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大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体适能(Physicalfitness)概念的提出源于1971年的美国,美国总统体育与竞技委员会于1971年提出体适能定义被普遍接受。它是指个人身体能力足以胜任日常工作以外还能有余力享受休闲,及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及压力的身体适应能力。体适能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心肺机能和身体组成五个指标上。据2016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大学生群体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指标下降较快,在分析学生体质下降成因时,其中“体育保健意识的严重缺失”排在不利因素的前3位,约有78%的学生没有“体育保健意识”或学校从未开展过体育保健知识教学活动。虽然人的身体素质与遗传有关,但后天的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的提升是更为重要的,特别是幼儿时期的体育习惯及体适能的培养对个体今后的体质、心理发展非常重要。但在分析当前我国公、私立幼儿园的数量比例时,高达1:16的公私比例表明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普遍深度依赖私立教育力量。由此可见,从教育干预和指导的角度,加强重视幼儿的体适能水平的发展,重视少儿体适能活动的开展则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少儿体适能的发展现状入手,积极探索提升我国当前少儿体适能的开展成效提升策略,目的就在于通过体适能理念的培养,让各级教育机构重视幼儿体适能在发展幼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加强重视幼儿身体素养的培养,并有效提高幼儿身体素质,让幼儿能够更快速适应环境、加强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为将来的身体素质打好坚实的基础。
根据笔者对我国20个大中城市的100所幼儿园围绕“少儿体适能”课题所做的调研结果看,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开展主力为私立幼儿园,占比高达79%,公立幼儿园占比仅为21%。在公立幼儿园中能有“幼儿体适能”概念且正在推行“体适能”教学的幼儿园比例仅为3%,且全部集中在重点优秀幼儿园中;而广大私立幼儿园由于出于经营成本控制及专职教师岗位设置等现实原因,仅有高端品牌连锁幼儿园具有“幼儿体适能”概念,且已利用外聘制或服务购买的方式开展幼儿体适能课程,并成为“最受幼儿欢迎课程”之一,这个占比占私立学校总数量的9.5%。因此单纯从数据上看,我国广大幼儿“体适能”教育开展情况非常糟糕,特别是“幼儿体适能”概念的缺乏和对该事物正确的认识,以及我国幼儿教育过度依赖社会资本的力量的现状是造成幼儿体适能课开课率严重过低的主因。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在幼儿教育整体上建立幼儿体适能管理机制。
体适能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主要标志就是强调 “身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看重“身体适应生活变化与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一重要要义。据相关研究表明,3-6岁期间是幼儿在生理、心理及神经系统方面变化较快的关键时期,更是对个体进行干预生长发育的较好时机,若在这段时间开展体适能运动则能提较为显著地提升幼儿的心智,激发幼儿学习探索力、创造力,提升运动活力、肌体反应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精细动作发展和心理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对幼儿的机体的灵敏性、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和反应速度几个指标的短期提升效果则更为明显。但在针对已开展“幼儿体适能”课程的幼儿园的实际调研中发现,体适能教师自身对“幼儿体适能”概念缺乏正确的认知,甚至出现认知错位问题,在课程设计时不能将体适能与常规体育活动区别开来,已在开展的所谓的体适能课也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所开展的活动仅仅是常规体育活动的各种形式上的改变,并没有涉及到幼儿体适能的培养本质,无法做到体适能所强调的身体与环境关系的有机结合,这种认知上的缺失是难以提升幼儿体适能实效的。
自2009年以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纲要》等一系列群众健身文件的密集出台,我国自上而下的“全民健身”理念和“终身体育”目标的不断深化,已经成功影响了各个年龄段的广大民众,在提升民众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是激发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同仁的多视角的深入研究的开展热情。但针对幼儿体育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养成的论文研究量却非常少,特别是对幼儿体适能的认知和发展性研究更是屈指可数。造成这样冰火两重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体适能的价值和理念缺乏相应的认识,因此没有适时引入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引起管理者足够的重视。健康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幼儿身体健康状况和身心发展水平和与环境的相处能力更是关系到该个体成年之后的身体形态、身心发展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对体育保健的认知水平多个认知层面。因此,从这个发展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发展我国少儿体适能论题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前要想提升我国少儿体适能开展成效则首先要从提升教育主管部门的理念认识入手,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对少儿体适能的价值、开展意义及长远开展价值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才能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具有积极性,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主动加强教育监督、监管及幼儿体适能开展工作的各项支持力度,激发幼儿教育体系管理层提升推广积极性,并辅助进行幼儿体适能相关教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及课程开发工作,为我国少儿体适能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
幼儿体适能开发并不是个一蹴而就的工作,是一个长久的、连续性、发展性的活动。因此,要想彻底改变我国当前的少儿体适能开展现状,提升开展成效,则需要建立亲密的家园互动监督机制。家长是作为少儿最亲密的监督者,要想使孩子们具有较好的体适能则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家长对幼儿体适能的认知并提升其教育水平。只有通过互相监督、互补的方式,让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发展幼儿体适能的巨大的价值,并积极投入其中,将“少儿体适能”理念贯穿在儿童的整个少儿成长期,并发挥其潜在的价值,尽量将课堂上教师所教内容在课下积极辅导幼儿进行多次重复练习,尽量有效延伸幼儿体适能锻炼长度。学校可通过家长微信群、掌通家园等各种便捷的APP技术在线观摩幼儿园开设的少儿体适能课程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可切实有效降低幼儿肥胖率、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等各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疾病,从而为广大学生群体性身心素养的提升和良好性格的培养打好扎实的基础。
少儿体适能的开展成效第三个提升策略就是要建立系统性动态监测机制,通过这样的动态性检测机制的建立,无非就是想在社会中营造最广泛的发展氛围,利用公共的力量彻底改变当前我国少儿体适能杂乱的开展现状,并推动我国少儿体适能教育的开展。广大幼儿园教学体系如何通过各种体育手段激发少儿的运动兴趣,调动其体育锻炼自觉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使体育保健认识培养贯穿到少儿今后很长的一个体育教育中,从而使其终身受益是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的。笔者认为可通过学校体育游戏、节日party、亲子运动会等各种形式将学校、少儿、教师及家长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体系性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少儿的体适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建立良好的培养体制。在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大的运动空间,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伙伴,为幼儿的体质健康和体适能的发展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笔者认为另一个可行性的措施就是将少儿的体适能成绩形成连续性的报告手册并与体能测试一起形成体质最终测评成绩与当地的小升初挂钩,通过这样的制约机制加强广大幼儿园教育体系、家长及学生个人对体适能的正确认知及培养积极的参与态度,对幼儿的体适能发展水平和现状进行实时监测,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和辅助成长方案,从而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促进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的少儿体适能培养理念和发展理念,从而真正关心广大少儿群体的体适能发展水平,并在教育职能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投入到本校的少儿体适能课程的开发和体适能运动活动的组织工作中。
学校体育是我国广大学生群体建立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发展体育运动兴趣、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和坚持终身体育观念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我国体育教学开展的主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一直默认是从小学到大学,将幼儿园教育长期排除在外。造成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教育职能部门缺乏对少儿体育运动的开展价值的正确而深入的认识。根据人体运动发展理论认识,少儿时期正是个体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少儿时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的习得,不均有助于成年时期下肢爆发力、耐力、身体柔韧性等机能的发展,更对其长远的体育运动兴趣、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多的影响力,这个能力就是体适能。遗憾的是,我国对少儿体适能的关注度和研究力量一直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儿体适能教育活动和理论研究的开展。限于笔者的认知水平,笔者仅才能够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即首先要提升教育主管部门的理念认识,加强教育体系对幼儿体适能教育及课程开发的落实;其次要建立家园互动监督机制,尽量有效延伸幼儿体适能锻炼长度和延续性;再次要建立体系性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实时监测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培养良好的体适能。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儿体适能水平的发展已经关系到我国广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因此笔者期待更多的同仁加入到少儿体适能相关研究工作当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适宜我国少儿体适能开展的的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