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与强化的有效途径探索

2019-12-30 23:04怀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民民主意识

聂 怀 勇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9)

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转型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帮助他们将爱国、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信仰,以主人翁的角色正确参与民主政治活动,将有助于加快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健康发展,是推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对公民意识的概念及内容的理解

(一)对公民意识概念的理解

由于国内外相关学者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研究视角与学术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于公民意识概念的诠释有着不同的表达,综合不同学者对公民意识概念的诠释,本文对公民意识概念的理解为:公民在心理层面上对其自身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行为方式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自我认知,是公民认识到自身作为国家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主体,应当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以及以此为核心所形成的一系列符合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1]。公民意识是在获得知识、产生情感和形成意向的过程中形成的[2]。

(二)对公民意识所蕴含内容的理解

公民意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要培养和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必须系统而全面地确立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综合相关学者对公民意识所蕴含的内容的诠释,本文认为我国公民意识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领域:

主体意识,指公民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能够明确自身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3],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心系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并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管理活动中[4]。

参与意识,指公民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参与政治生活、公共生活,是自身拥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并能够依照程序积极、主动且理智地参与政治生活,参与有关公共事务的立法和决策[5]。

法治意识,指公民遵守法律规定,服从法律安排,依据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享受自己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公德意识,指公民能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底线,坚守道德理想,完善道德人格[6]。公德意识是公民履行道德准则的程度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的反映[7]。

权利义务意识,指公民个人能够准确认知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能够正确主张、维护、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正当权利,同时,能够准确认知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并能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能够意识到每一个公民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

国家民族意识,指每个公民都能明确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份子,能够认同国家民族传承的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念,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主动肩负起国家民族兴亡和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国家民族意识是公民对所属国家的国家和民族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8]。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薄弱之处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工作越发重视,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但受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变革中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普遍存在多项薄弱之处,不足以满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亟需进一步培养与强化。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混淆

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追逐和尝试新鲜事物,加之成长环境相对开放,极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混淆的现象。他们对自由、民主的认识是片面的、肤浅的,对西方资本主义所鼓吹的所谓“人权”“自由”“民主”实质的认识存在偏颇,甚至盲目崇拜,对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包容协商的理性精神,加强对大学生民主观念的科学引导,引导大学生甄别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同本质,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纠正偏颇的民主观念,升华自身的民主意识。

(二)政治参与意识淡漠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一项政治权利,也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然而,大学生们普遍存在政治参与意识淡漠、消极、被动的现象。他们消极、被动地参与人大代表的投票选举,对选举结果漠不关心,对政治报告会等政治活动不重视,对政治参与存在倦怠情绪[9]。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拥有美好的政治理念,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政治制度,主动去追求美好的政治理念,为实现美好的政治理念而努力[10]。

(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欠缺,个人主义思想滋长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极易受到“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一部分大学生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前途和个人利益,而对自身作为国家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缺乏“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担当。

(四)法治观念淡薄

与同龄的普通社会公民相比,绝大多数大学生具备一定法律意识,对法律存有敬畏感,自觉遵守法律,但法治观念淡薄仍然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统一性认识存在偏差,重权利轻义务的现象普遍存在;依法维权的意识不强,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犯时,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11]。

三、培养并强化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载体,融入公民意识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体系,专门从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的专任教师也严重缺乏,因此,在高校中开设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不足。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1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也分散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因此,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要载体,将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公民意识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这是当下较为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公民意识理论知识最现实可行的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提炼与公民意识教育相契合的内容,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公民意识教育精髓,将其强化,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目标。此外,还应以此为导引,引入其他相关联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使公民意识教育内容获得补充、丰富[13]。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公民意识培养与强化提供文化背景和思想氛围

浓厚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大学生身心的重要功能,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公民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提供文化背景和思想氛围。例如,通过举办公民文化讲座、公民知识竞赛、法治论坛、道德讲堂等系列公民文化活动,形成公民意识的渲染和熏陶机制,丰富大学生的公民知识,强化大学生对公民意识内涵的理解。另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的思想,比如:“人无信不立”蕴含着道德意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着公民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因此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开展体现公民意识教育的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吸引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公民文化内化于大学生心理的过程,他们在充满着浓厚公民文化的校园环境之中耳濡目染,其公民意识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强化。

(三)鼓励学生参与高校的民主管理,增强其政治参与意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离不开理论学习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也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感悟。世界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使学校成为社会的缩影,可以让学生们在学校中体会到社会价值趋向和对人的需求,在这个小型的社会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应把学校塑造成公民意识教育的小社会,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公正、鼓励参与的教育环境。大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民作为主人参与国家及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体现,但是如果全校数万学生全部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势必出现混乱无序的情况,因此,高校可以建立“班级—院系—学校”三级民主选举制度,选举出大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同时,保障全体学生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民主的形式和过程,另一方面也培养和强化了大学生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高校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可以首先让学生参与和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的管理,如食堂卫生安全、餐饮种类确定等事务。当学生发现他们参与管理的结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时,便会体会和享受到作为学校主人、国家主人的价值,参与其他事务的积极性自然会越来越高涨。

(四)倡导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和强化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社团具有民主性、自治性、自愿性和服务性等特征,是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载体。方璐堃在《大学生社团参与和公民意识现状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普遍高于未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大学生社团参与程度越高其公民意识越强[14]。高校应鼓励、倡导大学生参与大学生社团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和强化的积极作用。例如,加强志愿者类社团的建设,突出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加强维权类社团的建设,突出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高校应加强学生社团内部制度建设,有计划地组织社团开展竞聘、选举,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社团的选举活动,增进他们对我国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欲望和能力。

(五)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大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

如果说校园生活是“小社会”,那么只把学生局限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公民意识必定存在局限,因此,高校应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大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拉近学校与社会距离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和感受社会。社会实践是更为直接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和强化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直接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和检验自己的公民意识,并进一步强化,最终达到知行统一。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和强化的功能,高校应精心设计、安排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和强化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结合国家政策、社会问题、学生心理和行为动态适时设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结合当前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高校积极参与定点扶贫的号召,组织大学生到定点扶贫地区,实地了解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让大学生以主体身份,结合自身的专业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献计献策,使大学生在扶贫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参与意识。

(六)利用新兴媒介环境,拓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与强化的途径

互联网与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微博、微信等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且拥有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的特点,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作为公民主体参与的渠道和空间,必然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和强化的新型手段[15]。比如:将新兴媒体引进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互动软件和微信等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前通过教学互动软件或微信发送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互动软件和微信中发表自己的学习感悟、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课前互动中提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给予有效的辅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公民意识的内涵。

猜你喜欢
公民民主意识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生态民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