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耀基,肖春燕,蓝斗高
(1.安福中学,江西 吉安 343200;2.城北学校,江西 吉安 343200; 3.高安市第四中学,江西 宜春 330800)
做功改变内能是教材中的2个演示实验[1],它既是本节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该知识点,教材上安排了如图1所示的2个实验. 在图1(a)中,把活塞迅速下压,观察到棉花燃烧,得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 在图1(b)中,向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到瓶内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得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由此可见,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
(a) (b)图1 教材中实验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上述2个实验在具体的实验操作时都存在问题.
图1(a)实验存在的问题:
1)向下压缩空气,有时看不到棉花燃烧,实验现象不明显;
2)看不到棉花燃烧现象,无法说明对物体做功,得不到内能增大的实验结论;
3)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实验仪器破裂,存在安全隐患.
图1(b)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塞子跳出时,有时看不到瓶内出现白雾,实验现象不明显;
2)塞子塞得太紧,塞子不容易冲出,要反复打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3)烧瓶内温度的变化无法直接体现.
教材中的2个实验,是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温度的变化,如“棉花燃烧展示温度升高”、“出现白雾展示温度降低”. 这些现象的原理需要教师向学生解释,且实验为定性实验无法展示温度的数值变化. 为此,将该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的实验采用电子温度计测量实验装置内空气的温度,通过直接观察电子温度计屏上显示的空气温度变化,说明“温度升高”或“温度降低”实验结论. 另外,通过激光笔照射实验装置内空气可见度的变化判断是否出现白雾. 通过改进,实验现象更明显、直观.
教材中的2个实验,是相互独立的,演示时需要分开进行,占用了教学时间. 为此,可将2个实验进行合并,设计了新的实验演示仪,如图2所示. 该演示仪由支架、大号注射器(200 mL)、激光笔、数字温度计、感温探头(装在活塞内)、卡口、孔塞(用细绳系在支架上)等组成. 其中注射器的针筒固定在支架可上下移动的活动横杆上,数字温度计、激光笔分别固定在支架上相应的位置.
图2 做功改变内能实验演示仪
1)在注射器内加入少量的酒精(或水),将活动横杆(针筒)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同时把注射器的活塞往下拉与支架底座相接触,在注射器嘴上套紧孔塞,这样注射器内就密封了一段空气.
2)打开数字温度计,记下此时注射器内密封空气的初温t0. 打开激光笔,用双手按住活动横杆的两侧,突然迅速向下用力压缩注射器内的密封空气,直到活动横杆被两侧的卡口固定为止,观察此时数字温度计上显示的末温t. 实验发现末温t明显高于初温t0.
3)待数字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下降一定温度并稳定后,用钥匙手动开启注射器嘴上的孔塞[如图3(a)],观察到数字温度计示数出现明显下降,同时针筒内出现明显的红光束,说明针筒内出现白雾[如图3(b)].
(b)注射器内产生了雾图3 实验现象
由步骤1)~2)可知,对物体(压缩空气)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由步骤3)可知,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改进实验中,利用数字温度器和激光笔,使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提高了实验现象的直观性;通过实验方案的整合,增强了实验装置的实用性和可循环使用性;通过简化实验步骤,使众多的、繁琐的实验操作步骤得以优化,确保了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成功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