥补这种空缺和文化因素的损失。然而,如何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使读者能够掌握隐含的意义,获得文化背景知识,像原文读者一样享受阅读的乐趣,一直以来对译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学翻译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为了使目标读者欣赏和体验不同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读者的期望值。本文从目标语言和文化的可接受语言情境的角度,对《师傅越来越幽默》英译中的补偿策略进行分析。
文学翻译是一种传递不同语言、再现艺术欣赏和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方式,补偿是文化互动的一种手段。Newmark认为,当一个句子的某一部分失去意义、声音效果、隐喻或语用效果时,补偿要出现在另一部分或附加句中 (Newmark 91)。Fawcett将补偿定义为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译者在源语言中的某些东西不能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情况下使用(Fawcett 32)。依据国内学者夏廷德的观点,补偿是对习语用法的优先考虑,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损失进行修复和补偿时,要考虑目标语、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为了规范补偿的应用,夏廷德提还出了翻译补偿的六个原则: 需求原则、关系原则、焦点原则、最小距离原则、相同功能原则、一致性原则。此外,夏廷德还提出了整合补偿、孤立补偿、同一手段补偿、不同手段补偿、平行位置补偿、错位补偿、同步补偿、差异补偿八种补偿策略 (夏廷德 72),并将其分为四组,即通过综合和隔离进行补偿、相同和不同手段的补偿、平行位置补偿和错位补偿、同步补偿与差异补偿。
由于英汉二种语言的差异,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可以通过直译或意译等补偿策略来有效弥补诸如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文化损失,也可以通过增益法将汉语的隐式语法和逻辑关系转换成具有等效功能的英语语法范畴,以保持对原文内容和形式的忠实。而在审美价值方面,根据夏廷德的说法,它包括了由单词结构和组合形式所体现的形式美学,以及由音乐结构和音素组合形式所体现的音乐美学(夏廷德26),异构的补偿策略则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美学价值。本文主要分析注释、归化、增益和释义这四种补偿策略在翻译中的应用。
补偿策略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更重视目标读者对译文版的可接受能力,以及保持源文本中的艺术特色。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表达文本的原意是实现跨文化翻译的重要要求,也是研究国内外文学作品的重要课题。
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1981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春夜雨霏霏》。1984年,凭借小说《透明的胡萝卜》一举成名。1986年,小说《红高粱》的出版在文学界引起轰动,这也是莫言创作的巅峰之作。2011年,他通过小说《蛙》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继而,他凭借其魔幻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师傅越来越幽默》是一部极为有趣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故事中,莫言描绘了一个模范工人丁师傅被解雇后,为了赚钱养家,将湖边墓地附近一辆遗弃的巴士改造成一个小爱巢,向那些恋爱中且无处可去的年轻夫妇收费。这个黑色幽默的短篇故事,通过国有公司下岗工人的眼睛,描述了情侣是如何秘密地解除爱情禁锢的。
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由葛浩文所译。他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是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界的佼佼者。在这部小说中翻译中,葛浩文运用了大量的补偿策略如增益、释义、归化、注释来实现文本的转换。
1.增益补偿
增益,也称为上下文增益,意味着在目标文本中添加适当的词,以便很好地解释原文。根据夏廷德的观点,它属于整合的补偿策略。这种方法在文本中比注释更显得无形,目的是为了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原文,有效地将添加的单词与目标语言合并。例如:
原文:他这几十年真是以厂为家,那几十张奖状后面是一桶桶的汗水。(莫言 193)
译文:For all those years, the factory had been his second home; the dozens of awards he’d earned represented buckets of sweat. (Mo Yan 21)
上下文增益可以清楚地表达那些原文读者认为合理,但是目标读者可能混淆的意义(王大来68)。增益的方法是通过添加必要的成分来解释译文,不仅有利于保持源文本的文化形象,而且补偿了目标读者的文化缺省。在译文中,译者添加了一个动词“represented”来衔接上下文,并揭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是弥补文化缺失和丰富增益策略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2.释义补偿
释义并不是指将原文逐字逐句翻译成句子。然而,它意味着译者放弃了翻译原语言的原始框架,这个框架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对等物,并且倾向于将其主要思想传递给目标读者。释义在翻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因为它能够保持原文的信息,并赋予译者更多的翻译自由。根据夏廷德的分类,它也适用于整合的补偿策略。如下例:
原文:副市长激昂地说:同志们,我们工人阶级的双手能够扭转乾坤,难道还挣不出两个馒头吗? (莫言 183)
译文:With mounting excitement, he added, “Comrades, if members of the working class can reverse the course of events with their own two hands, it shouldn’t be hard to find a way to make a living, should it?” (Mo Yan 7)
俗语“争两个馒头”意味着人们找到一种方法来养活自己,而不能直译成“获得两个馒头”。如果我们按照原文意象翻译,那么从逻辑上讲,它对英语读者来说毫无意义。因此,比起原始的隐喻意象,译者在翻译时更倾向于译出原始的隐喻意义。
此外,文中还有一词“耍死狗”(莫言 185),在中国方言中意味着某人的行为表现得像一个满口脏话的恶棍。“狗”在中西方人们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短语“put on act”来释义“耍死狗”,表示某人假装做某事,从而有效地避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
3.归化补偿
归化是指用目标文化表达取代原有的文化表达。根据夏廷德的分类,归化是整合的补偿策略。原文中的“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兽,代表着长寿、平安和顺利。与此同时,“unicorn”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美丽、高贵和纯洁。尽管我们不能认为“麒麟”等同于“unicorn”,他们仍有相似之处,都代表每个文化的美德。因此,译者采用交换意象的归化策略并用“unicorn”代替“麒麟”,这突显出了源文本的象征意义,也满足了目标文化的需求。另一例如:
原文:有时候他的心里也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孽还是在积德。(莫言 205)
译文:There were times when he felt uncomfortable, uncertain if he was a saint or a sinner. (Mo Yan 37)
在东方佛教文化中,“积德”表示人们为了寻求福佑趋于做更多的善事。同样,“saint”是西方基督教徒所说的圣人,是好人的完美典范。在此例中,“造孽”和“积德”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是对称的,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可接受语境,使用“saint”和“sinner”替换原来的文化意象来补偿这一文化缺省。此外,译者还将原文的动词转换成名词,这也符合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4.加注补偿
注释是移植原始的文化术语,同时给出不同形式的解释。它可以分为文本内的加注和文本外的加注。文本内加注的特点是在文本中使用目的语的标点符号,以识别译者做出的明显补偿。典型的例子是介绍丁十田的名字时,译者将斜体、括号和插入语组合在一起进行注释。首先将文字转换至汉语拼音字母,紧接着的是括号里的原文字符,然后用英语简要解释:“shi(十),the word for ten. inside a kou(口), the word for mouth, you get the word tian (田), for field. The family name Ding can mean a strapping young man”。(Mo Yan 1)
文本外加注是指译者在文本之外解释一些特定的词,而不是在文本里面注解。读者可以从“Translator’s Note”中找到它,这也是小说中精彩的部分。译文中对“师傅(Shifu)”一词给予了加注解释:“The term shifu is a generic and generally respectful term for skilled workers and the like; wildly used, it has, in a sense, replaced other terms, such as “comrade”. It is common in China to use kinship or professional forms of address in preference to given names”。(Mo Yan 21)这对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负载词非常有用。通过这样一种简明的说明,译者可以以充分的理由来传递一个新的英语单词,同时也能发挥他作为调解人的作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准确的说,加注属于夏廷德的理论中的孤立补偿策略。注释帮助目标读者填补因文化缺省而产生的意义真空,并获得对文本的一致理解。与省略相反,加注避免了在源文本中丢失忠实性,它代表着原始意象,再现了原作的艺术特征。
尽管许多译者已经对该小说进行了补偿,但不难发现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随着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发展,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越来越普遍的相关性。所以,跨文化读者去看《师傅越来越幽默》会越来越能够接受或理解那些原本需要被解释但却没有任何补偿的文化缺省。其次,在应用补偿策略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或文化表达式时,译者有可能越来越不忠实于原文。也就是说,当我们考虑目标读者的可接受性时,一些文化符号或独特的原始文本字符可能被忽略。
在小说翻译中,葛浩文已经证明,翻译过程中无法阻止翻译损失的出现,且许多补偿策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都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和目标读者的可接受性是一对矛盾。文学翻译家应从各个因素入手认真处理这一对矛盾,这样文学作品的翻译无疑将更有意义和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