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李白未交游原因考释

2019-12-30 16:05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交游孟浩然王维

李 欢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通过对李白、王维流传后世的诗文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二人在其诗文著作中并无互相酬唱、应和之作,更甚之,二人的诗作中歌咏同一事件的作品也没有。考其年谱,二人生卒年极其相似,但是这两位生卒年高度重合的诗人竟然毫无交集,不得不说是盛唐诗史上的一大憾事。据《李白年谱》记载,白入长安之因是:“多次谒见裴长史,因遭人谗谤,故上书自白。终为裴所拒,遂有入长安之念……初夏,往长安。”[1]30此时为公元730年,入长安后的李白因求谒未果,生活困顿而不得不于731年初夏离开长安。《王维年谱》载王维“730年,闲居长安……731年,闲居长安”[2]53。这是第一次二人有交游的可能。第二次有交游可能的时间为公元742至744年。公元742年,改元天宝,普天同庆,李白奉召入长安为翰林供奉,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这一时期,王维亦在长安为官。总的来说,二人有交游可能的时间段共两次:一次是在公元730至公元731年,李白初入长安。另一次是公元742年至公元744年,白奉命二入长安。二人三年内(李白于公元730年夏入长安,731年秋已经在洛阳,此为一年。742年秋赴长安,744年三月离长安,此为两年。共三年。)竟然毫无交游痕迹,对造成这一历史憾事的原因有进行讨论的必要。

一、政治地位方面

727年,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职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3]1225但是他选择的进身之阶并非是受士大夫青睐的科举之路,而是希望通过“平交王侯,而一匡天下,立抵卿相”。白入长安后的交游、干谒之作,也是围绕着他的这一人生理想进行的。通过对李白在长安的诸如《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两首》等赠答、干谒之作,可以看出此时他所来往的是以玉真公主、张说父子、崔氏家族为代表的上层权贵。除了赠答、干谒之作,初来长安的李白的诗作大多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来表达他对天子的忠诚与自己身不遇之哀,如《长相思》《秦女卷衣》等。由于此时的李白人微才名亦不显,他初次的干谒之行并不顺利,寓居于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时颇受冷遇。《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揭示出李白此时期干谒无门、生活困顿的窘境,“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4]120是李白知音难遇、不得赏识的愁怨与无奈;“饥从漂母食,闲缀羽陵简”[4]122是此时期李白困顿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的遭遇给李白带来很大的打击,730年秋,失意的李白开始岐、邠之行,之后游于坊州,于731年春归长安,之后便不再致力于干谒,作品多是抒愤之作。往来之人大多具有侠客风范,有《侠客行》《少年行》等作品流传。

王维于公元718年赴京兆府试,获解头。721年春,进士及第,为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牵连被贬,辗转济州、淇上等地为官,政治生活颇为坎坷。迫于生计,不得不在地方上作一些小官。728年得以返回长安,但是回京途中妻子逝世,在政治坎坷与妻子逝世的双重打击之下,王维逐渐萌生了归隐之意。李白730年到达长安时,王维已经闲居长安,过着“避世”的生活。他早年虽与宁王等人交好,但是在玄宗限制官员与贵族交往的禁令的影响下,再加上王维在外数年,早已物是人非,此时王维与这些诸如张说、玉真公主之类的上层贵族并无交集,李白自不会去访问一个无官无名的避世之人。

公元742年春,“正月丁未朔”,唐玄宗亲撰《改元大赦文》[5]427-428,诏令大下,“改开元三十年为天宝元年”,大赦天下的同时,给“内外文武官九品己上,各赐勋两转”。此时任监察御史的王维,被擢升为侍御史。李白在玉真公主、吴筠等人的举荐下,使得唐玄宗专门下诏书,征召其进京。对于此次进京,李白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足以表明其乐观与自信。李白二入长安,本就是奉召而来,之后又受到玄宗非凡的礼遇,对此,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天宝中(初),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撵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联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制诰,人无知者。”[6]1789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一文:“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玄宗明皇帝降荤步迎,如见绮、皓。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玄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于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无比侍。遂直翰林,专掌密命。”[7]1780-1781根据文本互证的方法,证明事件存在的真实性。李白诗集中也有不少诗句表达他此时受到的恩遇,“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缓来相趋”,“救赐飞龙二天马,黄金络头白玉鞍”等诗句,足以证明李白此时的地位、声势这些使其极度的自信与自负得到了满足。

与李白相比,此时的王维,人微言轻,甚至不具备参加一些宫廷活动的资格。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宝三年为贺知章举行的饯行宴会。《全唐诗·卷三》著录唐玄宗《送贺知章归四明并序》载:“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联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稗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迈也。”[8]568此篇序表明参与此次活动的是“六卿庶尹大夫”,同时,此次宴会除李白外,其余人皆为“六卿庶尹大夫”,显然王维作为低级官吏且与贺知章过从甚疏,是没有资格参与此次宴会的。因此,身份地位的差异是二人不能相见的一大原因。

二、交游群体不同

通过对王维生平经历的分析,发现他从714年离家游长安之后,除了最初贬官和出使塞外的几年,长期居于长安。如此,王维可称得上是一个地道的长安居民。他早年虽与岐王等上层权贵交游唱和,但是开元八年十月玄宗发布了一道禁约诸王和诸大臣交游的禁令,之后王维贬官,离开了生活数年的长安。从王维诗文来看,经过贬官之后,其相互交游唱和之人变成了以祖咏、严秀才、孟浩然为主的失意文人,并一些山间隐士,如崇梵僧、焦道士等。李白初入长安时,王维正隐于嵩山,日常和山中挚友来往唱和,如崔兴宗、韦给事等人。各种事实表明,此时的王维功名之心日减,着意于山水田园,不问世事。与之相反,初来长安的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着重于仕途干谒,致力于和上层贵族交往唱和。王维这样一个隐居嵩山、不问世事的闲居之人自不会得到李白的拜访。同样,王维隐居于嵩山,与山间隐士唱和应答,也不会与一个刚入京城不得志的诗人来往。

742年秋,李白奉召入京,得到贺知章的高度赞誉,《新唐书·文艺传》记载:(李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9]5762-5763随着李白在京城名声大噪,他来往之人皆为社会名流,据 《新唐书》载李白在待奉翰林期间,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9]5763。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之“歌”,又可与此互为印证。除此之外,据《李太白全集》《新唐书·李白传》《唐才子传》等文献记载,李白在京城来往频繁者还有音乐家李龟年、司勋员外郎卢象、独孤驸马、徐王李延年以及卢郎中、集贤院诸学士等人,皆为一时名流。王维则与之相异,据其年谱记载,公元743年,维与王昌龄、王缙、裴迪集长安青龙寺悬壁上人院共赋诗,维诗题曰《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2]91。观其此时期诗作,大多是与友人相互赠答之作,所来往的是诸如綦毋潜、张諲等失意文人。这样看来,二人的交游团体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两个阶层,那么,二人见面的机会则寥寥无几。所以说,二人来往唱和之人的不同也是二人未交游的原因。

但是从二人的诗文集、年谱等现有资料分析,二人交友亦有很多重叠处。

孟浩然是为一例。公元726年,白二十六岁,结识孟浩然,当年并无诗作流传,但《李太白年谱》记载:由汝海南来时,或曾往襄阳,结识孟浩然。两年后(728年),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得称孟为“故人”[1]26。就孟浩然和李白之间的感情来说,二人的感情并不是很深厚,后世流传下来的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作有五首,而孟浩然诗文集中却无一首作品是回应李白的。从具体诗作分析,李白对孟浩然更多的是敬仰,有诗“吾爱孟夫子”“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等为证。通过对《新唐书》《唐才子传》等史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王维与孟浩然感情甚笃。二人相识于730年,《新唐书·文艺传》载: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9]5779。孟浩然落第还乡,维作《送孟六归襄阳》诗,劝其不必再干谒投献,回乡躬耕、读书、隐居:“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故庐。”[10]84《新唐书》对孟浩然的记载是二人过从甚密的一个证据,而王维为孟浩然送行所作之诗,则是站在挚友的角度对朋友的规劝,二人感情之深可见一斑。所以,孟浩然的私人感情并不足以成为二人结识的依据。从孟浩然之后的行迹来看,在王维、李白均在长安时并未到长安。因此,孟浩然不足以成为二人相识的媒介。

玉真公主都曾举荐过二人,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时住在玉真公主别馆,第二次入长安亦是受到了玉真公主的举荐,因此,玉真公主称得上是李白世宦生涯中的贵人。据《唐才子传校笺》中记载,王维于公元721年应试获“解头”,也离不开玉真公主的推荐。玉真公主喜王维“善音律”而放弃本来推荐的张九皋,对公主来说,求入其门下的士人何其多,推举何人只是凭借喜好罢了。至李白到长安居玉真公主别馆时,公主可能已经不记得王维是何人了。

所以,二人的交游重叠不足以成为二人有交集的媒介。

三、个性信仰的差异

《新唐书·文艺传》写道:“维弟兄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9]5765《唐才子传》同样写道:“笃志奉佛,蔬食素衣。”[11]300王维奉佛可见一斑。与王维不同,李白崇道,他的为人处世中带有道家的愤世嫉俗与洒脱肆意,《盛唐三大家异同与出现意义》中说:“李白曾加入道教,但却不是纯粹的道教徒。他的入道与唐玄宗张扬道教不无关系。可以说道教不过是他设法尽快干预政治的工具或者敲门砖。这是李白的聪明也是其世俗的一面。”[12]如此说来,李白早年并非一个虔诚的道教信仰者,直到晚年才成为一位忠实的道教拥护者,《唐才子传》说李白“晚节好黄老”[11]392是其证据。

由于信仰的不同,二人在失意时选择的退路亦不同。白初到长安时,王维亦结束了在外为官的生活,不幸的是,其妻子在途中逝世,在政治坎坷与妻子逝世的双重打击之下,佛教清净无欲的思想逐渐成为王维的主导思想,因此他不再专注于政治中的汲汲钻营,也少了年少时期的进取精神,转而开始寄情山水田园。这一时期王维只留下一首《华岳》,其他的多是写景之作,如《清溪》《纳凉》《黄花川》等作品。可以看出,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王维遭受打击之后便选择避世隐居,不问世事。与其不同,李白在长安干谒无门,生活困顿之后便开始了他的岐、邠之行,之后虽因为生活困顿而不得不离开长安,但是其作品表现出的雄心壮志、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

与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不同,王维追求的是真正的宁静,表现在作品中为诗意的佛性,这种特点随着王维的年纪渐长而愈加鲜明。维740年三月“知南选”后,至741年三月回长安,回长安之后便开始隐居终南山,有诗《终南别业》为证。据《唐诗纪事》卷十六记载:“裴迪初与王维、兴宗俱隐终南山。”[13]240裴迪与张湮开元二十八年在张九龄幕中,又同时回长安,也同时隐居终南山,此为王维隐居终南山的又一例证。此时的王维,经过宦海沉浮之后功名之心日益减退,沉迷于亦官亦隐的生活。早期王维身上虽然有儒生的“济世安邦”的理想,但是随着佛家思想逐渐占据主流,王维逐渐成为一个纯粹的佛教徒。深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王维逐渐把眼光转向大自然,他在《青雀歌》里就表达了这种与世虚与委蛇的观念:“青雀翅羽短,未能远食玉山禾。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10]291他的这种“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与李白是非分明的性格恰恰相反。李白受庄子与屈原的影响,愤世嫉俗并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腐败,因此李白作品中亦充满对奸臣的讽刺。李白的这种是非分明的态度与王维的“无可无不可”的人生哲学背道而驰,假设二人在长安相遇,定会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

四、文人相轻的传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即王维、李白二人在730-731年是不具备互相结识的条件的,这种条件是非人为可以创造的:李白初入长安时,王维已经居住在嵩山,且不问世事,日常与山野友人互相唱和。此时李白初来长安,怀着满腔的政治热情,希望实现自己“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追求。而此时的王维闲居长安,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诗坛名气亦不大,甚至不敌李白在蜀地的名气。综合而言,李白是不会去拜访一个于自己仕途毫无帮助的王维的。所以,王维、李白二人在李白初入长安时是没有结识的机会的。

但是李白二入长安时,二人皆在朝为官,却没有相互唱和的文章,除去以上所列举的原因,还应与文人相轻的固有传统相联系。分析王维的交游团体可以发现,与之来往唱和的虽然有祖咏、张湮等失意文人,但是也包含孟浩然、王昌龄等李白的好友,这些来往唱和的诗人之诗风并非与王维一致,所以可以排除二人因诗风的不同而导致的不能相识。那么,是否可以将原因纠结为二人入仕方面呢?通过史料记载,王维在李白二入长安是为“右补阙”,李白则被玄宗亲自封为“翰林待诏”,关于这两个官职,《唐会要》有明确记载。

关于翰林待诏,《唐会要》载:“翰林院者,盖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14]977翰林院官员的职能是“会于禁中,內参谋猷,延引讲习,出侍嶼辇,入陪宴私”[14]977。李白作为“翰林待诏”,书中记载:“自后给事中张淑。中书舍人张渐。窦华等。相继而入焉。其后有韩雄、孟匡朝、陈兼、蒋镇、李白等。白在翰林中。但假其名。而无所职。”[14]978从文献记载分析,李白为翰林待诏时,并无实际职务,只是陪同玄宗游乐,并作诗取悦玄宗。毕宝魁在《王维与李白关系臆说》一文中把李白此时期待诏翰林定义为“高级临时工”,文中写道:“……临时工不愿干就回家,很正常,皇帝多赏赐几个钱只是给个面子而已。”[15]这段论述虽对李白的官职有些贬低,但是一定情况下也揭示出李白此时期在官场上的尴尬地位。

此时王维任右拾遗,兼监察御史,据《唐会要》记载,右拾遗职务为“掌供奉讽谏”[14]965,虽然是从八品的职位,居于末流,但是也能参与商讨一些军国大事,施展一番抱负。与李白相比,王维为右拾遗时,虽不如李白风光,但是所居官职的重要性也是可以和其一较高下的,甚至可以说,王维官职的意义要高于李白许多。对于李白的“翰林”之职位,毕宝魁先生在论文中说“实际上只是盛世天子的摆设而已”。这句论述可作为现代人对李白官职的解读,所以说,“作为盛世摆设”的李白,必然不会得正统文人王维的重视。因此,文人相轻也是二人不能相识的重要原因。

唐朝诗人交游、干谒之风为盛唐一大特色,忽略唐朝交通不便等外在原因,李、王二位生活在同时代的作家毫无交游痕迹的原因在于二人政治地位的差异、交友群体的不同、性格信仰的两极化,同时还有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相轻。

猜你喜欢
交游孟浩然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舟中晓望
走哪条路好
春晓
柳诒徵与镇江名流交游略考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
顾梦游与方文交游考论
清代辽东诗人戴亨交游考
春晓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