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岑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裕固族“民歌”即“叶尔兰安”,它属于裕固族民间音乐中的主要艺术形态,也是流传于裕固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人们喜闻乐见、口口相传的音乐艺术形式。由于该民族的文字已经消逝在历史中,民歌就成了裕固族历史发展的载体。裕固族民歌艺术形式多元化,色彩斑斓,多数以情歌、山歌为主,作品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热情绚丽、音域高亢,赋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迎合了当地的地域环境和民族风俗。
裕固族民歌种类繁多,既有通过时代累积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本民族传统民歌,也有本民族人民在本土审美意识和语言习惯上引入的其他民歌,从而形成裕固族兼容并蓄的民歌特征。
因为地理环境和语言的不同,东西部民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裕固族东部民歌粗狂、热情、奔放,音调和蒙古族民歌相似。西部民歌深沉、沉静、平和,沿袭了回鹘民歌的特征。从综合层面来说,裕固族民歌的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广袤、节奏明快、内容热情奔放、质朴天籁,反映出人民生产生活模式、思想精神风貌、风俗习惯等内容。裕固族民歌涵盖叙事歌、劳作歌、情歌、宴饮歌、擀毡歌、奶幼畜歌、酒曲等种类,这些不同种类的民歌极富民族艺术特色。
裕固族民歌在曲调和形式的表达方面,沿袭和传承了古匈奴的民歌风味,又充分汲取了蒙古族“酒曲”、藏族“拉伊”、土族“宴席曲”、回族“花儿”等民歌的曲调形式,并且把这些形式融会贯通,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曲调风格。
裕固族民歌调式采用的是五声音阶,以羽、商、徵三种调式为主,其他调式为辅助形式。裕固族民歌歌词多数由两言组成,因此曲调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单句体在其中占据着一定的分量。
裕固族民歌结构较为单一朴素,结构形式的主轴始终同该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比如放牧、与奶幼畜、垛草等民歌所诠释的就是当地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五度结构是裕固族民歌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通常而言,西部民歌和东部民歌比起来,西部民歌多用这种结构形式来体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态。裕固族民歌旋律线的基础是级进,很多民歌由级进或者跳进构成,跳进基本可以分为四五度上、下行跳进的模式。
裕固族民歌的歌词格律和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有异曲同工之处,且该民歌中蕴含着很多古代语言体系,直接陈述是经常用到的表现手段,以质朴、天籁的特征撼动人心。民歌歌词中的衬词没有具体的词意,多数位于句首和句末。东西部裕固族民歌中单个词的重音皆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因此在民歌中经常显示前短后长的节奏类型。歌词在押韵的时候主要以押尾韵为主,头韵和中韵次之,这样可以使民歌具备充沛的音乐性特质[1]。
裕固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地缘状貌、生产模式等,使民族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本民族独有的特色,无论是风格、调式、结构、曲调等风貌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成为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它的独特性,也就使得它更加具备神秘性。
裕固族音乐课堂对于弘扬裕固族民族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裕固族当地各大学校的音乐课课程安排,普遍都是以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来授课,对于本民族的歌曲涉及较少。在音乐课堂中应该因地制宜,多引入裕固族民间音乐,使学生深度了解该民族歌曲艺术形式和歌曲风格,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构建学生的音乐情怀,以深入理解裕固族民歌艺术的实质和内涵。通过民族音乐课堂打开学生民族文化的视野,与此同时,也可以为培养新时代的民族艺术人才做出准备,使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得到延续[2]。
民歌艺术的传承要建立在对民族音乐艺术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人们对于民族音乐历史的熟悉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民歌来自本民族群落的生活,体现出该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思想情感。只有了解裕固族的历史,才可以深刻认识民歌歌词的思想和内涵以及歌曲的表达方式。因此,为了保留原生态的音乐传统,请民歌艺人亲自指导,传授民歌艺术。本民族老艺人不但要传授歌曲的唱法,也要反复复述歌曲的背景故事,边唱边讲,只有这样,古老的裕固族原生态音乐才可以复现,人们才可以深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从历史中获取裕固族民歌的灵魂,感受民歌独有的艺术风味。
大量音乐实践表明,裕固族民歌的长足发展需要保留该民族原生态音乐传统,还需要汲取其他民歌的营养,通过这些文化元素反映裕固族的原生态生活,彰显地域民歌的特质和生命力。同时,对于裕固族民歌原生态作品要进行搜集和整理,在民歌创作的过程要保持裕固族音乐的原始节奏和调式,充分挖掘其文化特质,复现原生态民歌音乐素材。
从裕固族历史渊源来考察本民族的语言发展进程。裕固族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族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民族之间的语言共性是实际存在的,民歌音乐格律都有相似之处。裕固族民歌题材内容丰富,功能样式繁多,因此了解裕固族民歌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历史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发、继承、挖掘北方游牧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
迄今为止,肃南县地区已经整理出版了众多有关裕固族民歌的音乐书籍、光盘磁带、多媒体等影像资料,如《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卷》《祝福草原》等,搜集和整理的裕固族民歌音乐资料共有几百首。相关学者文献也对裕固族民歌做出了诠释和整理,如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者杜亚雄的诸多音乐研究理论中涉及裕固族民歌音乐:《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中国民族基本乐理》。这些音乐书籍、影像资料、音乐专著和理论对裕固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因社会形态的变迁和艺术模式的改变,裕固族民歌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迄今为止,音乐界对裕固族民歌的研究文献和资料很少,使裕固族民歌的艺术和传承保护受到制约。因此,如何对其进行艺术传承和保护就成为当代人讨论的重点话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加大民间文化大师、民间艺术家对技艺的保护、抢救力度,注重对年轻一代文化艺术传承人在民族音乐教育、培训当中的投资;应发挥当地政府以及非物质文化艺术机构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给民间艺人提供艺术展示的平台;应建立民间艺人档案、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民间艺术资料博物馆;还要设置民间文化旅游景点,创办民间艺术研究机构,使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民歌艺术的体验过程中,使裕固族民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