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类网生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比较研究
——以《人生一串》和《舌尖上的中国3》为例

2019-12-27 07:13◎王
文化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长镜头舌尖

◎王 颖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2)

一、递进式与矩阵式剧集命名

纪录片在为讲清楚人和事或为表达一定的主旨思想,会将相近、相连的素材进行采编,形成较为集中完整的一集。剧集的命名就像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提炼了一集纪录片的精华所在。

在剧集的命名上,《人生一串》以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牙的抗议、骨头骨头、朝圣之地命名,剧集命名存在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从烤串的精华——肉开始讲起,再递进到烤串的一些如烤蚕、烤猪眼等暗黑食材,暗黑过后“来点解药”过渡到干豆腐卷儿、烤湿豆腐、烤茄子、烤韭根等素菜食材上,“牙的抗议”和“骨头骨头”则上升到烧烤中对快感、嚼劲、弹性更高的口感追求。最后一集“朝圣之路”升华到烧烤人的理想、追求与市井生活的柴米油盐、嬉笑怒骂、拼命活着的人生。递进式剧集命名使内容安排更具关联性,同时也增强了受众的观看欲。《舌尖上的中国3》第三季以器、香、宴、养、厨人、酥、四季、合命名,围绕所取之名来展开,对比《人生一串》的剧集命名方式,这种命名方式更具抽象性[1]。第一集《器》围绕制作食物的器具展开,怒江石板与荞麦粑粑、云南石锅与石烹松茸、穿山灶与十碗席等等,揭示了中国人利用厨具、餐具烹调食物的智慧。这种剧集命名更具矩阵式特征,每集只需围绕精华之词做编排、剪辑,并无特别的强关联性,但每集具有高度凝练的特征。两者比较而言,《人生一串》“无肉不欢”“牙的抗议”递进式剧集命名方式,更加年轻化、更具网感,更能吸引年轻受众。《舌尖上的中国3》矩阵式剧集命名,单字、双字名字,更考究内容的精炼[2]。

二、多者结合叙事与典型故事叙事

两者在叙事上都采用了故事化的方式,但侧重各有不同。《舌尖上的中国3》以惯常的寻找典型人物,用人物与美食之间的关联展开叙述,其重心在于讲人的故事。虽然《人生一串》也有典型的选择,但并未对人的故事进行深入展开,而是将人与食物的情感关联进行讲述。《人生一串》除了传统的解说配音、主要人物的采访,还保留了大量的食客采访与现场同期声,用现场氛围和食客的讲述来丰富这些烧烤摊背后的传奇与故事[3]。

哈尔滨房久田的老太太烧烤摊发迹于一条厕所都没有的巷子里,吃了十几年的食客,“吃不上就着急”,透露着对老太太烧烤的认可。江苏扬州商老三烧烤,陪伴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知道商老三的话,有同学就会问,“你是不是扬中的呀?”烧烤摊的味道伴随着少年的成长,这般风味在食客们的心中也别有一番滋味。《舌尖上的中国3》更倾向于第三人称解说词的叙述,围绕美食所展开的延伸更多元化,强调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溯源与传承。“这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火加热石器烹制食物的石烹方法,是目前还能看到的最为古老的食物制作方式之一。”在展现怒江石板烹饪食物时,自然追溯到它的起源与历史,又将陕州的穿山灶利用最少燃料发挥最大的热能,与当地民居地坑院防风抗震联系起来。《舌尖上的中国3》以食物为“点”,由一点牵发讲述关于食物的人和事。《人生一串》由烧烤摊摊主、食客带出特色烤品与美食背后连接着的人情之味。

三、快闪式特写与运动长镜头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长镜头“能让人明白一切,而不必把世界劈成一堆碎片,它能揭示出隐藏在人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打不乱人和事物原有的统一性”。《舌尖上的中国3》娴熟的运用大量长镜头以此来保证镜头叙事的连贯性与人物故事的统一性。来自西班牙的西医学博士露丽娅在讲述对中国食材及烹饪方式的理解时,就采用了缓慢的由左至右移动的长镜头,在表现以“养”为道的中国饮食方式时,采用了顶机位的长镜头。

《人生一串》则一改传统美食纪录片长镜头的运用,使用了较多特写镜头的快闪式剪辑。在第六集《朝圣之地》中有两个片段都使用了快闪式镜头配以快节奏的配乐,第一个片段在二十五秒的时间内共使用了二十六个左右的镜头,平均一秒中切换一个镜头,且这些镜头在景别的选择上多数都是特写镜头,特写镜头的使用在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丰富和增强了纪录片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这种特写镜头快闪式的镜头运用方式,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增强了纪录片的节奏感。《舌尖上的中国3》多使用长镜头,且剪辑节奏较为缓慢。《人生一串》对特写镜头使用较多,且剪辑节奏更快。

四、市井烟火与自然灵气

虽然都是美食类纪录片,且都以地域进行采编和讲述,但《人生一串》与《舌尖上的中国3》在场景选择、食材拍摄上却有明显的差异。《舌尖上的中国3》在场景选择上的自然环境要远远多于《人生一串》,这与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舌尖上的中国3》以美食为点,影片延展更为丰富具有紧密联系。在第二集《香》中,以云南腾冲的稀豆粉,延伸到对云南腾冲的地理特征介绍,“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激烈碰撞下,塑造出中国西南边陲壮阔的自然景观”配以壮阔美丽的自然画面。除了自然之景,《舌尖上的中国3》中国还多乡村场景的拍摄,那是居于城市之人很少有时间接触到的。《人生一串》的选材来自街头巷尾、市井里弄,似乎在带领着观众走街串巷,这些场景就在生活之中。在食材的拍摄上,《人生一串》多选用随跟拍人物去市场采购的拍摄,“宝子的孜然粉有多种香料加持”,对于这些香料的拍摄也只限于人物在挑选时的特写镜头,这些挑选过程像是观众的生活重演,更贴近观众。《舌尖上的中国3》传递的是“美食来源于自然,顺应了自然。”《人生一串》则展现了市井美食的生活之味。

五、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3》制作精良、口碑极佳,可谓是传统美食类纪录片的典范之作[4]。但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在叙事方式、镜头运用等方面需推陈出新,更加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品味。《人生一串》在哔哩哔哩全网独播后,获得了9.8分的好评,它的制作更接地气、更具浓厚的生活气息,讲述方式更加轻松、贴近百姓,但在摄制等其他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严谨性。网生纪录片搭上了网络平台的便车,传统纪录片的精良制作犹如一个标杆但又缺乏一定的活力。只有两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将更加出色的纪录片呈现在受众面前。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长镜头舌尖
电影《芳华》长镜头应用技巧及其特色分析
开化长镜头
毕赣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定档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浅谈特写镜头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
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
特写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