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知中定向思维模式的建构与解构
——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范式为研究视阈

2019-12-30 03:40
民族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定向思维文化

思维之本质是人类的主观意识反应,其存在的动因来自人们对事物客观性的认知追求。由此,关于事物的认知策略就决定了思维的方向,定向思维正是在既有策略引领下按照一定指涉路径进行的意识活动。无论具象还是抽象的思维,只要它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存在形式拘囿于先验的惯性鉴辨,那么思维便有了相应的运行方式——即经验化的定向思维模式。在此,我们拟以定向思维模式的认知二重性为依托,探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辖域中定向思维模式的建构与解构问题。这里所谓的“二重性”是指一事物同时具备两个面向的属性。将此概念嵌入定向思维模式的理论思考中,可揭示其认知过程的二重性征象。一者为建设性:定向思维模式所处的认知环境并非是绝对的偶然与迂阔状态,仍能在较大程度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原特质;恰恰是因为拥有与事物发展逻辑相吻合的某些“实用经验”,才使得人脑的潜意识(有明确目标但无明确动机)在决策行为的反复印证中作出相对固化的选择,进而内化为一定的主观思想与指向策略。二者为非建设性:定向思维模式成型于主观的认知判断基础上,又必然为自我限定之“教条主义”提供繁衍的场域,使思维主体不经意间陷入解析方法程序化的窠臼,并被贯接出一些难以更变的预设条件,结果是因为脱离事物的发展轨迹而采取被动的执行方式。故此,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既要认可定向思维模式具有创制初始原则乃至真理作用的建设能力,也不否认定向思维模式天生缺乏多维的、求异的、革新的认知禀赋——即具有非建设性。当然,还应该明确两者在这里并不需要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应该在交联关系中共存于对立统一之圜局。

一、定向思维模式的建构在文化认知中的意涵

应用于文化学研究范畴,且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范式为研究视阈,上述二重性特征之建设性为相关定向思维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是乎,建构在文化认知中的意义就在于凸显民族文化结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文化层的有机联结体)具有的建设性所带来的“正迁移效应(积极的因果反应)”,目的是要借助定向思维模式的“趋向”和“专注”特点,用以支持典型民族文化样式的承续与发展,继而促使人们自觉维护和推展“符号化”的民族文化传统。为阐明该观点,我们罗列出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文化样式加以实证分析。譬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壮族的“壮锦”,哈尼族的“人造梯田”,满族的“剪纸”,布朗族的“花米饭”,布依族的“石板房”,纳西族的“走婚”,苗族的“银饰”,裕固族的“剪马鬃”,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撒拉族的“口弦”,土家族的“梯玛歌”①,朝鲜族的“《阿里郎》”,佤族的“拉木鼓”,羌族的“碉楼”,傣族的“孔雀舞”,普米族的“日真崩”,侗族的“风雨桥”,独龙族的“剽牛”,白族的“照壁建筑”,傈僳族的“刀杆节”,瑶族的“长鼓舞”,拉祜族的“掌楼”,东乡族的“哈利舞”,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顶卡花”,怒族的“咕嘟酒”,俄罗斯族的“木刻楞”,德昂族的“水鼓舞”,塔塔尔族的“撒班节”,鄂伦春族的“摩苏昆”,门巴族的“东三巴”,基诺族的“砍刀布”,回族的“回回帽”,藏族的“天葬”,维吾尔族的“羊肉串”,彝族的“火把节”,珞巴族的“皂石石锅”,土族的“轮子秋”,畲族的“畲拳”,哈萨克族的“姑娘追”,黎族的“黎锦”,高山族的“《阿里山的姑娘》”,柯尔克孜族的“挤奶舞”,达斡尔族的“打贝阔”,仡佬族的“吃虫节”,阿昌族的“活袍调”,塔吉克族的“鹰笛”,乌孜别克族的“那仁”,鄂温克族的“白那查”②,保安族的“保安刀”,京族的“喃字”,赫哲族的“伊玛堪”,锡伯族的“西迁节”,水族的“马尾绣”。如此种种的文化样态均是既成事实的民族个性展现形式,其中蕴含的诸多信息表明这五十五个民族创建的文化样式都具有符号化的标识意义,可彰显每一族别人群的特殊文化记忆与文化存在;其自身所裹挟的被感知信息也自然为文化认知中的定向思维模式奠定了基础,因为其中凝集有与众不同的指向性人文成果,所以可造就预设条件下的文化认知潜力。同时,还印验了正迁移在文化塑型中的效应结果——积极和叠加的推动作用对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的个性化构建;该作用可聚合某一族别人群的普适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单元在文化系中的被感知能力,催生民族个体予与外部世界可参照的点状要素(即具象化文化符号)。再深入辨析,此正迁移效应实际上传递出定向思维模式的认知二重性特征在建设性面向上的因果反应,并在理论上确认了关联主客体之间的因果联系符合预期的逻辑判断,故而能形成一定的运作机制,最终在认知策略中获得相应的建构方案。于是,建构的现实作用不仅是要自然而然地保持少数民族的典型文化样式,以符合人文进化的惯性渐变法则;而且还要主动地宣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昭示民族秉性中特有的人文创造精神和适应时代进步的能力。上文提及的“梯玛歌”之所以能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由于建构方略在用以管理民族文化的公共政策中发挥了效力。基于土家族历史沿习中祭祀仪式的传承,巫师梯玛将原始宗教诵曲渐变为歌、舞、乐一体的教化艺术,用以展现本民族的起源、流脉、迁徙、战争、劳作、生活等情况,直至影响到土家人的世界观、伦理道德、心理素质多方面。因此,以国家认定的形式保护这一特有的民俗现象就成为建构方略中的必然要求,也说明对该文化样态的鉴识仍离不了定向思维模式在认知领域中的嵌合作用,历代传承的实用经验以及由此凝结出来的人文成果无疑是认知环境中最易保存和延续的部分。同时,作为一种符号化的人文遗产,梯玛歌又面临文化涵化(受外来因素扰动而发生模式改变的倾向)行为愈来愈强烈的冲击,新的历史观察、新的交流区间、新的媒体工具、新的审美取向、新的商业动机等等因素都可能改变其原有的时空限制,有可能给流传了千年的梯玛歌艺术造成扭曲甚至危害。所以,建构的另一层意涵就是要主动宣介个性化发展的民族文化传统,尽可能地将梯玛歌之类的、代表族别特色的典型文化形态耦合于大同社会的文明趋势中;既尊重文化多元思想赋予的存继权力,又避免文化孤立主义带来的偶然与迂阔状态。

(一)趋向特点对文化认知的影响

文化样式的塑造首先是一个价值观念的评判过程,思维认证的结果势必会反映到文化实践中以决定人化行为的必然或偶然属性。若该行为能够有效地保持文化元素的累积效应和文化源流的可回溯特征,则说明它属于趋向力影响下的非偶然行为,而大凡惯性叠加的、确定不移的必然行为更能创生符合事物主流发展方向的代表性文化形态。也即是说,无论回观过往还是前瞻未来,典型的文化样式通常都是社会流序中必然的人文成果:拥有自主成长的内生动力,体现相对固定的时空背景,秉承连续的历史法则,张扬鲜明的个体特质。否则,碎片般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征象皆难以描述各民族秉性中延绵至今的独特传统。总之,存立于定向思维模式之上的趋向特点,关乎认知主体的态势感应及价值判断能力,可在感导作用下呼应事物的发展趋势;显明思维形式在趋向力牵引下终将形成一定的观念集合,且从价值取向上框定文化范式的类型——典型化只是顺势而为的普适结果罢了。比如,以鄂温克族的“白那查山神文化”进行案例解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样绕不开人类关于自然力的趋向认知——因为对神秘世界的一致敬畏而演化出来的共通的平衡诉求。在此愿景的驱使下,族别的本质需要才同样被异化为理想人格加以对象化尊崇,并投射到相应的膜拜仪式中嬗变为宗教文化。[1]鄂温克族人恰是在这种“共通”的诉求中选择了宗教的代偿功能,才得以释缓万物是否有灵之原始困惑,方能够肇立自适应之宗教信仰,从而对冲他们生理的有限存在与愿望的无限自由之间的矛盾。[2]223由于受到生存地域的限制,惯以狩猎的鄂温克族人(自称“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只能将大山作为趋向认知的获取及应验空间,其主观臆念中的庇护者——白那查山神就自然成为了本我心灵的主宰,由它来决定每一次狩猎成果的大小。同时,生态因素中变幻而出的山神又被人格化后具象为绘刻在树、石上的长须老把头(谓之“白那查”),然后在鄂温克族人的笃信与祗仰中完成造神的过程。以上事实说明,定向思维模式的趋向特点对文化认知的影响是深远的,充分显示了该特点的预设效能。

(二)专注特点对文化认知的影响

专注力是思维活动自我管理的结果,当然亦反映定向思维模式的内控能力。若自我教导和约束的力量可演化为一种常态的思维管理机制,则表示定向思维模式的专注特点产生了一贯如一的指向作用,相向的认知活动自然也处于非失范的专一状态。那么,对应于民族文化领域中的认知实践,个性化民族意识的培养同样缺少不了某些适用的专守执念,以利于建构独具特色的民族禀赋;否则,林林总总的文化范式中涵盖的标识意义就失去了“典型”的参照功用,甚至其间所映射出来的族别特征都难以辨识。因为,没有长期坚守的认知实践就无法验证初始原则的真理作用,也就难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用以指导族体意识的迭嬗,更难以确立族体禀赋优化过程中伴生的文化自觉。所以,堪以传递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觉的人文现象方可谓之“代表性文化形态”。总之,建树于定向思维模式之上的专注特点,关涉到认知主体的决心达成及目标实现能力,足以在相关稳定因子作用下影响到事物的适时状态。故而,思维形式在专注力引导下可固化为执着的认知策略,并从行动力上左右文化范式的发展进程——符号化只是不断叠加的固着效果而已。以哈尼族的“人造梯田文化”为例,其创制的条件仍然脱离不开人们为适应生态环境而推崇的专注思想——因对物化要素的高度依赖而坚守的行为规矩。在此准则的支配下,善于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一样会成为哈尼族人不变的生存之道。他们正是在这种专注意识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梯田文化,并以格式化的所有制形式和审美方式来诠释其中的内含要义。由于聚居区的地少、坡陡、自流水系发达,所以精明的哈尼人顺应了自然,沿袭着一贯秉持的民族传统,用梯田文化之巧作来阐扬独特的农耕文明。经过上千年的不懈修筑,哈尼梯田已遍及云南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等县,总面积约100万亩,最多层级可达3000阶左右。如此天人合一的杰作,使其在2013年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此宏伟的刻意表达,只能说明环境因素在哈尼人的定向思维模式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定向思维模式的解构在文化认知中的意涵

还是运用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范式中,解构在文化认知中的意义在于揭示文化结构的非建设性所导致的“负迁移效应”(消极的因果反应),目的是抑制多元文化环境下定向思维模式的“惰化”(为防免外因扰动而采取的保守策略)和“孤立”倾向,以接纳非典型民族文化形态的生存与平等诉求,进而主动发掘“隐秘”的文化元素,避免使处于认知边缘的民族文化范式或文化元素受到形而上学观念的羁绊,最大可能地呈现文化质态的无优劣之分[1]。譬如,以西藏地区藏族的“天主教信仰”和“渔业生产”为例作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服膺于“天主”显然不是藏族人的主流崇拜,而只是西藏芒康县的极少数人的推崇;同样,捕鱼也不是藏族人主要的生产业态,而只是曲水县的一个自然村的渔业活动。此类非典型的文化形态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还有很多,这里无庸赘述;仅管窥此两例并从域外人群的的视角去观察,似乎能够得出如此结论:受到公共认知忽视的文化行为一般都缺乏自身的被感知能力,它可参照的点状要素往往亦是不显见的,会受到负迁移效应的持续弱化,导致其外显机制迟滞并陷入一种低级循环的状态。何也?因为负迁移效应反馈定向思维模式的认知二重性特征在非建设性面向上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符号化辨识意义虚弱的文化事项(受动客体)不具备较高的显示度,难以迎合定向思维模式的惯性鉴别,往往就会被施动主体(域外人群)忽视。西藏藏族的天主教信仰和渔业生产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存活的,始终处于隐秘的内循环状态。所以,在当今文化多元的大时代背景下,虽然不需要让所有的文化样式都做大做强,但解构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扩展包容性思维的范畴并打破文化架构中利己主义的单元化秩序;让少数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获得充分的平等与自由,使文化因子之间的涵融互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从而防止域外人群对鲜见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产生猎奇心理与偏见认知(仅就文化审美中的猎奇心理象而言,其实质是一种挟带有本我文化优越感的异化审美形式,存在着潜意识伤害问题)。概言之,解构哲学的确立恰好为开放的认知空间准备了较充分的理论依据,便于纠正对所谓“异质文化”的偏执定义,还能将强行取消多样性的“文化优越论”置于悖论地位。

(一)缓释文化认知中的惰化倾向

定向思维模式的惰化倾向实际上是习惯认知中遮蔽意识的延伸,它通常隐含着不易更改的庸常做法和老旧方式,准备用以消极防御继发性因素对原发性因素的扰动。为缓释此倾向的非理性扩张,就需要对惰化倾向的生长场域——定向思维模式进行解构。我们仍然以西藏藏族的天主教信仰为例。但凡一接触西藏的宗教文化,即刻会涉及到发育得十分完善的“藏传佛教”,甚至还可能联想到与藏传佛教有勾联关系的古老“苯教”③,但鲜有人知道还有藏族同胞在西藏的一隅信奉着“天主教”。可以想象一下:蓝天白云间突兀地矗立着一座座装饰有十字架的藏式楼宇,其中主体建筑内的宗教元素是哥特式穹顶、圣迹壁画、玛利亚造像、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藏文的《圣经》等等,它就是1865年由法国人邓得亮(中文名)肇建的、西藏唯一的芒康县盐井天主教教堂。由于该文化样式生成于不显著的偶发状况中,所以只有极少数芒康藏人在不经意间接纳了这位从云南进入西藏的法国传教士和他所宣扬的天主教。迄止今日,盐井天主教区也只有一名神父导引着七百多位教民。[3]显然,若以敬奉者的量级作参照,同样是外来信仰,早期传入的本土化宗教对后来宗教的遮蔽作用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是百万人级的藏传佛教信众,另一边却只是百人级的天主教教徒。如此反差巨大的拥趸数量,正好能够解释定向思维模式的惰化倾向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预设能力;先入为主的定律(首因效应)已为惰化意识圈拢出一定的势力范围,也为宗教实践中的思维活动标注了认知边际,再加之印度佛教与西藏苯教似曾相识的共性交汇,使藏传佛教很快在“佛苯之争”④中建立起佛、法、僧俱全的成熟的宗教体系,并以前、后弘期为时间分割牢牢地锁定了其在西藏的主导地位。因此,绝大多数藏族人心中潜移默化了上千年的存念,不会因为偶遇的西洋教化而发生巨变或者噶然消失。然而,为什么藏族同胞又会在十九世纪中叶为一位法国传教士留下一缕天主的圣光?为什么看似难以交容的宗教形式可以共存于斯?为什么区区数百人的盐井天主教教区能够保存至今?从解构主义的角度究其原由,只能说明此实证中存在定向思维模式的解构机制,还存在定向思维模式的惰化倾向之缓释结果。该解构机制可分离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影响相关要素之间的共存关系,由此也决定了天主教在认知领域被藏族同胞接纳的可能;缓释结果则反映出宗教之间的代偿功能在现实需求中的普适意义,为天主教信徒在西藏的留守创造了存在的理由。于是乎,在一百五十多年前,东、西方信仰的光芒在这个叫盐井的西藏地方交织,并通过不断上演的惰化与涵化行为达到不同宗教之间的动态平衡。迨至今日,虽历经风雨,当地居民仍然分别受到“佛陀”和“上帝”的庇佑,而且还衍化出一副和谐的多宗教文化场景:一群身着氆氇长袍的藏族人胸前卦上了天主信仰的十字架,与其他手持转经筒的佛教受众一起聚居于西藏芒康,人们同样用“哈达”尊奉各自心中的佛与主,同样在一抹高原的阳光下享受“跳神”和“圣诞”的欢愉。

(二)迟延文化认知中的孤立倾向

定向思维模式的孤立倾向与普遍联系相对立而沉积于保守意识中,其主要功能是闭合思维的开放空间以达到无需傍依的独立状态。若欲迟滞该倾向的蔓延滋长,就应当对它作必要的解离,以便寻求相关意识范围内的反积淀认知。为更好地领悟此论点,我们还以西藏藏族的渔业生产为例作深入探析。稍有民族知识的人都知道,藏族人多是不食鱼(特别是高山冷水无鳞鱼)者,更难以从事渔业生产。然而,在距拉萨约50公里的地方,却有一个世代以捕鱼为主业的藏族村落,这里便是现存的西藏唯一的藏族渔村——曲水县俊巴村。村民们以牛皮筏子为载具,用编织网捕鱼,泛波于拉萨河流域等地,在云水光影间幻变出一派忙碌的劳作景象。诚然,如以生产方式的广泛性为标准,就西藏藏族人从事的农牧业和渔业相比较,前者的普及度肯定占绝对优势,在约272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中只有300多人是渔业生产者[4]。虽然高原鱼类的热量回报率低于牛或羊,但该状况的出现显然与西藏较丰富的渔业资源不相符合,甚至有悖于人类高效获取自然资源的早期进化原则。但是,只要我们将这一状况置放于藏民族忌鱼避讳的成因中加以观察,便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千百年来,由于灵物崇拜(鱼神祗仰)、布施观念(不滥杀生)、宗教意愿(忌捕、食鱼)和丧葬遗俗(水葬)等因素的影响,藏民族的主流认知系统在逐渐单元化过程中选择了“禁鱼”,人们将对鱼的尊崇思想演变为生态的、民俗的、伦理的乃至宗教的复合意识,最终在民族性格的深处积淀成定向的思维模式,而在其影响下的刻意的文化闭合行为必然造就相应的忌鱼文化。但与此同时,此闭合行为本身又在人与自然的交集关系中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使定向思维模式的孤立倾向产生一定的偏转,因而为极少数藏族人改变禁鱼观念提供了一丝机会。结果是:“捕鱼”这一违背习惯认知的生产方式在靠山临水的俊巴村中保留下来,并以迥异的业态形式昭示出文化解构的效力。所以,西藏藏族的渔业遗存看似为异化的文化现象,其实则是相关定向思维模式的孤立倾向受到迟延的结果。

三、结语

文化范式的创生与流变一定会关联到认知固化与迁移过程中的定向思维模式,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样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样离不开这一因素。因此,以推崇文化多元为大前提,本文对定向思维模式影响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范式或文化元素进行上述二维(建构与解构)的理论研讨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此“二维”的研究方式,可以更好地表述典型(符号化)的文化形态与隐迷的文化元素在等质环境中的共生共荣要求,使不同体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认知领域中获得公平的待遇。结果自然是——有利于拒止因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歧视,有利于阐解少数民族文化视域内多面向的、不分优劣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宣扬强不执弱的现代文化伦理观。

注释:

①梯玛歌是土家族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梯玛”是土语,意为敬神的人,俗称“土老司”。它以梯玛祭祀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心口相传。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记述了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生产、生活等内容,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参见陈永龄主编《民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968页“梯玛”词条。

②白那查:鄂温克族猎民信奉的山神。其形象是在树上等处绘制的长须老人。狩猎途中,猎人遇到高山、岩洞、怪石,都认为是白那查住的地方,猎获野兽也是白那查“恩赐”的结果。所以,遇绘有白那查的大树,要用兽肉献祭,饮酒用餐时先敬白那查。参见民族知识手册编写组编《民族知识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618页“白那查”词条。

③苯教:藏族原始社会时期产生的本土宗教。崇拜鬼神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和占卜等。后辛饶弥沃在吸收和改革原始苯教的基础上创立了“雍仲苯教”,使苯教得以统一。7世纪后,经“佛苯之争”,苯教在西藏失去统治地位。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民族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2月第2版,第58页“本教”词条。

④佛苯之争:历史事件。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受流行于当地的苯教抵制,双方进行了长期斗争。史称“佛苯之争”。由此,佛苯两教又互相影响,苯教吸收了许多佛教内容,仿佛经造作苯教经典。佛教也吸收了一些苯教的仪式。到后弘期,带有浓厚西藏地方特点和苯教色彩的藏传佛教出现。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民族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2月第2版,第58页“本教”词条。

猜你喜欢
定向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谁远谁近?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