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央冬 吴杨成婧
源于快乐生活,载于木艺创作,终于幼儿全领域发展。我园的木工坊创作作品均选自幼儿喜爱的小型玩具和常见的生活用品,以“好玩、有用”激发幼儿的创作内驱力,促使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在亲身体验中探索多元解决方法,逐渐养成坚持不懈、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等学习品质,并自然而然地习得木艺创作技艺。
缘起——想做拨浪鼓
诚诚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拨浪鼓,兴冲冲地跟教师说:“老师你看,这个拨浪鼓真好玩!我们下次就做这个,好吗? ”教师接过拨浪鼓摇了摇,拨浪鼓发出了“叮叮当当”的响声。“真的很好玩哎!你能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吗? ”“当然可以咯! ”诚诚开心地将拨浪鼓递给了小伙伴。“真好玩!老师我们下次就做这个吧! ”楷楷的话音未落,孩子们都应和起来。“你们想自己做一个?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拨浪鼓吧,看看拨浪鼓由哪几部分组成。 ”“有鼓面。 ”“有鼓柄。 ”“那是手柄,用来摇的。 ”“还有绳子,绳子上系着圆圆的东西,用来敲鼓的。 ”孩子们纷纷表达着对拨浪鼓的认知经验。
“谁知道绳子上系着的这个圆圆的用来敲鼓的东西叫什么? ”“鼓锤。 ”宁宁大声回答道。拨浪鼓的结构十分简单,不多久孩子们就弄清楚了拨浪鼓由鼓面、手柄、绳子和鼓锤组成。有几个孩子认为拨浪鼓这么简单,肯定很容易做。看孩子们兴致勃勃,教师便说:“你们都喜欢,我们就行动起来。那第一步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要先画自己的拨浪鼓设计图。 ”孩子们对木创活动的流程已了如指掌。
讨论——怎么做拨浪鼓
由于拨浪鼓的结构很简单,画设计图对孩子们来说没有任何难处。再一次活动时,孩子们信心满满地带着设计图来到了木工坊。除了木工坊原有的各种各样的木材,教师还为孩子们准备了麻绳、毛线、细彩带以及骰子、木珠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物品,供孩子们自主选择。在他们开始创作之前,教师问:“你们觉得创作拨浪鼓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要有鼓面、手柄、绳子和下面挂挂的东西。 ”楷楷抢先答道。“还要有榔头、胶枪。 ”瑞瑞补充道。看来,孩子们通过试玩、资料收集和设计,对于拨浪鼓整体结构和原材料的选择非常明确。常规材料和常用工具,孩子们都很清楚,但对于连接鼓面与手柄,原有的材料似乎都不好使,需要一种新的材料 ——双头螺丝。孩子们以前沒有见过这种材料,而教师又不想直接告诉孩子们使用的方法,于是教师举起双头螺丝说:“今天,我还给你们准备了一种新材料,叫双头螺丝。你们制作拨浪鼓的时候看看用不用得上。 ”接着教师问:“你们第一步打算做什么? ”孩子们各有各的想法,有人想先连接鼓面与手柄,有人想先把绳子和鼓面连起来,还有人想先绑小鼓锤。总之,大多数孩子都明白制作拨浪鼓的关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鼓面与手柄的连接,一个是鼓面与绳子的连接。实际上,拨浪鼓各部位的连接顺序对于能否制作成功并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选择什么工具、方法进行连接。于是,教师问:“你们打算用什么工具来连接呢? ”孩子们听到这一问题,一时间都安静了下来。停顿了一会儿,楷楷说:“用胶枪咯,上次做太阳时我就用了胶枪。 ”奕奕反驳道:“要用钉子和榔头。 ”教师不置可否,说:“到底哪种方法可行,你们按自己的想法试试看吧。 ”
操作——制作拨浪鼓
鼓面与绳子连接的故事
木工坊里开始回荡起“叮叮当当”的响声。选择用胶枪固定鼓面和绳子的楷楷先用左手捏住绳子一端,右手握着胶枪将枪嘴对准绳子这端一抹,并快速将其按在了圆形鼓面上,动作十分熟练,不一会儿便粘好了两根绳子,并系上了小木珠。他开心地喊着:“老师,你看,我用胶枪固定好绳子了! ”随着他的欢呼声,用榔头和钉子固定的孩子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在教师的认知经验里,用胶枪固定小面积的绳子一端,牢固度肯定不够,容易掉,但孩子们的经验需要自主探究获得。于是教师说:
“楷楷,你固定好了就摇摇试试,看看是不是很牢固! ”楷楷手握着鼓面左右来回转动起来。不出所料,没摇晃几下,绳子就掉了下来。楷楷回到木工坊再次拿起胶枪粘贴,但鼓面一转,绳子再次掉落!楷楷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旁边的奕奕看见了说: “胶枪是粘不住的,要用钉子才牢固。我刚刚都和你说啦,你不信。 ”大力也从旁附和道:“楷楷你也试试钉子吧! ”于是,楷楷很不情愿地随意抓起一枚较短的钉子,用榔头敲打起来。只见他轻轻地敲打着钉子,似乎怕敲到自己的手,但敲了好几次都未能将钉子钉进鼓面。楷楷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力敲打钉子,不料圆形鼓面弹起落地,滚出了老远。这时他往旁边看了看,注意到有好几个小伙伴都用到了台钳。于是,他慢慢走到台钳旁,将鼓面放入其中夹紧,然后快速且用力地敲打起钉子来。不久,楷楷就钉好了两个钉子。随后,楷楷快速拿起事先剪好的绳子准备绑到钉子上,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楷楷找来好朋友帮忙扶着拨浪鼓绑绳子,依然没有成功。“老师!我绑不好绳子。 ”楷楷发起了求助。教
师看了看楷楷钉的钉子,发现钉头几乎贴近鼓面,绳子根本没有地方系。为了让楷楷仔细观察并发现这一点,教师指了指钉子部位并问道:“你打算把绳子绑在哪里呀? ”楷楷看了看钉子,意识到钉子钉得太深了。“我去找羊角锤把它拔出来点! ”楷楷边说边快速取来羊角锤,小心翼翼地夹住钉子往外拔,一边拔一边时不时地轻轻摇一摇钉子。钉子越来越松,最后轻轻一摇就出来了。
楷楷拿着短钉子来到放钉子的篮筐前,看看手里的钉子,又看看两个篮筐,最终选取了两枚相对较长的钉子与手里的短钉子比较起来。“这枚钉子一定可以了。 ”楷楷似乎明白了敲钉子时需给悬挂绳子预留位置。
楷楷再次敲打起钉子来,这次与上次不同,他每敲一下就侧身看一看钉子下降的高度。钉子明显倾斜了,楷楷侧身仔细看了又看,略显尴尬地说:“这钉子也太调皮了,怎么歪掉了呀。 ”他用榔头从歪的一侧往另一边敲打着。钉子正位后,楷楷的敲打动作由低频逐渐转向高频,而力度则慢慢减轻,他不仅关注钉子露出部分的长度,同时也关注其方向,避免其倾斜,直至钉子离鼓面还剩半厘米左右时,他取来了细彩带,绕了三圈后用交叉的方式连续打了两个死结。“老师,我的绳子终于绑上去了。 ”楷楷深深地松了一口气,表情轻松而愉快。紧接着,楷楷选了两颗木珠绑在了绳子的末端,也用打死结的方式很快固定好。不断给楷楷带来困扰的鼓面与鼓绳的连接终于完成了。
鼓面与手柄连接的故事
制作好鼓面部分后,楷楷从材料库找来了一根长长的圆木棍,一边走一边嘀咕着 “:这么长,我还得割一割。 ”楷楷将圆木棍的一头固定在了台钳上,另一头悬空着。当锯子在悬空这头一使劲,木棍便往下倾斜,锯子便使不上劲了。“我一锯木棍,它就往下掉。怎么办? ”杠杆原理中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较省力”这一知识点怎样才能让大班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呢?教 师顺势看到了木工坊门口的弹簧推拉门,突然有了灵感,觉得它可以帮助楷楷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离支点距离越近需要的力度越大的道理,并由此联想到台钳固定木棒的适宜位置。于是,教师带着楷楷来到门口,指着推拉门固定的一侧对楷楷说:“你从这个位置试试看能不能把门推开来! ”“怎么这么重呀! ”楷楷根本推不动门。“靠近门框连接的地方很重吧? ”楷楷笑了笑说:“我知道了,靠近 连接的地方很牢固! ”于是,楷楷立马回到台钳前,将圆木棍需锯断的部位靠近台钳处进行了固定,很快锯断了圆木棍。
鼓面和手柄都准备好了,怎么将它们连接固定呢?旁边的冰冰用胶枪粘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而用钉子钉显然也不可能。怎么办呢?楷楷手拿着鼓面和手柄陷入了困境。预料到的瓶颈果然来了。教师看到孩子无奈又着急的样子,便提醒道:“记得在做拨浪鼓之前我给你们介绍过的新材料 ——双头螺丝吗?可以试试看哦。 ”双头螺丝通过转动能让较大型的部件组合在一起,孩子们能自主探索出它的功能吗?听了教师的话,楷楷找来双头螺丝和螺丝刀动起手来。不过,楷楷很快就遇到了难题:“老师,这个双头螺丝没有放螺丝刀的地方,怎么拧呀? ”“这还真是一个问题。你能想个办法先将一头拧进去吗? ”教师提示他。 “我试试看吧! ”楷楷说。“你应该可以的! ”教师及时加以鼓勵。只见楷楷找来了老虎钳用力夹住双头螺丝的一头,对准鼓面朝一个方向转动起来,手执老虎钳夹双头螺丝容易滑动,很难使上劲,再加直接在实木上钻孔本身也比较费力,楷楷转了两圈后便松手甩手腕。在鼓面上钻个小孔,再将螺丝拧进去会轻松很多。于是,教师提醒楷楷:“你的办法真的可以哎,不过好像很费力气!想想看,有没有稍稍省力一点的办法。 ”楷楷朝四周看了看。一旁的诚诚正好自言自语道:“这个钉子怎么又掉出来了,我再去找个粗一点的。 ”楷楷立刻欢呼道:“老师,我有办法了。刚才我钉子拔出来后留下了一个孔。我先钉个小孔再把双头螺丝拧进去,一定会轻松很多。 ”想好了办法,楷楷信心十足地行动起来。很快问题得到了解决,心爱又好玩的拨浪鼓终于制作成功啦!楷楷也因此当起了使用双头螺丝的小老师,他有模有样地向同伴介绍着……
在真实的创作和体验过程中不断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楷楷在失败与成功的往复之中建构着自己的经验,一次次创想、尝试,一点点积累、成长。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幼儿用钉子固定鼓面和绳索,告诉他们如何钉钉子,如何使用双头螺丝……虽然会大大缩短幼儿的制作时间,但这样单纯追求结果的方式会使幼儿失去很多跟材料、工具互动的机会,其自主探究和体验的机会便会大大减少,收获也会大打折扣。教师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需搭建开放的创作环境,让幼儿大胆地探索、创作。试误是幼儿自主建构经验的重要途径。只要教师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适时适宜的回应或支持,保持幼儿的创作积极性,相信幼儿的潜能会被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会自然而然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