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9-12-27 03:53:08作者黄志毅李志华龚红孙凤刚邹胜龙
广东饲料 2019年12期

◆作者:黄志毅 李志华 龚红 孙凤刚 邹胜龙

◆单位:广东蔚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第194 号公告,这标志着促生长抗生素在2020 年7 月1 日后全部退出市场。植物甾醇作为天然活性物质,生物学功能十分广泛和强大,因其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在禁抗的大环境下备受关注。在2008 年进入饲料添加剂目录,至今应用已有11 年了,在AA 肉鸡上已有研究报道,但是对清远麻鸡的试验研究却鲜有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饲粮中添加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探讨植物甾醇在清远麻鸡饲粮中的合理利用,丰富植物甾醇在不同品种肉鸡应用的试验素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试验选用1200 只优质清远麻鸡随机分为4 组,每组3 个重复,每个重复100 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其余三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300g/t 植物甾醇(5%含量),饲养周期120 天。

试验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础饲料组成与营养水平见表1。

1.2 试验时间

2019 年4 月30 日-2019 年8 月27 日,为期120 天。

1.3 饲养管理

试验期间鸡舍保持通风、清洁,定期做好清洗和消毒,免疫程序按鸡场常规程序进行。试验过程中采取分栏饲养,自由采食,保证水源充足,每天定时巡视,观察麻鸡采食情况,试验过程中若发现死鸡或病鸡淘汰时,称取淘汰鸡重量,并结算饲料消耗量。观察肉鸡健康状况和粪便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1.4 样品采集

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取2只鸡,颈动脉采血。取1mL 放入加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用于血常规指标的测定。另外再取5mL 放入离心管,静置30min 后,3000 r/min 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 液氮速冻,-20 ℃冰箱保存,用于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1 生长性能的测定

以重复为单位,在试验开始前和结束时,对各重复组麻鸡进行空腹称重,记录各栏的投料量和剩料量,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同时统计死淘鸡只数,计算成活率。

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末重-平均初重)/试验天数

平均日采食量(ADFI)=(总耗料量-死淘鸡耗料量)/(试验天数×鸡只数)

料肉比=100%×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

出栏率=100%×出栏鸡数量/鸡只总数

1.5.2 血常规的测定

测定全血中白细胞数目、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采用迈瑞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

表1 基础饲粮组成及部分营养水平(%)

1.5.3 血脂含量的测定

采用试剂盒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方法按照北京北化康泰临床试剂有限公司试剂盒使用说明。

1.5.4 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试剂盒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方法按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使用说明。

1.6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经Excel 初步统计,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用Duncan 法进行多重比较。以P<0.05 作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由表2 所示,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 和300 g/t 植物甾醇增加了清远麻鸡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其中添加200 g/t 植物甾醇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100、200 和300 g/t 植物甾醇组清远麻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出栏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料肉比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添加200 g/t 植物甾醇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出栏率最高,且料肉比最低。

2.2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常规指标的影响见表3。由表3 所示,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 和300 g/t 植物甾醇对血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数目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

2.3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脂含量的影响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脂含量的影响见表4。由表4 所示,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 和300 g/t 植物甾醇降低了清远麻鸡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总胆固醇(TC)含量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提高了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其中添加200 g/t 植物甾醇组的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200 和300 g/t 植物甾醇组的清远麻鸡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4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见表5。由表5 所示,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 和300 g/t 植物甾醇,提高了清远麻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的活性,且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表3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表4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脂含量的影响(单位:mmol/L)

表5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植物甾醇在水溶的状态下,能与生长激素、核糖核蛋白体三者形成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的结构相对于单独存在的生长激素更稳定,从而延长生长激素作用的时间,从而促进动物的生长。朱丽娜等(2016)在优质黄鸡饲料中添加30mg/kg 和60mg/kg 植物甾醇均表现出提高生长性能的趋势,试验组平均末重较对照组提高40~50g,但差异不显著。姬红波等(2017)研究表明,在AA 肉鸡基础饲料中添加10、20、40mg/kg 植物甾醇,AA 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均有改善,其中20mg/kg 处理组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5.92%,死淘率也均有所改善。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 和300 g/t 植 物 甾 醇(5%含量)均增加了清远麻鸡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200 g/t 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2 植物甾醇对清远麻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红细胞和白细胞是机体重要的血细胞,血红细胞存在于血液的红细胞中,能转运氧气,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王黎文等(2014)研究结果表明,在AA 肉鸡饲粮中添加植物甾醇不影响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本研究表明,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对血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数目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影响,与王黎文等研究结果一致。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甾醇能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植物甾醇通过干扰肠道胆固醇的吸收,影响胆固醇在上皮细胞中的酯化速度,从而降低机体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姬红波等(2017)研究表明,在AA 肉鸡中添加植物甾醇克降低血清中 TC 和LDL-C 的水平,但对HDL-C 和TG 的含量没有影响。本试验结果显示,在清远麻鸡饲料中添加200 和300 g/t 植物甾醇显著降低了清远麻鸡血清中LDL-C 含量,200g/t 添加组血清中TG 含量显著降低,HDL-C 显著升高,总胆固醇TC 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贾代汉等(2007)在AA 肉鸡中添加20mg/kg 植物甾醇,总胆固醇TC 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LDL-C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 有提高的趋势,甘油三酯水平随着添加量先降低后升高,与本试验结果类似。这可能与植物甾醇在细胞内ACAT 酶(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被酯化,然后再MTP(甘油三酯转运蛋白)的作用下与甘油三酯、载脂蛋白形成乳糜,分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促进脂质代谢有关(黄志毅等,2018)。

机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常常会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下降和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产生疾病,但细胞内同时存在着抗氧化的防御体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是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能清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丙二醛MDA 是脂质过氧化物的最终产物,因此SOD、GSH-Px 活性及丙二醛含量能间接反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贾代汉等(2007)研究证实,在日粮中添加80mg/kg 植物甾醇能显著提高前期和后期肉鸡血清T-SOD 活性,GSH-Px活性亦有提高趋势。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 和300 g/t 植物甾醇,提高了清远麻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的活性,且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与有关报道一致,SOD 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歧化为过氧化氢和氧,从而达到消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目的,GSH-Px 特异的催化还原型GSH 对H202的还原反应,减轻有机过氧化物对机体的损伤,因此,植物甾醇能提高肉鸡的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肉鸡的抗氧化能力。

4 结论

在清远麻鸡基础饲粮中添加植物甾醇能促进清远麻鸡的生长,提高鸡的采食量,降低料肉比,并提高出栏率,能促进麻鸡的脂质代谢,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提高麻鸡的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200 g/t 植物甾醇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