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芹
(1.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以景点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旅游发展的要求。为了弥补景点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由点及面”的“全域旅游”应运而生[1]。全域旅游的思想最早出现于2010年。当时,成都市为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全域成都”的发展理念。2015年8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开始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016年2月5日,第一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公布,进一步促进了全域旅游的发展。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得到高度认可。两年来,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高速发展,对全域旅游的研究也成为我国旅游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全域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发现当前全域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全域旅游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
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和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有独特的中国背景。有学者将“全域旅游”翻译成“Global Tourism”,也有的将其翻译成“Comprehensive Tourism”,我国文化与旅游部官网在介绍全域旅游时用的是“Rigeon-based Tourism”,这些英文翻译并不能完全反映全域旅游的完整本质和内涵。但国外关于旅游的研究中有部分文献体现了全域旅游的思想,这部分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是旅游区域的分类。Zoran Klaric(1992)将旅游区划分为与行政区域相联系的旅游区、独立的特殊旅游区、覆盖整个区域、超越行政界限的旅游区三种。对不同类别旅游区的划分,体现了以区域为基础发展旅游的思想[2]。二是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在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人才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Lucy Kaplan,2004)[3],而且需要关注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Malcombeynon,2009)[4]。三是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持续旅游战略的提出是对全域旅游发展内涵的进一步阐释,对大型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achel Dodds,2010)[5]。比如,针对新西兰政府出台的资源管理条例,Joanne Connell(2009)提出,新西兰的旅游发展应该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6]。全国范围内旅游环境的改善和旅游质量的提高,为新西兰在世界上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从而促进了新西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大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考虑政治环境、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David Botterillb,2015)[7]以及社区利益相关者问题(Adriana Budeanu,2016)[8]。四是对城镇旅游的研究。西方国家城镇旅游的发展可视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9]。旅游城镇化作为一种因旅游消费而形成的新型城镇化形式,是乡村经济多元发展的动力[10]。
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全域旅游存在一个为大众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全域旅游的研究文献也体现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步成熟、深化的过程。总体来看,现有国内文献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怎么样”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全域旅游存在一个为大众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全域旅游的研究文献也体现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化的发展特点。总体来看,现有国内文献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怎么样”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全域旅游的内涵、本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雾霾、水土污染等现象倒逼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征的旅游产业再次得到重视。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使得具有多元经济特征的休闲度假旅游部分替代了只有门票经济的的观光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和专家开始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11]。历新建(2013)首次提出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打造旅游目的地的观点[12]。但引起全国范围内全域旅游发展热潮的是原国家旅游局对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重视和推广。李金早(2016)对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为学术界和业界研究全域旅游提供了概念基础[13]。
关于全域旅游的本质,郭毓洁,陈怡宁(2016)指出,全域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以空间经济系统的发展理念推动地区产业升级[14],是旅游行业通过理论创新从而推动实践创新的一项突破性成就(石培华,2018)[15]。
2.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
旅游实践的发展需要相应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发展全域旅游,是将钻石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起来探讨旅游产业和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的最好诠释(杨振之,2016)[16]。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还可以归因到旅游罩、区域旅游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旅游乘数效应、旅居社会等一系列理论,从而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完备的全域旅游理论体系(李柏文,曾博伟,陈晓芬,2018)[17]。
随着我国旅游业从“小旅游”阶段发展到“大旅游”阶段,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和业态崛起是必然趋势(张辉,2016)[18],也是我国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19]。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积极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全面优化和升级[20],促进地区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
全域旅游的创建需要系统考虑游客、居民、政府等各个群体,统筹安排,协调各方利益[21]。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可以采取“旅游+”的形式,促进产业联动,扩大旅游乘数效应,围绕供给侧改革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22-24]。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国旅游业从“小旅游”发展格局向“大旅游”格局的转变[25,26],其实现方式应该体现出游客旅游地选择的自主化、出行的智慧化、服务的全员化以及旅游过程的人本化四个特点。全域旅游的创建还应该重视科技的作用,以科技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27],促进智慧旅游的发展,实现全域信息化[28]。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的推进不可一蹴而就,应该结合各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推进。比如,在全域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在第二阶段,应该将休闲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公共福利供给协同考虑,体现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特点;在全域旅游发展的第三阶段,要考虑跨区域构建旅游功能区,实现旅游业的“全域”化发展[29]。也有学者认为,全域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景区建设为基础,从单一景区阶段到旅游目的地萌芽阶段,再到形成为单一市场的旅游目的地阶段,最后是全域旅游与综合旅游目的地阶段。左文君(2016)分析了全域旅游推进的原动力、驱动力、诱导力和助推力[30]。
1.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新的区域旅游规划应该以“全域旅游”的理念为指导,可采取“大城小镇嵌景区”[31]的发展模式,进行“全域”体验开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32]。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具有契合性,贫困地区可以借助全域旅游促进减贫目标早日实现[33]。
2.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产业发展
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新的特点和问题。有学者探讨了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认为,在新的旅游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而且也是全域旅游创建目标实现的基础[34]。在全域旅游创建过程中,还应该重视旅游法规的建设(杨柳,2017)[35]。宋晓丽,周金泉,陈丽琴(2017)提出,旅游小镇建设应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36]。胡海燕,扎旺(2017)认为,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开发和设计应该得到新的关注[37]。王楠(2017)研究了乡村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服务设计问题[38]。葛继宏(2017)提出了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县域旅游发展的观点[39]。吴侃侃,金豪(2018)通过对浙江旅游度假区的统计数据与实地调研结果,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旅游度假区的路径和对策[40]。周永博,沈敏,吴建(2018)认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的治理首先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政策制定、政策倾斜等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必须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游客满意度;第三,要进行产品创新,促进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提升,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41]。对于民族文化旅游地来说,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促进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童广路,刘庆广,2018)[42]。旅游安全问题一直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对旅游地品牌形象建设以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随着旅游活动区域范围扩大和时段延长,旅游安全问题变得更复杂,旅游安全管理应该从“域变”的角度,建构全域化的旅游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旅游业的“安全生产”(皮常玲,郑向敏,2018)[43]。
全域旅游的推进需要进行有效性评价。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的乡村旅游有效性引起学者关注。刘楝子(2017)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44]。林明水,廖茂林,王开泳(2018)从全时空、全产业、全要素、全管理和全支持五个方面构建了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行实证研究[45]。丰晓旭,夏杰长(2018)则从产业域、空间域和管理域三个维度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46]。
尽管没有对应的英文词汇,但国外学者相关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在进行全域旅游研究中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全域旅游的提出和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学术界的创造性研究能力以及对世界旅游研究的贡献。在未来旅游研究中,应该进一步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由于全域旅游概念提出时间较短,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文献数量高速增长,但总体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对全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全域旅游的内涵、定义、本质及发展的介绍。对全域旅游的理解误区以及对全域旅游的质疑,说明当前全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全域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不管是在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扩展以及理论基础方面,提炼一个边界更为清晰的全域旅游概念和全域旅游发展范式,是理论界今后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的建设工作研究非常少,仅有少量学者有所涉及。有学者已经意识到可通过全域旅游的创建实施精准扶贫,但由于对全域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所提对策还有待商榷。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并开始出现少量的量化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随着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早期的被质疑逐步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全域旅游实践的发展亟需相应的理论进行指导,因而,对全域旅游相关理论的研究依然是未来我国旅游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化对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分享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由于强调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分享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利用。在乡村地区,存在大量空心村和闲置房,甚至有部分农田也因为人口外流而处于半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将这些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形式,吸引游客前往乡村旅游,体验乡村生活,一方面可以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回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在最有效利用旅游资源的情况下,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实现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目标。
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2020年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更好的扶贫途径。旅游是进行“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途径;而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域旅游的创建。因此,二者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如何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把当前这两个最热的话题结合起来,是未来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选题。
依据梯度转移理论,不同旅游地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应该采取相应的全域旅游创建模式。比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采用PPP模式,而贫困地区则需要政府更多的主导。可以从实施主体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不同区域全域旅游推进的模式和路径。
全域旅游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模式,由于旅游的综合性产业特点,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影响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相应的,旅游地居民满意度、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旅游企业经营模式、政府的公共治理等等各方面的问题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如何确保这些新变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旅游业向优质旅游时代迈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全域旅游推进实践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域旅游理论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现阶段我国对全域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尚浅,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研究视野也不够开阔。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化全域旅游理论的研究内容,出现更多量化或者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混合使用的文献,并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全域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