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习得中的介词偏误分析

2019-12-30 14:29:19薛风燕张国云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及物动词偏误例句

薛风燕,张国云

(北京邮电大学 民族教育学院,北京 100876)

新疆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指的是来自新疆地区多个民族的民考民预科学生,民族构成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其中维吾尔族学生居多,在每届学生总数中占80%以上。这些预科学生通过高考被各高等院校录取,在进入各自的目标院校学习之前,需要经过两年的预科学习。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把汉语作为本族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学习了十年左右,基本掌握了汉语的初级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但是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时病句频出。根据中介语理论,这些预科学生已经习得一种接近目的语(本文指汉语)的中介语。他们能够使用特定的中介语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但是在运用汉语的过程中会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出现不符合目的语规范的种种偏误[1]51。

笔者在多年的汉语教学实践中统计了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常见的错句、病句,发现在语法偏误中的介词运用偏误现象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从偏误类型、出现偏误的原因、减少介词运用偏误的策略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中的规律,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一、介词偏误的类型

汉语不像印欧语系语言那样具有形态变化,因而语序和虚词在句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虚词是语法意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介词又在虚词中占据重要地位。介词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其后必须加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向、对象、原因、方式等意义。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主要作状语,也可以作句子的补语或者定语[2]。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介词后面不能直接加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

介词是新疆预科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难点,介词使用不当,会影响句意的正确表达。新疆预科生在学习和使用介词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的偏误:介词误用、介词缺失、介词赘余、介词短语位置不当。

(一)介词误用

下面的例句中,例1和例2应该用动词而误用了介词,混淆了动词和介词的用法;其余例句混淆了不同介词的用法,诸如“对于”“关于”“在”“向”“从”等。

1.北京人对我的印象很热情。

2.我家跟足球场不远。

3.妈妈为了我做了拉面、大盘鸡等饭菜。

4.他的所作所为对我树立了好榜样。

5.对于这个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6.从我的抽泣声中,那个人醒了过来。

7.他垂头丧气地坐向座位上。

8.我向口袋里掏出五块钱给了他。

9.半夜我在旅店的床铺上滚了下来。

10.在那个男人身上,我学会了善待自己。

根据例1、例2要表达的意思,句中分别应该用动词“给”“离”。

例3混淆了介词“为了”和“为”,“为了”是表示原因和目的,例如:“为了将来的幸福生活,你现在吃点苦是值得的。”“为”是表示行为的对象,例如:“他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应该感谢他才对。”例3中的“我”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所以应该用“为”。

例4的介词“对”也表示对象,但是和“为”存在意义上的差别。“对”表示句中动作行为的直接针对者,“为”有“替、给”的意思。

例5混淆了“关于”“对于”的用法。“关于”表示动作涉及的范围,表示关涉,不用“对于”,比如:“关于考试安排的事情,你去教务处问一下吧。”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比如“对于她的悲惨遭遇,大家都表示同情。”兼有两种情况,两者都可以用,比如:“对于(关于)你的建议,大家都表示赞同。”例5的“这个湖”显然是表示涉及的范围,因此应该用“关于”。

例6、例7、例8、例9、例10涉及的介词“在”“从”“向”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在”表示在一定的时间、处所、范围之内或者一定的条件下;“从”表示时间、处所或者范围的起点;“向”表示动作的方向。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区分这些介词的意义,才能正确使用它们。

以上例句应当改正为:

1.北京人给我的印象很热情。

2.我家离足球场不远。

3.妈妈为我做了拉面、大盘鸡等饭菜。

4.他的所作所为为我树立了好榜样。

5.关于这个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6.在我的抽泣声中,那个人醒了过来。

7.他垂头丧气地坐在座位上。

8.我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给了他

9.半夜我从旅店的床铺上滚了下来。

10.从那个男人身上,我学会了善待自己。

大部分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现代汉语中大多数介词和动词的界限很清楚,只有少数词(“在”“给”“比”等)在不同的语境中或是介词或是动词。

例如:

A.他在不在家呀?他在家。

B.他在河边散步。

A.她给了我一本书。

B.她给我买了一本书。

A.学生之间不要比吃穿,要比学习。

B.他比我学习好。

上面的例句中,A句的“在”“给”“比”都是动词,B句中的“在”“给”“比”都是介词。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动词可以做谓语,介词不能做谓语;动词后面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二)介词缺失

下面的例句分为两种情况,例11、例12、例13、例14、例15、例16、例17、例18把不及物动词当作及物动词使用,导致介词的缺失;例19、例20、例21、例22属于单纯的介词缺失。

1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交往很多人。

12.我学会了怎样相处同宿舍的人。

13.他把自己相比那个军人。

14.年纪小的先去拜年年纪大的人。

15.我为见面六个月不见的朋友而去参加了一个聚会。

16.她想必须离婚他。

17.人们也逐渐好奇一些社会上的新事物。

18.高考失败后,我都失望了这个世界。

19.这也是一种大人的尊重。

20.我和其他七个孩子都奶奶抚养长大。

21.新疆没有那样的花,只是电视上看到而已。

22.同学们的喧闹中,我们上了车。

例11、例12、例13的“交往”“相处”“相比”之类的动词,意义上含有动作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属于典型的不及物动词,行为的对象需要用介词来引导。

例14、例15、例16的“拜年”“见面”“离婚”属于通常所说的离合词,大多数离合词属于不及物动词,不能直接带宾语,需要用介词来引导动作行为的对象。此类动词很多,比如:“结婚”“请客”“分手”“许愿”等等,后面都不能直接带宾语。

例17、例18的“好奇”和“失望”属于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这类动词在语义上表达强烈的情感意义,只要具备心理动作的主体(施事者)即可不依赖于对象而独立成句,并且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比如:“我很失望。”如果需要说明心理动作的对象,则应当由借助介词引出,而不能直接跟宾语。此类动词还有“生气”“伤心”“感动”等等。

例19、例20、例21、例22属于单纯的介词缺失。这种错误是由于造句者没有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不清楚句子的结构成分而导致的。

以上例句应当改正为:

1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跟很多人交往。

12.我学会了怎样跟同宿舍的人相处。

13.他把自己跟那个军人相比。

14.年纪小的先去给年纪大的人拜年。

15.我为跟六个月不见的朋友见面而去参加了一个聚会。

16.她想必须跟他离婚。

17.人们也逐渐对社会上的一些新事物感到好奇。

18.高考失败后,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

19.这也是一种对大人的尊重。

20.我和其他七个孩子都由奶奶抚养长大。

21.新疆没有那样的花,只是从电视上看到而已。

22.在同学们的喧闹中,我们上了车。

(三)介词赘余

下面的病句分为两种情况:例23、例24、例25、例26、例27是单纯的介词赘余,改正语病的方法是直接去掉介词(或者介词短语);例28、例29、例30、例31、例32则是把及物动词当作不及物动词使用,改正语病的方法是去掉介词,把介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后做动词宾语。

23.在他的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里流露出希望。

24.如果我失败了,对我的感情、自信都会受到打击。

25.我在以前听别人说过这件事。

26.从长期以来他们用面粉做各种食物。

27.他身上穿着的运动服给人证明他是一个运动员。

28.学校的位置很好,只是比城市离远一点。

29.他喝酒太多,向酒店欠了几百元钱。

30.他往地上的那双鞋瞧了一会儿。

31.到下车的时候,我会为你们提醒。

32.他们帮助了我,我非常感谢对他们。

例23、例24在名词性短语前增加介词,导致了主语的缺失。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在于造句者不清楚句子的成分,任意误加介词。

例25、例26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前”“长期以来”“以后”等词的前面不需要再加介词。

例28、例29、例30、例31、例32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后面直接跟宾语,不需要通过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造成以上错误的原因是造句者没有掌握汉语动词的正确运用。汉语动词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在于前者动词后直接带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不需要介词;后者则需要用介词引导动作行为的对象。不了解这些知识的人,会导致介词的误加或缺失。

以上例句应当改正为:

23.他的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里流露出希望。

24.如果我失败了,我的感情、自信都会受到打击。

25.我以前听别人说过这件事。

26.长期以来他们用面粉做各种食物。

27.他身上穿着的运动服证明他是一个运动员。

28.学校的位置很好,只是离城市远一点。

29.他喝酒太多,欠了酒店几百元钱。

30.他瞧了一会儿地上的那双鞋。

31.到下车的时候,我会提醒你们。

32.他们帮助了我,我非常感谢他们。

(四)介词短语位置不当

下面例句的错误在于后置了介词短语的位置。

33.他写字用左手。

34.我看过我们的学院在录取通知书上。

35.我最近看到过这个消息从报纸上。

36.他们知道摔倒在哪里就站起来在哪里。

37.他们休息坐在一棵树下面。

38.他站不稳在船中。

39.于是他飞快地跑过去朝孩子。

40.羊群无忧无虑地啃着草在草原上。

41.一个流浪儿窜来窜去在街上的那些小胡同里。

42.他介绍自己向大家。

这些例句的介词“用”“从”“朝”“向”引导的介词短语分别表示工具、地点、方向、对象,都在句子中做状语。按照汉语语法规则,状语必须放在谓语前面。大多数介词短语直接做状语,只有一小部分放在谓语后面做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补语,比如:“来自新疆”“生于北京”“运往南京”等;还有少数介词可以做“的”前面的定语,比如:“对他(的意见),关于报名(的问题)”等[3]。

这些例句的介词短语都应该放在谓语前面做状语。汉语在语序方面虽然属于“SVO”型语言,但是又不同于英语等典型的“SVO”型语言,表现在动词性成分V的修饰成分,比如表示时间、地点、对象、工具等的成分要放在V的前面做状语,只有很少一部分放在V的后面做补语。比如,表示时间或者地点,前面的动词是单音节词时,介词短语要放在动词后面做补语。与介词短语做状语的用法相比,介词短语做补语的情况比较少。

上述例句应当改正为:

33.他用左手写字。

34.我在录取通知书上看过我们的学院。

35.我最近从报纸上看到过这个消息。

36.他们知道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来。

37.他们坐在一棵树下面休息。

38.他在船中站不稳。

39.于是他飞快地朝孩子跑过去。

40.羊群在草原上无忧无虑地啃着草。

41.一个流浪儿在街上的那些小胡同里窜来窜去。

42.他向大家介绍自己。

二、出现介词偏误的原因

我们综观上述病句可知,出现介词(或者介词短语)使用方面的偏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第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也称为“过度泛化”[1]142,在此表现为学生所学的汉语语法知识不完善,想当然地运用不完善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第三,学生受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影响;第四,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和知识讲解上存在疏漏。

具体说来,新疆地区大多数学生的母语是维吾尔语,而维吾尔语属于黏着语,语序上属于“SOV”型语言;动词有时、体、态、人称和数的变化,动词后有助动词表示各种语法意义;宾语放在谓语的前面;修饰谓语的成分一部分放在谓语之前用格的形式(名词性词语)表示,一部分用名词及后置词表示。作为独立语的汉语,没有形态的变化,主要依靠虚词和语序来表达语法意义。学生的母语类型及其特点与目的语(汉语)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汉语虚词成为新疆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对汉语知识掌握不完备,对语法知识一知半解,很容易在使用介词时出现种种偏误。具体说来,造成介词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母语的干扰:维吾尔语修饰动词的成分主要是名词的格的形式,介词的赘余及介词短语的位置不当则是由目的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在多年的汉语习得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对汉语的语法特点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比如:他们知道汉语中存在介词这一词类以及语序方面的特点,但是并未完全掌握介词(或者介词短语)的正确用法,因此出现了介词赘余、介词短语位置不当等偏误。

新疆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已经学习了十多年的汉语,在一些基本语法方面仍然会出现错误,也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偏误,没有充分强调、重点分析难点知识有关。

此外,教师在选择所用教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减少介词偏误的对策

对年龄接近成年的预科生而言,学习第二语言(汉语)不可避免地遇到母语的负迁移和过度泛化的问题。汉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尽量减少直至消除这些偏误,使学生习得准确的汉语,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汉语基础。

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相当一部分汉语教材根本没有涉及任何语法知识,这是有失偏颇的。学习汉语的人们,首先应该对汉语的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语法是最能反映汉语特点的要素之一。学习语法的目的不是让学习者死记语法术语和语法规则,而是要让他们懂得基本的句子构造,知道什么样的句子合乎汉语语法规则、什么样的句子不合乎汉语语法规则,最终能够运用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正确地表达思想。汉语教材的知识范围不能不涉及语法知识,也不能过多强调语法知识。理想的汉语教材应该在提供充足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具体而形象地讲解语法。所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教师讲解的教材尤为重要。

(二)综合系统地讲解语法知识,注意循序渐进

综合系统地讲解语法知识,注意循序渐进,要求教师在传授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注意进行系统化讲解。比如,介词的位置涉及句子的基本成分及其位置。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基本的句子成分和它们在句子中所处位置形成明确的认知,然后再讲解介词的正确用法。在此之前,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词类知识,尤其应该将介词和动词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了解动词的有关知识,明确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有助于他们正确运用介词。同时,教师在讲解这些语法知识时,应该结合语言材料来具体分析。

(三)正确预测难点,突出重点,强化训练

教师在讲解某项语法知识时,必须进行正确的预测,确定是否为学生掌握的难点。这种预测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之上的。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强化训练,以达到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对容易掌握的知识则应简略讲练,不宜平均用力。

(四)注意各常用介词之间的用法对比

教师在讲解具体的介词时,应该对各个不同的介词进行分项讲解,比如哪些词分别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对象,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差别,后面跟什么样的宾语,用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义。教师可以分类对比说明,使学生认识到各个介词之间的联系和细微区别,以此加深印象,从而达到让学生正确运用介词的目的[4]。

此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母语知识及其文化特色,“更加科学地选择课程、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5],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运用所学的汉语语言知识,不回避难点,及时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以达到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汉语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及物动词偏误例句
英声细语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
Swagger:气场压人
英语学习(2009年7期)2009-08-05 05:39:32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