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晨 眭红卫 董红兵 潘东潮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新工科背景主要指新工科产生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和新工科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影响两个方面。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整合了社会生产与消费资源,不仅改变了社会生产与消费模式,而且催生了互联网+等许多新兴产业,社会产业朝着专业、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大大降低了社会生产成本,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人们意识到,缺乏科学精神的科学理论应用与缺少人文关怀的工程技术应用会造成难以估测负面作用。所以,新工科是工程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的融合,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就顺应了这种形势。新工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也为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把控方向。时代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变革体现在方方面面,作为饮食生产与消费中一个类别的素食就表现出新的发展样态,以素食为载体的素食文化也相应呈现新的发展趋向。
素食自古就存在,近来世界范围内的素食呼声日渐高涨。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素食并没有统一的认知。饮食观念和传世文献透露出素食与食用者的德性相关联,这是传统素食文化的重要特征。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绢,光润而容易下垂。《说文解字》曰:“白致缯也。缯之白而细者也……以质未有文也。故曰素食、曰素王。[1]”素的本义就包含素朴、自然、不加修饰的意义。在重大的礼仪场合如祭祀等,参与者尤其是君王要进行斋戒,期间必须食素,以食素表达对祭祀对象的虔诚,向神灵展现自己清心寡欲的美德。古希腊的哲学家主张饮食习惯直接与勇敢、节制等美德相关。柏拉图认为我们的饮食应该尽可能的素朴、简单,“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物产生疾病[2]”。波菲里的《论禁食动物》开章明义地提出禁食肉食。他认为“素食是节俭生活方式,它本身是美德的一部分,素食具有容易获取且不昂贵的好处[3]”。
素食教人戒除欲望,向善而食,这就赋予素食一定的信仰和宗教色彩。一般认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前500年)是西方第一个规定信徒食素的思想家。他认为“神祗只享用无血的仙果。动物被赋予了灵魂,人类与动物的灵魂有相同的构成,死后灵魂会轮回转生,非暴力是必须的,人类与动物存在着自然或超自然的亲属关系”[4]。此后素食主义论者波姆、圣马斯·摩尔、洛克与人类中心主义者潘恩、莱布尼茨、休谟、卢梭等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人与非人动物之间的关系。西方哲人是从动物与人的关系思考人应该食素。佛教《涅槃经》规定“食肉者断大慈悲种”,《梵纲经》规定“食肉得无量罪”。内传佛教弟子在梁武帝萧衍颁布《断酒肉文》后,形成了严格遵行素食的传统。滋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讲求性命双修、遵道贵生,在饮食上倡导素食。道教主张食素能够洁净身心,元神归身而见真性。佛道两教出于修佛得道的修行需要而规定食素,这深刻影响了传统素食的发展,无论是寺院宫观还是市肆素食馆,其消费者几乎都与信仰和宗教修行有关。
素食一词,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墨子·辞过》曰:“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5]”。墨子这句话的本意是劝说诸侯节制饮食,减少民众负担和社会的祸乱。孙诒让训诂素食为草木,指的是生食采集的瓜果菜蔬。这是先民饮食的自然行为,也是在饮食生产水平十分低下情况下的无奈之举。直到近代,中国社会的下层人民一直处于果腹求生的饮食生活困境中,饮食原料以种植的瓜果菜蔬和采集的野菜为主,这是黎民百姓在经济条件不允许和低下社会地位情况下的不情愿选择。处于社会顶层的皇室贵族也食素,清代宫廷的御膳房就设有素食局,这是皇族出于礼仪的需要或调解饮食生活的需要,并非主动选择素食。
传统素食文化隐含着美德,对于知识阶层,是出于保持或修养美德的需要而选择素食,而中国社会下层的黎民百姓长时期以素食为主是无奈的选择,宗教徒或信仰动物有灵魂者食素是修行的需要,是在宗教教规和信仰约束下的饮食行为。所以,传统素食文化中人主动选择素食的成分较少,自由性小,缺乏人的自为自觉意识。
精神文化充分发展的基础是物质文化的发达,新工科时代,在高新科技的助推下,物质文化发展日新月异,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创意成为时代发展趋向。繁荣的物质文明促成了当代精神文化大众化、娱乐化、产业化、体验化的发展特色,人的个性发挥空间越发宽广,自由性越来越大,有着更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智能娱乐。被道德困扰、宗教信仰束缚、经济条件限制的传统素食文化在当今时代下也逐步摆脱了困扰、束缚和限制,素食成为人们自由选择或自觉选择的饮食生活方式,素食文化呈现出大众化、便捷化和时尚化的发展趋向。
新工科时代,在现代农业科技和食品科技的支撑下素食由手工制作的菜肴小吃和面点向素食产业化转向发展。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产量增加,专业化程度日趋深化,为饮食市场提供不受节令限制,品种花样丰富的素食产品。素食产业化的主要原因是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改变了生产决定消费的营销模式,消费需求引导生产和决定生产规模,素食产业化的消费需求因素就是素食消费大众化,素食产业化为素食消费大众化准备了生产基础。
发达的物质文化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饮食生活水平,大众不再为了求生而饮食,而是有着自己的饮食生活观念,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素食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不关涉道德品性,与哲学无关,也不受宗教信仰的束缚,更不是无奈之举,而是自主的选择行为。这种自主选择的背后是大众精神文化的充分发展。饮食生活方式的选择是精神观念的反映,由饮食生活方式思考到自我的存在价值,由自我思考到个体与人类,人与物的存在关系等。不可否认,这是大众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对饮食生活认识深化的结果,饮食观念把与饮食相关联的物质、精神因素统领在一起。素食也打破了领域界限,把农业、食品、地理、生态、医学、人文、哲学等跨界融合在一起。新的素食饮食消费观念要求新的素食饮食产品,大众素食产品既不是由三菇六耳、豆制品制作的宗教素食,也不是萝卜青菜、清汤寡水的百姓素食,更不同于彰显君临天下的宫廷素食,而是生态、营养、清新的现代素食。
人的自由性在素食上表现为素食选择的自主化、自由化和自觉化。自主化,素食是出于自己内心需要的选择,自己愿意食用素食。自由化,素食消费者不是严格素食信徒,而是自由的饮食生活方式选择,可以选择素食,也可以选择肉食,可以这个时间选择食素,也可以那个时间选择食素,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参加团体行为,这只是饮食生活方式的不同,不掺杂其他精神观念和社会成分。自觉化,国内外的素食宣传报道透露出素食是人类的一种自觉饮食行为。需要指出的是素食与肉食的营养之争不在此范畴之内,选择素食不会贬低甚或丑化肉食,因为素食与肉食只是不同的饮食方式而已。自觉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饮食中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我的饮食对于我、他人、人类甚至整个自然界是有意义的,不能为了自我饮食生活的需要而妨碍他人正当的饮食需要,影响人类的发展前程,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相反,要有利于三者的存在与发展。这就涉及到饮食消耗的能源、粮食危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动物的权利、自然的生态等一系列问题,素食消费者从自我认知中选择现代素食。就此而言,素食大众化中的素食消费已经超越了饮食本身,它跨界、融合、深化、这也正是新工科发展的特色。
生产技术的发达、效率的提高,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物质的丰裕,逐步把人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无所事事了,而是相反,为了享受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必须学习和工作,与以往相比,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表面上看,人们的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在增加,但为了娱乐、休闲旅游、学习充电、发展自己,人自由时间越发紧张珍贵。人们在素食消费中不会花大量时间等待产品,也不会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制作者的技术水准、艺术水平和制作意图,而只是满足自己的素食消费需求而已。这就要求,素食产品制作要高效快捷,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可以消费到自选的素食产品。
高效生产是为了满足素食消费大众化的需要,而便捷化则是满足消费者自主选择消费场合的需要。人们在学习休息时、旅途中、游玩时、工作休息中可以随时随地食用素食产品。在不具备烹饪基本技能条件下,消费者在家中可以制作享用素食菜品,在餐馆酒楼可以短时间内享用美味素食,在超市商店可以购买到可供选择的素食产品。
素食产品的高效便捷化势必要求素食生产产业化。素食产业化既是素食产品产业化,更是素食技术的标准化,在食品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等复合作用下才能够实现。素食产品高效快捷并不意味着素食产品单一乏味,而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素食消费者个性化需要满足基础上的高效便捷化。这就要求素食生产者不仅是素食生产技术的掌握者、研发者、创新者,还要关爱人的素食需求,关爱人对素食的理解和认知,以及人是出于什么情况下选择素食。
尽管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素食市场还不成熟,虽然,素食宣传力度大,素食市场并不繁荣。但从西方、港台和一线城市来看,素食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素食将会快速发展。这个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指的是素食产业正在创新生产能力,用素食来满足人们对饮食的需要,不仅从产品上满足营养需求、口感需求、味道需求和视觉需求,而且从服务产品上实现素食消费者对素食选择的初衷,从包装和食用上满足消费者自由选择消费方式的需求。但这并非暗示着素食可以代替肉食,也不是要求所有素食消费者变成纯素食消费者,而是从生产的角度满足大众消费者选择素食的需求。素食消费者有着时代消费者共有的需求特征,方便快捷,也表现出自身自有的特征,关爱自我、他人、动物和自然。因此,便捷的素食产品在物化形态中包含着生产技术支撑下的素食饮食观念。
时尚不同于流行,流行的不一定是时尚的,时尚的一定是这个时代所风行的。素食看似只是一种饮食生活方式,但近年来素食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为大众所理解,说明其间内涵有时代的风尚,素食消费者的消费无论食用时间长短,产品种类与消费方式的选择如何不同,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体验的时尚化是消费者选择素食的原因之一。虚假、浪费、自私是人们一直反对的,真实、节俭、关爱是人们一直提倡的,在当今时代,这些二元对立的元素以新的形式存在。前者是人们要反思和祛除的,后者表现人们所崇尚的时尚,表现在素食体验中就是原汁原味、节约资源、营养健康和环保生态。
素食的原汁原味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素食原料的本真性,那样人们难以食用,而是指通过素食生产技术最大程度保留和发挥素食原料自然的美味,杜绝人们吐槽的面食没有麦香,米食没有稻香,豆制品没有豆香等问题。素食原料来自农业中的种植业和食用菌养殖业,涉及到农业伦理问题即人在什么范畴内用技术干预农作物的生长,其中包括育种技术如何使用才能保证物种的本真性,作物高产与品质的关系,物种品质与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化肥农药该不该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农作物机械加工对作物品质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其次就是食品技术的干预范畴问题,如添加成分、添加剂、机械加工程度等问题。这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都是出于对素食产业化的片面理解,认为产业化就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让企业获得最大效益,技术研发者获得最大经济补偿。农作物、土地等有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规律,人们要尊重农作物和土地,用技术帮助它们不偏离自身的规律。这种尊重是由人及物又返归人,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关爱与我们相关联的物种的生命。否则我们食用的就是人造的,虚假的素食,消费的只是一种符号,体验的是一种人工技术制造的素食,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人口膨胀,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理念不同尤其是大国垄断资源,高消耗资源的行为产生了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淡水危机、地区贫困等世界性难题,节约能源,低碳生活成为时尚。国内外研究证明,农作物种植比动物养殖节约能源,当然这是在生态种植条件的结果。素食体验中的节约能源表现为原料生产、素食生产制作、素食装盘与包装等以简约为主风格。素食突出素朴的风格,不需要太复杂的技艺,添加大量的辅料和成分,也不需要炫目多彩的盛器和过度化的包装。
素食消费的大众化、产品的便捷化和体验的时尚化都是建立在营养健康基础之上的。营养健康是人们在满足温饱和饱受暴饮暴食折磨后形成的饮食时尚。任何食物包括肉食对人体的营养健康都非常重要,这也是素食消费者自主、自由选择的原因所在。素食营养健康是指生产者运用农业技术、机械技术、食品技术、医药学技术等保留和发挥素食对消费者的营养健康价值,指导消费者如何正确选择符合自己营养健康需求的素食产品。
素食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动物保护的传统,当今素食消费者更为关注动物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在生态危机时代警醒下的一种环保生态的生活。动物保护和环保生态就是把人还原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其他物种在自然生态中处于相互关联的关系中,人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改变征服自然,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发展理念。素食体验中的生态环保其实是突破自私,关爱人与物情感的表现。北宋关学代表人物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就是这种情感的提升与诠释。素食体验中的环保生态理念不仅反对剥夺动物权利,消耗雨林、草原和耕地的动物养殖行为,残忍血腥的宰杀动物行为,也反对人过度消耗食物原料和自然资源进行饮食的行为,更反对为了民族、国家、企业、个人等利益最大化而在饮食生产中破坏生态的行为,素食消费者更加反对素食生产中的此类行为。
素食文化发展趋向对素食社会生产提出时代要求,社会行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时代要求。素食文化发展趋向的揭示反映出新工科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产业发展的需要,社会产业发展是人发展的时代需要。由此,可以归结为新工科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时代需要对人才的需要。新工科发展要围绕这两个需要展开,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发展朝向综合性,专业化发展,所以新工科培养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在人的发展中,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素食文化就反映出人们错把手段错当目的的问题。素食文化的发展趋向表明新工科中的食品专业人才不仅是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富有人文关怀,把握人类发展目的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素食文化发展趋向的需要,实现人们选择素食生活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