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活动探析

2019-12-30 14:29:19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支教少数民族民族

邓 锐

(1.江汉大学 地方高校发展与评估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2.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多元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宗教信仰多样化,民族、种族的多样化,文化和价值多样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融合指的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在交往中不断升华发展,使文化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范围更广。[1]147由于历史、自然、地缘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长期落后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大学生支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知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加快了不同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步伐,增进了各民族人民的情谊,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

一、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对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积极作用

我国大规模大学生支教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组织开展的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下乡活动。1999年,我国成立了“研究生支教团”,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通过组织大学生到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三支一扶”工作,使得大学生支教逐步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2]大学生支教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周到两个月,长则1~2年。此外,支教还可以分为民间组织的支教和官方组织的支教。大学生通过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为当地学生上课、辅导作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对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少数民族地区通常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加之“双语”教师缺乏,导致少数民族人民的汉语水平较低,阻碍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根据一项针对新疆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调研显示,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与外界交流越密切。反之,汉语水平越低,经济发展越缓慢,与外界交流越少。[3]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通过课堂教学,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通过课后与少数民族家长、老百姓交流,利于营造学习汉语的良好氛围,提高了他们的汉语水平。在一项针对新疆和田地区少数民族的支教调查显示,认为支教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汉语水平帮助很大和有一定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1%、32%,仅有7%的人认为没有帮助和不清楚。[4]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不同民族人民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在一些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5]157大学生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汉语水平,增强了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加深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利于多元文化融合。

(二)促进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团结稳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5]148大学生克服艰难险阻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利于与少数民族人民建立深厚的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例如,在新疆吉木乃县支教的大学生们,除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牺牲假期时间,完成了吉木乃县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县域规划,使得当地干部群众倍受感动和鼓舞。在托克逊县支教的大学生,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往返40里地免费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补习,这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和家长颇为感动。[6]由于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内地大学生前往这些地区支教常常带有一些恐惧感。但是当他们来到少数民族地区,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文风光、自然条件,与少数民族同胞一同工作、生活,领略到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和友好之后,他们心中的恐惧感和隔阂消除了。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大学生构建了不同民族之间手牵手、心连心的桥梁,给我们上演了一场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三)加快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实现的步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由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提出,他认为,我国属于多元一体的国家,其中,“一体”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指的是我国56个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指的是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1]27-28习近平曾说过:“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5]150大学生通过支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内地大学生最终选择扎根西部,在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就业。例如,湖北某地方高校大学生吴某两次在西藏琼结支教的经历,使他爱上了西藏,为了给该地区的孩子做更多事情,他在毕业之后,考取了该镇政府的公务员。[7]据统计,截止2013年,西部计划共选派十六万名大学生前往西部支教,扎根西部的大学生共计一万六千零六十六人,其中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多达七千二百人。[8]通过组织大学生去少数民族地区支教,既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又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加快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实现的步伐。

二、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在多元文化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虽然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但存在支教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对原有教学体系造成冲击等问题,致使支教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淡薄,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支教大学生流动性较大。

(一)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淡薄

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支教的动机是奉献爱心,想通过支教将个人所学的知识和新观念带给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是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淡薄,支教动机不纯,存在功利性,把支教活动当成自己今后升学或就业的砝码,重形式而轻内容,导致支教的实际成效不明显。例如,有的大学生参加支教是为了获得高校推荐保研的机会,有的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是为了满足高校对评选入党或者是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的隐性要求,还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给自己的简历增加一个亮点,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等等。由于部分大学生支教动机不纯,使他们没有正确、严肃、认真地看待支教活动,未将个人全部精力投入到支教活动中去,而将支教当作一次旅游,一次人生体验,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低效率地开展支教活动,对在支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未给予高度重视,导致支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未能及时解决,使得支教效果与预期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

(二)支教大学生遴选机制不健全

当前,大学生支教遴选机制存在不健全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遴选小组成员构成不科学。高校大学生支教遴选小组成员通常是由社团骨干,或曾参与支教的学生组成,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遴选小组成员组成人员不科学,遴选机制存在随意性。其次,考察标准不科学。科学的考察标准是遴选优秀支教学生的重要保证,考察标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支教学生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而非仅偏重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例如,某高校选拔英语学科大学生支教人员时,将英语四六级作为主要标准,而实际支教的对象是1~3年级为主的小学生,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再如,某高校选拔大学生支教时,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能力、生存能力、身体状况等)的考察,这是在西部支教,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支教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因为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较为艰苦。[9]最后,选拔大学生的学科专业不对口。由于支教团在前往支教地区之前缺乏与受支教学校的沟通与联络,选拔支教大学生的学科专业存在不对口的情况,导致实际上需要支教的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支教者缺乏,不是特别需要的支教者却富余,造成了支教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部分大学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

由于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大部分为低年级学生,而且师范专业的比例较少,导致他们在教学态度、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经验方面存在不足。首先,部分大学生教学态度不端正。在一项对20所支教学校500余名师生参与的大学生支教调查中,大约有80%的支教大学生表示没有时间准备教学内容,有80%的支教团队选择边教学边备课的方式;高达86%的支教大学生不清楚支教的具体内容。[10]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大学生备课不充分,甚至根本不备课,很容易导致授课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不强,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教学经验缺乏。据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的支教大学生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而且以本科生为主,教学经验匮乏,有65%的支教大学生表示不适应当地环境,与支教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存在困难。[10]由于支教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对受支教地区基础教育现状把握不准确,导致上课基本是照本宣科,虽然授课内容的知识量很大,但没有重点,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最后,课堂管理经验缺乏。由于支教大学生课堂管理经验不足,导致课堂纪律不太理想,学生上课说话、走动、打闹等情况比较普遍,这使得支教大学生将教学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维持课堂纪律,导致课程进度滞后于教学计划,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支教大学生流动性较大

由于多数支教大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学业任务和压力较重,这决定了他们支教的时间较短,加之,大学生追求新鲜感和猎奇心理的影响,这使得支教大学生流动频繁,导致“支教无头无尾”、“一次性支教”现象层出不穷。据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只参加过一次支教,而且支教任务完成后没有后续联系;每年更换支教学校的团队多达80%,有78%的受教学生对大学生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表示苦恼。[10]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支教大学生对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的适应,也包括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适应。由于大学生支教时间较短,导致出现大学生刚适应教学环境即因支教时间到期而离开,当地学生对支教大学生讲授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未消化而大学生就已经离开的窘境,致使支教效果甚微。此外,支教大学生流动比较频繁,导致每一次去支教点的大学生基本不一样,使得大学生支教呈现短期性、过客式、一次性的特点。加之,不同批次支教大学生缺乏支教经验的交流和传承,导致每一届支教大学生基本都要从头开始适应和熟悉教学对象和教育环境,知识传授和支教的作用得不到延续,导致教育发生中断,教育难以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影响,使得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三、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改进策略

为克服和解决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的缺陷和不足,提高支教的效果,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强化大学生的思想信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人生的坐标,理想是前进的航标。青年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思想信念教育,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教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的生动写照,为了更好地践行志愿者精神,必须端正大学生的支教动机。首先,基于当前高校将支教与评优评奖挂钩,滋生了大学生不良的支教动机,有必要将支教与大学生保研、评优、评先、评奖、党员发展等脱离开来,使他们把支教视为一种纯粹的志愿活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其次,增强支教大学生的学习意识。支教大学生应该把支教视为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一个教学相长的平台,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强化个人的学习意识,多向少数民族人民学习,增强个人的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例如,大学生李某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过程中,由于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很多专业性的名词无法翻译、解释,他虚心向同事请教,与学生一起运动、聊天,还起了一个维吾尔族的名字,使他的少数民族语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拉近了与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11]最后,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高校应挖掘一批大学生支教榜样,通过讲述和宣传他们在支教背后的感人事迹,激发支教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榜样身上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使得支教活动能够薪火相传。

(二)构建科学的遴选机制

科学的遴选机制利于优秀的支教大学生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到少数民族人民之中,很好地完成支教任务,促进多元文化融合。首先,遴选小组成员结构要合理。遴选小组成员除了学生干部外,还需要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这样能够降低遴选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增强遴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制定科学的遴选标准。2017年,一项针对1994名大学生进行的支教问卷调查显示,71.4%的人愿意支教,63.9%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建立严格的志愿者选拔标准。[12]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通常位于偏远农村和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对于支教大学生的遴选,除了考察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考察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科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较强、综合能力突出的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才能保证他们顺利完成支教任务。最后,提前联系支教学校负责人,了解他们对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以此来遴选相应数量的学科专业大学生,最大限度减少支教大学生所授科目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情况,减少支教资源的浪费。

(三)构建系统的培训机制

构建规范、系统的培训机制,利于提高支教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保证支教活动的教学质量。首先,加强支教大学生教学技能、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丰富他们的教学内容,改进他们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满意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加强支教大学生课堂管理、学生沟通、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课堂管理培训,利于大学生提高课堂把控的能力,维护课堂的秩序,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偏远、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比较敏感、脆弱,通过相关培训,大学生能够掌握学生沟通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更好地与他们对话、沟通。[13]最后,加强支教大学生对支教点的人文、风俗、宗教、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关培训。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例如,傣族有泼水节,他们认为人们相互泼水可以消除病害;蒙古族有那达慕大会,大会上有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维吾尔族人们禁食猪肉,等等。支教大学生只有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和民俗禁忌,才能与少数民族人民和谐相处,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四)构建大学生支教队伍的长效机制

“支教无头无尾”“一次性支教”现象使得大学生支教流于形式,严重削弱了支教的效果,因此急需构建大学生支教的长效机制。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支教活动。“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指的是通过在支教学校安装电脑、语音和投影设备,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偏远农村、山区的孩子开展非面授形式的网络实时教学活动。[14]通过“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模式,支教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得支教可以长期化、常态化开展,利于构建大学生与受支教学校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有效避免“支教无头无尾”“一次性支教”现象。其次,建立完整的支教档案。一方面,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完整地记录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学习建议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支教大学生教学档案,清晰地记录大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反思等内容。这两份档案的建立便于下一批支教大学生查阅,使他们尽快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该地区的教学情况,保持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后,定期与受支教学校联系。一方面,大学生支教团队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获得支教情况的反馈,便于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便于多元文化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5]大学生跋山涉水来到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改变了该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增进了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践行了党中央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庄严承诺。

猜你喜欢
支教少数民族民族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华人时刊(2023年11期)2023-07-29 06:27:20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48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1:47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