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正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1]可见,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本质需要。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为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是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思考的时代之问。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的重大战略命题。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而高校思政课教师更是肩负着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较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培养他们能担当新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从而使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从教育环境角度来看,进入新时代,我国家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飞跃。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一些不良的思想极易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其教育实效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3]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注意将思政课与其他类型课程相区别,使思政课程真正发挥政治理论课程的功效。
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已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有朝气活力、敢想敢拼、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享受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的同时,也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多种考验与抉择。他们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心存隐忧、充满疑惑。而恰恰这些,为教师进行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4]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适应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坚守好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从教育者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应强化课程定位,严格遵循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坚定而睿智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6]可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何在新时代承担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培养真诚的爱国者、信仰的坚守者、正能量的传播者,是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神圣责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使命任重而道远。
首先,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真诚的爱国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爱国的情怀和美德,正是因为我们具有这种情怀和美德,中华民族才能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厚、最纯洁的情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下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新时代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爱国既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感情上,必须转化为行动的意志和实践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其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其次,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忠诚于信仰的坚守者。信仰是思想与行动的“总开关”,要始终把牢牢夯实信仰基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在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极推进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历史联系现实,重塑回归现实生活的信仰教育,发挥高校对大学生展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优势,让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紧贴中国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随世界发展大势,使大学生清楚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必由之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逐步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众声喧哗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确保其始终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最后,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传递正能量的传播者。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研究学问、引领文化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应该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扩散正能量的主阵地,这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创新正面宣传引导,尽可能消减负面情绪,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传播正能量,不断扩大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持续凝聚和激荡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更多社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7]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具备以上四种特质,要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自觉。
第一,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一个民族有了理想信念,这个民族就有了不竭的奋斗意志,就会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将言传与身教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二,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教育工作者:“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8]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其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思政课高校教师应该率先垂范,以自身品德修养为表率,引领大学生培养优秀道德品行,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
第三,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教育部部长在2018年6月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金课”,这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通过教师自身扎实的学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大学生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四,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是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等教育的全局发展,尤其在新时代视域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努力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坚守好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合,时刻铭记为国家培养真诚的爱国者、忠诚于信仰的坚守者和传递正能量的传播者的责任,要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