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荠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克里斯托弗·诺兰,英国著名的导演、编剧、制片人、剪辑师和摄像师。诺兰以其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语言在好莱坞众多电影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好莱坞当代“希区柯克”的悬念与情节构建大师。本文从“迷宫式叙事”和“人物身份确认”两个关键词走进克里斯托弗·诺兰。
“迷宫”原本是指一种充满复杂通道的建筑物,它很难从内部找到出口或从外部找到中心。而迷宫这种娱乐性与迷惑性兼容、断裂和贯通融合的特点正好是对克里斯托弗·诺兰影片叙事风格的最佳概括。“迷宫式叙事”就是断裂的影片碎片建构的“迷宫阵”和唯一因果叙事线的有机融合。诺兰对迷宫有一种特殊的偏好,从他早期的短片《蚁蛉》中就展现出了他对迷宫叙事的狂热。这部时长仅3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一个男人在房间内追打一个蚁蛉般大小的人,当他用鞋底拍死小人时,一个巨人正在他身后以用同样的动作准备拍死他。故事的内容十分简单,没有复杂的碎片化时间处理,但是诺兰还是通过时间发生点随着空间的放大逐渐延后的细节技法,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情节上出人意料和形式上循环反复的迷宫。
诺兰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处女作《追随》,正式奠定了其电影叙事的风格。在这部拍摄于1999年的黑白电影中,诺兰采用倒叙的方法,本应发生在结尾的情节被提前放置在片头,作为整部电影的叙述视角,对之后发生的三个叙事段落进行了闪回。闪回的段落按照各自平行叙事的方式,在三个时间段来回穿梭,这种没有因果联系的情节剪辑在一起就会给观众带来信息接收的卡顿,直到最后情节点交叉时才让人豁然开朗。这种碎片化的组合在当时的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也正是迷宫式叙事设置“未知要素”的独特叙事效果的体现。
时隔一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创作出了他更入佳境的作品《记忆碎片》。正如同片名所指,影片通过一个罹患“短期记忆丧失症”的主人公依据残缺的记忆寻找杀害妻子的凶手的故事,使迷宫式叙事情节的设置手法又上一个台阶。在这里不得不谈克里斯托弗·诺兰迷宫式叙事的情节设置手法——“迷惑性悬念”的设置。这种迷惑性悬念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结构形式的层面,如《记忆碎片》中由于反向叙事而导致的逻辑顺序上的信息不明,从而产生的悬念;二是情节内部的设置,主要可以概括为欺骗式和隐瞒式两种,影片中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故意误导主人公利用他的情节就是欺骗式的情节悬念设置,而隐瞒式情节悬念又分为身份的隐瞒(泰迪隐瞒自己警察的身份)和信息的隐瞒(主人公故意烧掉作为关键记忆线索的照片来隐瞒自己)[1]。
迷宫式叙事往往有鲜明的视觉化表征,以具象的物件来体现抽象的“迷”和“迷宫”的概念。这一特点在《致命魔术》中有典型的体现,影片的框架主题“魔术”本身就是一种“迷宫”的代表。用道具师柯特教小女孩鸟笼魔术的过程中运用平行蒙太奇在视点切换与时空交叉带来的叙事结构,从“以虚代实”到“偷天换日”,再到“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障眼法,暗示安杰用克隆人落入水箱陷害波顿的过程,堪称一场魔术表演。同时,影片中大量出现的“面具”“化妆术”“易容术”等都是对迷宫式叙事的视觉化体现。
与“迷宫”本身的娱乐性相适应,迷宫式叙事往往会有趣味性设置,来体现娱乐性理念。一方面,诺兰影片本身的杂糅类型就是一种娱乐性的映射,我们很难界定诺兰的影片具体是哪一种类型,因为它们都似乎满足科幻、悬疑、惊悚、暴力、动作、犯罪等多种类型影片的特点,而又有所区别,正如迷宫错综复杂的线路令人无从辨认。另一方面,诺兰的影片中往往设置有一些独居匠心的趣味点,如《盗梦空间》中的连梦机以及作为图腾的陀螺和骰子等小物件[2]。
对于自身身份的寻找和确认,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克里斯托弗·诺兰由于其英美双重国籍的身份和童年经常往返于英美两国之间的经历,他对自身身份的归属和确认异常敏感和关注,而这种意识也深深地影响了诺兰的作品创作。“人物身份确认”就是诺兰电影中所塑造的人格分裂、心理混乱、身份复杂的人物的意识确认。
在此基础上,诺兰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物,还是以诺兰的实验短片《蚁蛉》为例,片中追打“蚁蛉”的男人在追打的过程中,同时也正在被一个更高大的巨人追打,在这种设定之下,主人公即是“巨人”眼中的“蚁蛉”,又是“蚁蛉”眼中的“巨人”,兼具追与被追的双重身份[3]。
诺兰作品中人物双重身份的存在形式有三种:一是身份共时,即人物的两种身份同时存在,如《蝙蝠侠》系列中的布鲁斯,在白天他是别人眼中的无脑富二代和花花公子,到了夜晚他是令罪犯闻风丧胆的黑暗骑士蝙蝠侠,两种身份同时存在于人物身上。二是身份不共时,即人物是A身份的时候就不是B身份,拥有B身份的同时就失去A身份,《致命魔术》中的波顿和法隆兄弟,轮流扮演魔术师和道具师,两人在这两种身份中轮流切换,但是同一个时刻只能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三是真伪身份,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致命魔术》中的安杰,他本身是一名贵族,但是为了追求自己喜爱的魔术,隐瞒身份,更换姓名做了一名魔术师,而在陷害波顿入狱以后,又打算以贵族的真实身份重新开始生活。
诺兰影片中的双重身份人物往往契合其“迷失与寻找”的主旨,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因此,人物的双重身份往往通过一些细节来转换,如《盗梦空间》中通过连梦机进入梦境,编造出一个虚假的身份来骗取目标信息的物件转换细节;《蝙蝠侠》三部曲中通过布鲁斯变装的动作,实现身份切换的动作转换细节;《追随》中比尔跟踪柯布,导致身份发生变化的情节转换细节。通过造型差异、表演差异、场景差异来将这种双重身份进行影像呈现。
“迷宫式叙事”的叙事关键词和“人物身份确认”的主题关键词共同构成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鲜明标识。利用叙事时空结构上形成的叙述性诡计和人物塑造情节上设计的双重身份编织谜题。
诺兰这种独具剪辑特色的影片的流行,其实折射出当下观众对影视作品一种倾向性的转变期待,好比现实生活中探索真相的过程一样,任何事件都不是一板一眼根据线性时间顺序顺藤摸瓜而得到解决的,而是依据各种碎片化信息的整合来达到寻找事实真相的目的。任何人的身份都不是单一且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时机和地点有着微妙的变化。叙事谜题逐渐水落石出的过程,也正是观看诺兰电影的最大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