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性

2019-12-27 20:03
文化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民性中国化进程

马 璐

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体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五大理论成果,而其中始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民性。马克思曾强调:“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一个不停寻求解放的艰辛历程,其间,人民性与实践结合并不断深化、成长与创新,在实践的碰撞中迸发其魅力,在实践的经验中充实其理论内蕴,在拓展实践的发展域与回答实践不断提出的新问题的张力结构中得以开放性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人民性的哲学解读

马克思重点强调具体现实的“人民性”,而不主张抽象空洞的“人民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人民性的理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性进行哲学解读,需要基于特定的时空尺度和理论维度。时空尺度,即在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全体人民具体个别丰富特殊的实践不断充实人民性的内涵,从而使其衍生为一种现实力量以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论维度,即指与西方的人道主义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相区别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步伐的理论探索。

基于以上的时空尺度和理论维度这两个前提,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性的哲学释义,还需要从主体、实践和价值这三个角度来思考。从主体来看,马克思认为人民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从“人民当家做主”到“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交到人民的手中。从价值来看,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始终是无产阶级必须坚守的价值标准和追求的革命目标。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价值评价的标准在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工作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要看人民利益的实现情况。从实践来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实践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目标逐渐向前推进以使其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实践是人民性的活力之源,只有深深扎根于实践中,人民性才能突破藩篱、扫除障碍,回归“尘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性表现为群众史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中国的事情是一定要由中国的大多数人做主”[2],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3],再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这无一不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推动力。1944年,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一文,可以称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性的宣言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毛泽东思想强调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造与建设中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构建体现人民价值与尊严的新社会。

邓小平理论中的人民性体现在将人民视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践行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指出,党在建设道路上会遇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实事求是地立足群众实践,才能顺利解决[6]。邓小平指出,实现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价值标准,因而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一切工作的目的。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就是以人民利益为重[7]。邓小平理论对于人民性的发展,最突出体现于将人民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目标,动力的推进和目标的达成都需要蕴含浓厚“人民性”的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人民性反映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江泽民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8]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世纪之交给予党的考验的回答。为此,必须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立足具体的工作实践给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了人民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的重要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党的先进性建设其实就是对党进行人民性教育。

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民性彰显在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是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将人民群众视作价值的创造主体和享受主体。科学发展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内涵,“人”是活跃在社会关系中参与社会活动的,是个体的人和集体的人的联合。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外延,“人”是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未来人的。科学发展观将社会概念的作为类的“人”与政治概念的“人民群众”相统一,使人民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性体现在人民立场是一切工作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因为立足人民立场,才能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及时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样的新时代伟大命题。“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使人民的利益得以充分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赋予了中国特质和时代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更加具有指向性,对于解决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系列新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彰显了实践与真理结合的重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人民性的现实优势

不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抑或是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性,从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在社会历史进程的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性的现实优势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这两个角度来表现。

横向比较主要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比较对象。在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人民性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主张人权。两者由此建立了不同的政体、政党制度和国家梦,虽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仅从人民性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性的现实优势更加明显。

首先,从政体来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有更多更真实的权力获得感,充分保障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国家行政机构的高效运转能力。相反,无论是美国的总统共和制,还是英国的议会君主制,都难掩其实际上是由少数大资产阶级做主的尴尬事实,都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服务的,根本无法真正保障人民利益。

其次,从政党制度来看。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效凝聚各个民主党派和各个阶层的力量,维护政治稳定,并具有包容性和合作性,实行民主监督,使执政党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在两党派或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竞争型的政党制度使各党派之间互相拆台、攻击,使国家内耗严重,并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上。党派斗争也会蔓延至民众领域,扩大到全国范围,从而爆发社会矛盾,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国家也难以形成稳定统一的意志。

最后,从国家梦来看。中国梦是人民梦想、民族梦想和国家梦想三个层面的和谐的统一体,而且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表达了全体人民的心声和愿景,蕴含着人民的向往和追求;中国梦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对复兴的期盼;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主张和平发展的有力发声。而资本主义国家中以美国梦为例,它宣扬的是任何人通过个人奋斗都可以实现梦想。但这种个人奋斗中又带有自私自利的成分,虽竭力鼓吹自由平等,但资产阶级始终存在的阶级天堑和种族歧视注定了这“自由平等”是不真实的“自由平等”。

纵向比较要看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思想的光辉;历史亦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给予经验式的指导。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贵君轻”,还是近代的“太平天国”“扶清灭洋”“开眼看世界”“实业救国”“西学东渐”“三民主义”等,虽都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经实践考验,真正能实现人民利益的是现代社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容置喙,历史检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性的现实优势。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性有着无可比拟的现实优势。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核心的价值,是中国发展的客观需求,它立足实践,以其可贵的价值向导功能,奉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准则,衍生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力量。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创新与完善,但人民性思想是其永恒的主题。

猜你喜欢
人民性中国化进程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