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欣 周艾平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00)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地区。青堡村地处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龙凤镇西北,距离恩施城区45公里,与重庆市奉节县龙桥乡山水相连,平均海拔1200米,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称,是2017年国家民委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然资源方面,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其境内生长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的硒含量明显高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同类物种。硒是人体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已被证明具有防癌与延缓衰老的功效。青堡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广,年平均气温16.2℃,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是绝佳的避暑胜地。其独特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范围内的生物硒资源、天然氧吧、绿色环境等都是开发健康养生(养老)产业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转移升级导致低端就业岗位数量大幅减少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推力,同时农民工在外工作几年后有一定的资金和技能积累,在城市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转变了思想观念[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独特优势,推进农业、林业、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国家政策上的鼓励支持成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拉力。在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从2017年开始截止到2018年9月,青堡村返乡农民工创办了80余家民宿并加入到了当地的李八姑、康旅、兴试点三个民宿专业合作社。2017年青堡村返乡农民工创办的民宿共接待游客960人次。我们走访了当地逾76家返乡农民工创办的民宿,对于他们创办民宿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进行了调查。
我们调查的返乡农民工民宿创业者当中,男性占比55%,女性占比45%;有89%的人员位于 16-59岁区间,76%的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
该村返乡农民工创业人员开办民宿的初始投入资金在20万元以下的占比60%左右,20万元-30万元的占比15%。资金的主要来源方面,71%的资金来源于家人或者朋友借款,44%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资金的占比为34%。有47%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认为收入较创业前有所提高,但仅有10%的人认为收入有很大提高。86%的创业者的家庭收入主要用于生活支出,其次是孩子教育和赡养老人,主要用于投资的人员占比仅为为21%。消费水平方面,50%的人认为创业后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仅有2%的人认为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所有的民宿除了包含住宿和餐饮项目,包含景区接送和特色手工艺品的民宿占比39%和13%,只有5%的民宿包含了特色讲解的项目。
社会效益方面,有71%的人认为子女抚养与教育得到了解决和家中老人得到了照顾;39%的人认为农田得到了料理;36%的人认为缓解了思乡之情;26%的人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有42%的民宿在一年中没有雇工,49%的民宿在一年中有过1-2个雇工,但雇工多是临时雇工,且多集中在6、7、8月的旺季时间段,这些雇工中有86%是来自本村的,年龄多集中在35-55岁,为雇工提供的薪资多为80-100元/每天。
71%的民宿建筑类型属于现代民居,65%的民宿装修风格为现代装修风格,民宿内的装饰品中,无装饰的占比52%,有装饰品民宿中,特色农具装饰占比28%,民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器皿、民族特色装饰画和特色手工艺品的占比分别为13%、2%、5%和7%。民宿服务人员的着装中60%均着便装,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民宿占比仅为13%。餐具中有68%的民宿提供普通餐具,仅有18%的民宿提供民族特色餐具。在提供给游客的民族体验活动中,烹饪占比84%,民族歌舞表演占比55%,茶艺占比21%,编织活动为2%。有60%的民宿经营者认为政府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76%的人员认为民宿内部的装饰品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好载体。
综合以上乡村振兴政策下返乡农民工返乡民宿创业后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分析,虽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89%的人认为开办民宿对当地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比较大,其中34%的人认为带动作用非常大。但是根据我们调研的数据显示,仅有39%的返乡农民工对目前创业现状感觉比较满意。55%的人认为自身创业对亲朋好友创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大,但认为带动作用非常大的仅占比18%。68%的人认为创业后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但是认为有很大提高的仅占21%。60%的人认为创业后自己的社交能力有所提高,仅有23%的人认为社交能力有很大提高。52%的返乡农名民工认为民宿创业后在家庭中受尊重程度有所提高,认为有很大提高的比例为13%。50%的人认为返乡创业后和乡里乡亲的关系变好了,但明显变好的仅占34%。 42%的人认为创业后在社会上受尊重的程度有所提高,仅有21%的人认为有很大提高。在提供给游客的特色餐饮中,60%的人认为比较多,但是仅有15%的人认为非常多。提供给游客的民族活动和旅游商品中,仅有21%的人认为比较多。提供给游客的工艺品中,认为比较多的仅占比10%。具体表现为:
在经济效益方面,尽管半数返乡农民工认为在创业后的收入和消费有所增加,但认为创业后收入和消费有很大提高的比例均非常小;创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为家庭和朋友借款,家庭收入主要用于投资的仅为21%;民宿的经营项目也相对传统和单一。社会效益方面,虽然解决了子女教育与照顾老人的问题、带动了部分就业,这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仅有26%的人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49%的民宿在一年中仅有1-2位旺季临时雇工。文化效益方面,虽有84%的民宿提供烹饪体验活动,超过半数民宿提供民族歌舞表演,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传播和保护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大部分民宿建筑类型和装修风格缺乏民族特色。
为了进一步巩固并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效益的提升,政府首先应该提升返乡农民工社会声望,大力宣传创业典型,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创业政策,并在创业方面为周围人树立良好的榜样[2]。其次应该着手构建社会信任和支持,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接纳返乡农民工群体,创造一系列社交圈诸如相亲会、学习社团或协会等加深返乡农民工与其他群体的融合程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学习各种社交技能,扩大其人际交往范围,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升返乡农民工的社会受尊重程度和创业幸福感,并以此带动更多的人返乡创业[3]。再次,在改善创业环境方面,第一,政府应大力加强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重庆与青堡村的高速公路至今未有通车,农民工自身或者他们参与的合作社都鲜有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销售和宣传的案例。第二,据了解,仅有31%的返乡农民工认为优惠政策对创业的帮助程度比较大。政府应针对农民工创业规模小、实力弱等特点,积极与银行等信贷方建立密切联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缓解农民工创业压力,降低创业成本。第三,加强创业教育与培训力度,调研的返乡农民工人群中,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下学历,说明返乡农民工的知识文化素质不高。在调研中了解到55%的人认为之前的打工经历对民宿创业有较大帮助,但仅有28%的人接受了创业技能培训,而且是以会议的形式开展的,这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效益的提升是不够的,政府应营造学习的氛围并激发返乡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各类高校或培训机构合作,进行创业风险和服务技能、营销技能的培训以及提高对当地文化特色的了解,实现返乡农民工知识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4]。这将有利于返乡农民工摒弃小农意识,想小投入大回报或者投入后坐等其成的思想,真正竖立创业的正确观念,建立危机意识的同时激发创新和优质服务,以促进民宿项目与当地宜居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有特色的民宿项目,在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当地就业的同时,也促进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5]。
乡村振兴最终是由人来实现的,而返乡农民工正是实施这一战略的最好载体[6]。如何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让他们从创业中获得实质性的利益,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主题。本文借由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案例对该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的一系列效益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巩固这些效益的建议,以期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