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细乐》的历史与现状

2019-12-27 06:45阿茹晗
文化产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纳西族白沙曲牌

◎阿茹晗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一、《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

《白沙细乐》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代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一)古代文献记载

《丽江府志略》成书于1743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有《白沙细乐》的文献,上面说道:“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当时《白沙细乐》为歌曲、舞蹈、器乐等为一体的民族音乐,同时其演奏时所用的器乐等大多与中原汉族所用器乐相同,《白沙细乐》为曲牌体音乐形式,曲牌名也大多是汉族所用的曲牌名。除此之外,该文献记载《白沙细乐》相传为元代流传的音乐。

据清末光绪年间《丽江县志》关于《白沙细乐》的记载:“先是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其发引也,亦以送之。”[1]从中可以得知,《白沙细乐》仍传为元代始,在乐器上多了胡琴,少了琵琶,其他器乐仍与中原地区所用相同。另外,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南北曲》的曲牌,《南北曲》是中原最早的戏曲。据文献记载,《白沙细乐》在清代已经作为哀乐使用。

(二)民间传说

民间关于《白沙细乐》的传说种类也较多,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相传为元人遗音,二是为来自民间传说。

以第一种传说来说,《白沙细乐》相传为忽必烈赠予纳西族首领阿良的礼物之一。《木氏宦谱》明确记载,1253年,忽必烈受蒙古宪宗命令,出征大理,而当时在云南纳西族的首领阿良在剌巴江迎接款待蒙古军队,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忽必烈攻破大理之后,感念到阿良的帮助,于是封其为“茶罕章管民官”,留下了大量的礼物,而在这些礼物中便有半队的乐工与一半乐谱,这便是《白沙细乐》的由来。

在当地纳西族流传的传说中,有另外一个版本。相传木天王为了吞并西番国,便将女儿龙女公主嫁给西番王子。而当时龙女公主得到消息后,便修书一封挂在狗脖子上使狗带到了西番国,西番王子得知消息后,率兵攻打丽江,却被木天王打败。木天王在知道龙女公主泄露消息之后,便将其囚禁于玉龙庭。龙女公主死后,人们为纪念她便创作了《白沙细乐》。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此音乐曲调常常有一种凄楚的感觉,常常有听到音乐的人感慨痛哭。这个故事中的《白沙细乐》包含有《公主哭》《阿丽丽构及徘》等著名曲目。以此看来《白沙细乐》是纳西族人民自创的。此传说是人们在传述过程中逐渐添枝加叶形成的,并不作为正式的参考依据。

(三)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当代许多学者也对《白沙细乐》有过细致的研究,如北京学者毛继增先生于1962年奔赴丽江实地考察,并于1988年发表《白沙细乐考》,1997年发表《蒙古族、纳西族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白沙细乐》。据调查,《白沙细乐》极有可能是元代时传入云南丽江的,而一部分蒙古军后来定居丽江,此音乐也伴随其流传至今。除了上述文献记载之外,以下也作为辅证:蒙古军队进入丽江地区为真实事件,在现今丽江地区有村庄的名称翻译成汉语就是“蒙古人居住的村子”,并且在当地一些人自称为蒙古族后裔;当地演奏《白沙细乐》时所用器乐为一种“苏古笃”,其形制大约与元代所记载的“火不思”相同,而其他地方则没有这种乐器;在演奏时所穿服饰为蒙古族服饰,在演奏其他乐曲时没有这样的习俗。另外,黄振方先生从曲牌名、音乐形式、伴奏等结合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得出了《白沙细乐》不仅是元朝所流传下来的,并且大约是在明朝中期传入丽江地区的,如《南北曲》《一枝花》等形式为南北合奏,曲牌名与明朝的《南北曲》同名或者相似,旋律与现如今的昆曲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结构与昆曲曲牌联套有多方面的吻合。

二、《白沙细乐》的现状

在20世纪80-90年代,伴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丽江地区组建起一些《白沙细乐》的专业演奏组织,比如东巴宫艺术团、白沙细乐表演团等。在当时这些民间乐队多被旅游团队聘用,在丽江多地进行展演,成为传承《白沙细乐》的主要组织。在这个时期,和茂根先生为《白沙细乐》的民间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现代《白沙细乐》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茂根先生不仅传承了一些传统的乐章如《笃》《一封书》等,同时也不断进行整理,发掘出一些新的乐章,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宣传。自1999年起,和茂根先生参与了民间《白沙细乐》乐队的培训工作,在各地进行演出,并录制了《白沙细乐》的VCD。这些乐队并不为了利益进行演出,而是在内容上始终坚持曲目与形式的原汁原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白沙细乐》的社会功能逐渐丧失,艺术团也面临着解散的困境。

针对这种情况,丽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挽救《白沙细乐》等民间文化,颁布了《纳西族民间音乐保护和管理办法》等条例,明确规定黄山镇长水村的演出团为《白沙细乐》的合法传承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白沙细乐》的火种。

2006年,《白沙细乐》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政府也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挽救活动,收获了较为良好的成果。如古城区与玉龙县人民政府利用民间音乐组织来培养《白沙细乐》的传承者,积极鼓励传承人收徒传授技艺,同时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对挽救与传承纳西族《白沙细乐》功效卓著的个人与团体进行表彰;同时又在中小学校开办《白沙细乐》的传承班,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如白沙完小;将黄山镇长水村《白沙细乐》设为一级保护对象。该地区为《白沙细乐》申报了项目传承人,在2010年,和凛毅成为第四批《白沙细乐》的传承者[2]。

尽管为保护《白沙细乐》,政府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然而仍未能改变其濒临消亡的处境。据调查,在黄山镇长水村的《白沙细乐》艺术团只有8人能够坚持排练与演出,缺乏年轻团体的支持。

2011年5月,《白沙细乐》正式被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联合国与国务院评选《白沙细乐》的传承形势严峻,不容客观。2011年,和凛毅携兄弟参加丽江雪山音乐节,与其他乐队展示了改良的《白沙细乐》,引发关注,并于2012年4月参加了第22届国际电影音乐艺术节,成功地在欧洲各国展示了《白沙细乐》,实现了自己的欧洲梦想。

三、结语

《白沙细乐》是受中原音乐的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到如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几经风雨却仍然飘摇不倒,时至今日,我们应当重视其传承价值,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改变其濒危的困境。

猜你喜欢
纳西族白沙曲牌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白沙涧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被误会的白沙漠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游白沙坡温泉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