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程
(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丹县 547200)
南丹县境内的瑶族为白裤瑶,系瑶族当中的一个分支,因男子常年穿着及膝白裤而得名。瑶族铜鼓文化以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为主要核心区,辐射至周边有白裤瑶散居分布的城关镇、车河镇、六寨镇、芒场镇,分布区域愈指向核心区,铜鼓文化氛围愈浓厚。
铜鼓在白裤瑶群众的心目中极具“神性”和人格化属性,每面铜鼓购买回来时都要举行专门的取名仪式(瑶语“萨欧别”),取名过后即视同家庭成员一样。迄今为止,从其自身民俗习惯出发,白裤瑶铜鼓依然只在丧葬当中使用,在葬礼开始筹备时由各方乡亲背负铜鼓至主家敲击,敲响前由鬼师手持稻穗蘸酒轻拍鼓面中心太阳纹、口中念念有词(言明使用的目的,通过鼓声将逝者顺利送入阴间),之后又在送葬环节上举行盛大的铜鼓送葬仪式,铜鼓数量越多、鼓阵越大,表明逝者生前越受人尊敬,铜鼓的数量与葬礼的隆重程度相关联。
敲打的方式也颇为特别。多个铜鼓环绕中央一个大皮鼓,跟随皮鼓鼓点敲击,需要两名鼓手躬身以半蹲姿态配合进行。首先将铜鼓吊起至膝盖位置,击鼓手一手持藤制鼓槌击打铜鼓太阳纹中心、一手持竹条拍打鼓腰打节奏,两手交替动作;接音手手持无耳木桶按节奏向鼓腔内部抽送,一般是铜鼓响第一声末送入、第二响时抽出,可形成“噔……咚……”两个具有区分性的响声(一声脆响、一声钝响),中间伴有滑音,起到丰富铜鼓音色、增加共鸣的效果。民俗活动中一般是竖立几个支架或几个木桩,在两支架或两木桩之间横架一根木杠,利用木杠的空间,粗绳绑系鼓身一侧、一对鼓耳将铜鼓吊起依次排列,为固定式打法;在展示展演中则运用类似铜锣架、带有万向轮的铜鼓架,一个鼓架搭载一面铜鼓,使用时只需将铜鼓直接钩挂上去系以固定即可,主要为方便搬运、装卸、转场等,并且能够根据展示展演需要随时变换铜鼓阵型,起到美化鼓阵效果的作用[1]。
南丹壮族属于桂西北红水河流域方言分区土著居民,至今仍然占据南丹人口的56%。以莫、罗姓为代表的壮族土司,曾延续近千年。然而就壮族铜鼓实体分布范围而言,仅包含了现今的吾隘镇、罗富镇、六寨镇;而铜鼓活态文化保留范围则仅主要在吾隘镇一带,区域越靠近东兰,壮族铜鼓文化氛围愈浓厚、原真性保持得越好。南丹壮族铜鼓文化音乐体系发展较为丰富:吾隘镇古兰村一带流行有并不多见的双槌击鼓法;那地、昌里村一带,又盛行以皮鼓引领铜鼓敲奏(古兰村亦流行);独田、塘谋村一带与东兰县隔红水河相望,铜鼓文化与东兰壮族类似,采用四面不同音高铜鼓的组合打法,鼓调多样[2]。
古兰、那地、昌里三个村的铜鼓,一般在壮族蚂拐节、敬牛节等重大节庆时使用,还配合有锣鼓、锣、钹等响器敲奏;独田、塘谋一带的铜鼓在日常民俗活动中亦使用较多,如春节、蚂拐节、进新房、葬礼等,系以铜鼓为主要的响器,并发展有能够对应婚丧嫁娶等不同民俗情境的铜鼓鼓点(当地村民言及原婚俗当中亦有抬铜鼓接亲习俗,现已不多见)。其四声铜鼓打法需四面不同音高的铜鼓组合,鼓手一手持鼓槌击打鼓面太阳纹,一手持木条、石块、或指上套铁指环击打鼓腰,四鼓分顺序槌击,四人敲击节奏相同,主要采取四拍节奏,即鼓腰击打四下、鼓面击打一下。鼓点可采用“斑鸠争鸣”式、“反复离合复原”式敲奏出明快、激进、亢奋的节奏,与熟练的鼓手配合,可不限定二随一,四随三,四鼓交叉互随互离,展现轻松、愉悦的气氛;在丧葬祭祀活动则用“隐锤重叠分离”式,节奏顿挫缓慢,能衬托出沉稳、庄重、肃穆的氛围。
南丹瑶族人口4万多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瑶族铜鼓每年以一百多面的数量增加,目前民间持有铜鼓量达960多面,在延续着家族或者“威瑶”组织(有别于“油锅组织”的社会关系)共有铜鼓(主要为传世铜鼓)的传统情况下,70%以上的家庭同时独立拥有铜鼓(大多数为新铜鼓)。壮族人口占据南丹总人口的56%,铜鼓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六寨、罗富、吾隘3个镇内,民间铜鼓拥有量为160余面,少部分为家庭单独拥有,多数为以村民小组、家族为单位的集体拥有,后期补充的新铸造铜鼓亦多采取村民集资购买的方式添置,而后再属于集体所有。
瑶族铜鼓在瑶族群众心目中极为神圣,有着“神器”的地位,在葬礼中能够沟通天地、传递阴阳信息,有着各自的名字,被视同家庭当中的一员。在葬礼上使用前须进行祭鼓仪式(家庭单独使用时而进行的祭鼓仪式现已不多见),使用者为清一色男性,宗教文化意味比较浓厚。壮族铜鼓的宗教文化意味相对单薄,以娱乐趣味为主,男女均可使用。
瑶族群众喜好购置太阳纹凹平、芒尖短凸、器型硕大、声音浑厚的“母鼓”,鼓面直径多在45cm以上,一般居于50cm-55cm之间,追求声音响亮、浑厚、悠长。一般由皮鼓进行指挥,使用竹签和鸡血藤制成鼓槌,软槌轻敲,整个场面节奏整齐划一、音效深邃悠扬。
壮族群众倾向于购置太阳纹光体突出、芒尖长短不一(以长居多)、器型中等、音高不同的“公母鼓”进行组合敲奏,鼓面直径在35cm-50cm之间不等,一般以在直径42cm-48cm之间的中型铜鼓居多,打法相对多样,有四鼓一组单槌击,有双槌击与皮鼓响器组合等打法,使用木棍卷制传送皮带或包裹布鞋底制成鼓槌,音高较高、调式多样,敲奏起来总体效果明快激进、错落有致。
壮族铜鼓一般处于自娱自乐状态,多用于民间民俗节庆活动。瑶族铜鼓除了用于葬礼活动,三十多年来,频繁参加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屡屡亮相于各类媒体。
南丹瑶族、壮族铜鼓的使用、展示,均无法一个人完成,都需要多个人进行配合敲奏,敲奏者需要左右手并用、按照复杂的调式进行击打,单靠视觉捕捉动作很难学会,一旦某个敲奏环节出错、即能够使整体合奏出现不协调点,因而不仅个体敲奏技巧难度大,更考验鼓阵(队)整体合作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