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娇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关键字】《浮躁》 翻译活动 中国文化走出去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正向世界呈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发展中的文化大国形象。为了更好地与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全国设立了多所外语类院校,专门培养外语人才,选派高校老师到国外进行访学,并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外留学。尤其在21世纪初期,各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专门培养翻译人才;同时,国家设立了中央编译局,有组织地进行优秀文学作品及各种著作的翻译工作。
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以其细腻又深刻的洞察力,注视着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为世界了解当代中国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与交流。当代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1年在国内出版发行;于1991年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发行;在2018年9月,《浮躁》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长篇小说《浮躁》,是陕西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第一部商州系列作品。小说以写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国特定时期陕西的乡土民情,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篇小说以农村青年金狗和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农村暴露出来的问题、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实施初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人期待改革带给自己不同的机遇与发展。贾平凹作为当代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作家,看到了社会发展带给人们生活和精神层面的改变,并把这种变化细腻地刻画出来,给改革以希望,给人们以希望[1]。
《浮躁》是贾平凹于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这部小说以其写实的特色,深刻反映当代社会变革中的问题,细腻而又生动地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社会与时代变革的大浪潮之中,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在2018年9月,《浮躁》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浮躁》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1991年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发行。
《浮躁》之所以能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国家受到欢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同时也提倡把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出去、推向世界,让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迫切需要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基于这两点,《浮躁》英译版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发行,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浮躁》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葛浩文以翻译华语文学而闻名,是翻译现代中国文学成就最大、也是在国外声望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秉承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汉学研究的热情,葛浩文对待翻译工作非常谨慎认真。无论翻译哪部文学作品,他都要认真研究并且揣测作者在不同语境下的深刻含义,力求精准地再现原文的内在涵义。他认为译者有责任去捕捉任何场景下的特定涵义。
翻译活动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对于文本的选择。
葛浩文接受美孚公司委托,翻译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浮躁》。首先,一个翻译活动的展开,需要一个活动发起者,而美孚公司作为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同时也是本次活动的赞助商,选择翻译《浮躁》这一中国文学作品。
当然,这部小说被选中有多个必然原因。小说的作者是中国当代比较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获得了多项国内和国际的奖项,还有的被翻拍成电影。就作家而言具有很大的知名度,而且贾平凹的作品内容采用现实主义写法,会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葛浩文在翻译贾平凹作品《浮躁》时就指出,该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字里行间传达着乡土文化,尤其是一些文化负载词更是增加了翻译的难度。面对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阻碍,葛浩文一如既往地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面对。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葛浩文研究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主动与原作者联系,以便了解作者写某些情节时的真实感受及想法[2]。
由于英汉语言的不同,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葛浩文基本翻译出了作者的风格,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置身于中国文化中,在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被作者所震撼。该译本一经出版,在美国获得了大量的读者关注,这与译者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葛浩文在翻译《浮躁》小说时,为了能够再现小说的风格以及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主要采取归化和异化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对小说中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葛浩文更是采用了直译加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希望让读者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作者当下的意图以及在原文中所起到的文本功能和效果。同时,译者也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所以也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坚持这样三个标准:忠实;服务于读者;创造性。
第一,就是忠实。忠实这一原则是译界一直崇尚的最高准则,也就是所谓的原文与译文要达到一致。然而,在文学翻译领域之内,特别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汉译英,葛浩文对于忠实的具体标准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这里的忠实指的是当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期待译者把故事能够准确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文本风格的表现能够与原文一致。当译文读者阅读完作品后能够与原文读者具有相同的感受即可,也就是中文读者和英文读者所产生的共鸣是一致的。
第二,翻译主要服务于读者而不是作者。他认为翻译如同写作和编辑一样,是为读者服务。正如作者写作是为读者服务,那么在翻译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这两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译者所要做的就是译出一些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作品。
第三,创造性。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与风格不仅需要译者对于两种语言及文化的流利把握,更需要译者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这主要是因为英汉语言本质上的差别,这两种语言本来就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因此在语言本身诸如语法、语言结构、词义的特定表达方面都会产生许多差异,在把中文译成英语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创造性语言[4]。
葛浩文的《浮躁》英译本一经出版,赢得了学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并且荣获了美国美孚文学奖项。这一殊荣使得贾平凹在美国获得了名气,还曾应邀去美国进行了座谈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同时让西方读者看到了当代的中国,当代中国人民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渴望新时代所赋予的一切变化,期待社会不断进步发展,这也正是作者对自己国家具有美好未来的期望与祝愿。让国外学术界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翻译鉴赏,也注视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也为新时代中国对外的国际化交流打开了一扇窗,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华文化。
《浮躁》翻译活动进行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自上而下进行了一系列“以发展为动力”的社会改革,并且我国的翻译研究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学术界的翻译学科意识也逐渐觉醒,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我们自己的翻译理论与思想,同时不局限于翻译本体的研究,而是从多个角度和视野去进行翻译外部的研究。
《浮躁》翻译工作完成之后,中国翻译界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力求探索其成功之处,以便于对于中国其他作品的翻译有所帮助,对后来的译者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学者们分别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文学风格再现、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翻译批评鉴赏提出更加有益的建议。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毕竟在跨文化交际的不同主体中,意义的建构非常重要。
从对《浮躁》的翻译中,我们知道,当代文学外译是一种对外跨文化交际方式,是传播国家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正符合我国现阶段所提倡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更好地让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优秀的译者。译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多种语言,还应该深刻了解多种文化,强化在不同民族社会背景下审视与思考能力[3]。
我认为,最佳的组合方式应该是中外合译,这样不至于产生文化误读,还能够在理解方面做出很好的沟通。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正向世界呈现一个不同以往的发展中的文化大国形象,也为国外学者访学交流、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便利之门。一些对中国有所研究的学者来到中国,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中国文化,这对传播中国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中国推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不仅仅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大批优秀的国外汉学者和翻译家的共同努力。《浮躁》的翻译为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了借鉴意义,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开了一扇窗,从而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