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
(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清代思想家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中提到:“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指一个人在生存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心理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能够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的稳定心情。幸福(S)=幸福感(I)*时间(T),幸福感=R*满足感(R:幸福商)。幸福可以细分为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四个维度。幸福存在于每一个维度之中,但是如何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层次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对幸福的认识以及幸福观价值取向直接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方向,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找到高效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提高大学生获得幸福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对探索高校教育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大学生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生活方式、个人思想、学业水平、学习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幸福观的理解和感受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研究选取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文、数理、环境、食品、外语等五个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在全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送问卷1119份,收回问卷1119份,有效问卷1119份,占总发放问卷总数的100%。其中,男生人数368人,女生人数751人;大一学生576人,大二学生367人,大三学生131人,毕业班45人;独生子女548人,非独生子女571人;理工科专业421人,文史类专业466人,艺术类专业232人;城镇人数416人,农村人数703人;单亲家庭人数100人,非单亲家庭人数1019人。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大学生对生活、学习状态的一种内在认知,调查问卷的第一题“您觉得您现在幸福吗?”,这是当今大学生幸福感指数最直接的体现,调查结果表明有38.34%学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41.82%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幸福,6.2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幸福,13.58%的学生对自己是否幸福认知模糊,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今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总体是好的,是有正面认知的。对于幸福的获得方式,在问题“您对‘幸福就是得到各种物质需要的满足’看法如何”中,超过50%的学生表示赞同这一说法,认为幸福即是各种物质得到了满足,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幸福感到底是什么和通过何种途径能真正获取幸福感的认知还是存在偏差的。
1.性别差异。本研究调查对象中,男生人数368人,女生人数751人。问卷结果显示,76.9%的男生觉得自己很幸福,81.76%的女生觉得自己幸福感较强。当代大学生总体幸福感较高,女生的幸福感略高于男生。
2.专业类别差异。本调查对象覆盖理工、文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理工类学生中有34.68%的学生感觉很幸福,文史类学生中有40.34%的学生感觉自己幸福,艺术类学生中有近50%认为自己幸福感较高。可见文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幸福感略高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专业可以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而问卷的数据显示,艺术类学生中近80%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是三个专业类别学生中对专业满意度最高的,因此可以看出,学生的专业选择对于大学生是否幸福有着一定的影响。
3.年级差异。针对于问卷中问题“您觉得您现在幸福吗”,大一的学生42.53%认为自己幸福,大二34.88%的学生认为自己幸福,大三30.53%的学生认为自己幸福,而大四有35.56%的学生认为自己幸福,可见学生的幸福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大三的学生幸福感最低。大一、大二作为大学生活的转折和适应期,学生的学业压力较轻,相比较高中时期较大的课业压力,低年级的大学生有着较高的幸福指数。而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大学生活的转型期,面临很对的抉择,有的学生选择考研,有的学生选择就业,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都较大,此时期的幸福感自然会降低。
4.家庭差异。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学生的幸福感要略高于农村学生的幸福感。分析其原因,农村家庭的生活压力较大,多数为非独生子女。而城镇家庭的学生,物质上更容易得到满足,往往主观幸福感也会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大学生而言,生活费的多少在对学生的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同学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幸福和物质是完全对等的关系,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只有52%,与此相反的是,生活费在500以上,尤其是在500-1500这个区间中的学生,仅有不到10%的人认为幸福就是各种物质得到了满足,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均超过了70%,接近80%。由此可见,不赞同幸福与物质完全对等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的获取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几个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人的幸福才得以实现。在问卷中,问题“您认为让您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设置了14个选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其他选项,也有学生进行了填写,表达自己认为最幸福的事物。通过对问题答案的统计发现,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有知心朋友、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业有成成为选择最多的五项,分别为94.1%、92.14%、83.82%、83.2%、83.11%。选择最少的选项为上网娱乐,仅有41%的学生认为娱乐能够获得幸福感。从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还是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幸福观所要求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超过90%的学生相信情感的体验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幸福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脚踏实地地追求幸福。90.44%的学生认为努力提高自身是获得幸福的最佳方式。综合调查结果,大学生获取幸福的方式基本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身体康健、和睦的家庭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获得幸福感都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幸福感的获取是多方位的,物质上和情感上的满足都可以提升幸福感,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本调查通过对所受家庭教育、父母的形象以及家庭氛围三个方面分析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67.38%的学生认为父母亲切温柔,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氛围比较和谐。超过90%的学生认为家庭和睦对于幸福来说很重要。通过家庭氛围和幸福与否交叉分析,感觉幸福的学生往往家庭是和谐的状态,家庭和谐的学生幸福感指数一般都不低,而家庭不和谐的学生中有15%认为幸福,超过50%的人认为不幸福。可见,幸福来源于家庭和睦,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孩子的成长、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基础,也可以培养孩子获取幸福的能力。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都属于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个体会有较高的幸福感。
当代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对幸福的渴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会因为情感的问题、学业的问题而感到失落和迷茫,会对生活产生消极的态度。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措施。本调查从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学校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以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学校教育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51.48%的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较高,28.51%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较高,而近45%的学生表示并不清楚学校是否关注大学生的幸福。结果表明,当前学校对大学生是否幸福关注度不高,同时,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需要学校对其生活、学习等多些关注,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关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课程。这表明,对于学生而言,如何提升幸福指数是一个迫切的需求,树立一个正确的幸福观、价值观还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影响着幸福观的形成,也决定着学生的幸福感指数。
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感觉信心不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就业压力成为影响当今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社会因素。本调查中,问题“目前社会的就业情况给您带来的压力如何”,有87%的学生回答目前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压力成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指数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较强,学生获取幸福的方式也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注重对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也是回归“以生为本”教育初心的有力举措。
本调查中,单亲家庭学生占8.9%,结果显示,不管是单亲还是双亲家庭,学生都认为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会严重影响人的幸福感,和睦的家庭也是学生最渴望的幸福感获取方式之一。因此,家长要坚持民主自由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变管教为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要做好家校联动工作,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于单亲或者特殊情况的家庭,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升获取幸福的能力。
据调查统计,目前很少有高校开设幸福感教育课程。本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关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课程。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当前大学生对幸福观教育相关课程的现实需求,决定了必须将幸福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在打造思政课、上好思政课基础上始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乐意学、学得进、学得好。另外,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还应该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多种形式,教会学生创造幸福,感知幸福,在精神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满足感,获得幸福感。
调查中,超过60%的学生认为精神空虚、缺乏生活目标,学习和就业压力大导致他们感到不幸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学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时候,他们常常感到迷茫,甚至觉得压力较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是不断增进的,在满足较低需求以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对生活不报希望,甚至衍生负面的情绪。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我们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制定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自己的不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完善自我,树立积极的生活观,调节心态,获取幸福。
本调查结果显示,近95%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过大,就业压力过大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能力降低,对生活失去希望,甚至造成大学生的心理恐惧甚至疾病。高校要结合现在社会的就业情况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课程,由专业人士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相关帮助,让大学生能够改掉眼高手低的习惯,养成正确的择业意识,减轻就业压力,从而提升就业、创业带来的幸福感。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有效举措,也对学生身心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幸福观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幸福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