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萍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互联网+”一词最早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李克强总理首先提出该词并用于解释新时代下社会经济领域的新发展形态,其后该词被延伸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近年来各界学者对“互联网+”内涵的研究日益全面深入,总的来说,可从三个层次解读“互联网+”这一概念。首先,第一个层次是“互联网”。“互联网”是“互联网+”概念的依托和前提,指的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及其大数据、云计算、VR技术等先进前沿领域所带来的产业革命。正是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使得社会发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使得发展呈现越来越快的指数型速度。其次,“互联网+”概念的第二个层次的内涵是“+”,指的是互联网时代下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这里的“+”并非简单的叠加与并列,而是打破原有产业局限,抽丝剥茧,再以互联网为载体重组成新的结构和体系,是一个新兴产业与双赢产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双赢过程。最后,“互联网+”概念的最后一层内涵是指各项产业内部的“互联网化”,即数据化、共享化、广泛化,即无论是否与其他产业结合,一项产业本身想发展壮大,在信息时代也离不开互联网,必须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1]。
“互联网+”也对教育行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究其原因,近年来教育改革强调教育公平,强调无论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抑或教育结果上都要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共享性无疑为这一教育改革方针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早期教育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借助互联网寻找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手段。而“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范畴更广、形式更灵活。同时,大数据营销技术下部分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还会根据搜索记录和偏好推荐相似的课程,“互联网+”时代这一便捷性和先进性更是极大提高了教育的精准度和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参考。
由上文可知,“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结合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因而有理由推测,“互联网+”与英语口语教学结合,也能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效果。而英语口语教学,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有更为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也更为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是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后职场英语应用的基础。研究“互联网+”与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结合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
地方高校传统英语口语的教学目的是拓宽高校学生国际视野,为高校学生走向社会作职场英语的知识储备[2]。地方高校传统英语口语教学的形式多为课堂讲授式,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接受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熏陶。
传统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化和语用文化教学。首先,语言文化是指英语口语中遣词用句的文化渗透教学,其中,最浅层的是对单词的掌握。扩大词汇量是英语口语表达的基础和保障。不同的文化下对相似状态的表达用词在精细程度和丰富程度上都可能存在差异。如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由于长年累月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对冰雪的状态格外敏感,因而爱斯基摩人用于描述有关冰雪状态的词汇数量繁杂,远远多于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同理,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中较为独特的概念,必然也因长期的关注有更多的描述词汇,文化教学在英语口语课堂中的作用正是在于渗透英语国家独特的文化,在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同时帮助学生感受文化差异。在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基础后,语言文化的教学还包括使用正确的语法进行口语表达。中文和英文的表达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语序上的不同和语法特点的不同,这都和文化有必然联系。譬如,英语表达习惯用副词或倒装强调的方式把需要突出强调的地方前置。运用了文化教学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需要在练习中逐步渗透这些表达习惯,促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口语表达。语言文化教学还强调更高层次的语言习惯。很多口语表达虽然没有用词和语法上的错误,但并非英文中合适的习惯用法,如果在口语中误用,则难免贻笑大方。因而渗透语言文化教学的英语口语课堂需要贯穿一些英语口语的习惯用语,使高校学生的表达更地道。
第二,除了语言文化,英语口语中的文化教学的内容还应包括语用文化教学。语用文化教学首先包含对英语口语中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如“wait a minute”并非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等一分钟”,而是指“稍等片刻”,强调的是等待时间的短暂而非是现实中确实的一分钟。英语口语表达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表达,因而语用文化教学首先需要渗透对非字面意义理解的教学。其次,语用文化教学在口语中还包括对用于不同场合词语的教学。如正式与非正式场合的表达方法不同,在非正式场合中,常常可以直接称呼名字或昵称,鉴于西方国家的尊卑等级观念相对较弱,因此在非正式场合,即使不是平辈平级也可以称呼名字,但在正式场合中,还是应该加上头衔或职位以示尊重。又如英语口语表达中容易混入书面语式的表达,这会使得表达显得尴尬且不合时宜。譬如表达转折,口语中一般用简短明快的“but”即可,如果用“nevertheless”等书面说法,则容易显得迂腐冗余[3]。因此语用文化教学需要强调对非字面用语和不同场合用语的积累,掌握合理的语用表达,使英语口语表达更地道。
此外,传统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扮演、影视评述和专题讲座等[4]。首先,角色扮演是最常见的英语口语课堂文化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通过引导学生投入体验,再现西方文化中的交际场景,且角色扮演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角色扮演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化教学的学习效果,因为有研究表明,参与其中的场景重现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大于做练习巩固的效果,更远大于听讲解的效果。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除了高效率地学会了特定场景中常见会话的单词和句式,更加深了对特定场景中隐含的文化的理解。其次,影视评述也是渗透英语口语文化教学的有效课堂手段之一。影视评述在英语口语课堂上的操作是插播15-20分钟的英语影视短片,让观影后的学生分析片中的文化现象或文化冲突。影视作品通常更紧扣社会主题,比课本上的文字内容更能生动地展现文化场景,让学生进行英语影视作品的评析,一方面能考察学生的思想观点,了解中西思维和文化的差异,为文化教学提供参照和反馈,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通过评析影视作品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中所包含的特定的历史政治因素的理解。最后,专题讲座也是英语口语课堂文化教学的常见手段。专题讲座指针对某一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和口语联系。专题讲座由于内容更加专一,需要的准备也更加充分,适合英语口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结合时代发展趋势,结合“互联网+优势”,打造与时俱进的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文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1.“互联网+”时代的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文化教学内容改进
“互联网+”对于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文化教学内容的改进,可以体现在时效性、新异性和交融性上。
首先,可利用互联网平台从时效性上改进文化教学的内容,实现内容的及时更新。互联网对英语口语课堂文化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上改进,一是可以利用固定课堂板块渗透式进行。如每节英语口语课堂前分小组或个人自愿进行短时间的即兴分享,分享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一些小程序进行随机抽取,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查找资料进行准备。由于互联网资讯的发达,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随身工具快速查找到相应的资料并进行分享。二是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定期展开专题文化教育。区别于传统的英语口语课堂中运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授,“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对网络的应用渗透西方国家的文化思维,如英语国家流行Facebook、ins等社交平台,英语国家的人们常通过其中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场景,其中不乏名人。在进行专题讲座时,围绕特定主题的讨论可取材于西方国家真实的社交平台。第三,互联网平台对时效性的把握更有高效、准确。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校英语口语课堂的签到、考勤等监督作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提交作业、互动交流等功能。
其次,互联网平台还可以从新异性上改进文化教学的内容,使其内容更符合地方高校学生的发展特点。地方高校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文化教学一方面应该与专业内容结合,打造“英语+专业”的学生个人优势,如模拟简单的英语口语专业口译练习、模拟专业学术会议的英语口语交流情境。另一方面,新异性还可与时政话题结合,紧跟国际局势与动态。如在英语口语课堂中贯穿贸易战、西方国家领导人更替等时政性较强的话题,能在某种程度上渗透政治历史文化,更有助于日后在与外国人的实际口语交流中保持话题的深度。
此外,英语口语课堂作为以语言表达交流为主的一种课堂形式,在大量的对话与交流中,能展现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语言特点。有的学生可能接受英语口语教育的启蒙较早,有较好的基础,对许多口语词汇都能运用灵活,甚至在平常的中文对话中也会夹杂一些英文单词。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功底,但从另一个角度其实也反映了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文化的混同与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这是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尤其需要反思和注意的地方。文化教学要渗透英语的语言文化,让高校学生了解和体会西方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贬低和抛弃。相反,文化教学在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内容导向应该是在对英语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后,通过理性的思辨,能够体会到本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并吸收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进一步进行文化融合,并能在英语口语交流中进行文化宣传。
2.“互联网+”时代的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文化教学形式改进
首先,互联网平台能改善授课方式。对授课方式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时间的维度上。从讲授的角度讲,互联网平台使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运用互联网,在非正式上课时间,教师也能及时与学生沟通,方便及时答疑和跟进教学效果。同时,运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同时的口语发音比对。不同文化的熏陶使得英语口语发音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阶层有差异,即同一个单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发音可能不同,同一个含义在不同文化中也可能用不同句式表达。即使是教师本身也通常只能钻研和展现某种口语发音和句式风格。而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搜索同时呈现精准的不同发音,甚至有平台可以通过录音实现发音比对,帮助学生精准纠音。另一方面,从学习的角度讲,互联网平台的有效运用能增进碎片化学习,这有助于英语口语课堂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的收集。如对口语发音评估软件的运用,能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
此外,“互联网+”对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影响还体现在可能促进授课角色的转变。这主要是通过空间转变实现的。首先,互联网为优质师资提供了平台,打破了优质师资在空间上的局限。即使地方高校的外籍教师数量有限,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通过视频或直播平台等途径引入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甚至可以直播在西方国家的实地情况,更好地体现当地口语特色及话题内容。其次,“互联网+”还可以帮助地方英语口语课堂实现角色翻转,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也是新课改中一直强调的理念。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自主建立团队进行分工合作的研讨,最后形成结果输出汇报。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引导和总结启发的作用。当下流行的MOOC慕课课堂等平台,引进的正是这种“翻转课堂”的理念[5]。这对促进英语口语课堂的文化教学也有积极作用。究其原因,学生本身对潮流的动向更为敏感,更能紧跟时代趋势,因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更能调动其积极性,也更能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主动了解。最后,互联网平台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课堂管理形式,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6]。
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正悄然为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互联网更是为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打开了新局面。“互联网+”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为地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中文化教学提供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