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在原始神话中的反映
——以人的异形化形象为例

2019-12-27 00:13李旋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盘古远古先民

李旋翠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前言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对人类社会的反映,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带有浓厚的集体创作色彩。在神话发源之初,与图腾崇拜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神话故事中,神话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超自然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形象,不完全是人,也不完全是动物,他们的形象部分是人与动物的共同体,部分形象是人的异形化形象。通过分析神话人物形象,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原始图腾的崇拜和敬畏,还能透视出远古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

1 原始崇拜下产生的异形化形象

神话人物的异形化形象是在原始崇拜下产生的,而图腾的产生是基于原始时代人们求安全的心理,所以人们才会在神话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加上了感情色彩。“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中伏羲与女娲的形象是与蛇紧密联系的;女娃溺死东海化精卫鸟和助黄帝破蚩尤的“人首鸟形的玄女”中的精卫与玄女的形象与鸟密切相关;牛首人身的炎帝形象与牛密切相关;还有部分神话人物形象是在人的形象上加以异化的形象,比如有双目四瞳的仓颉、项羽、重耳等人;也有拥有四张脸的黄帝。这些超乎常人的形象的塑造,都体现出了远古先民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感。

1.1 人的拟兽化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人的拟兽化形象大量出现在各种古籍、文献中,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来讨论人首蛇身的形象,天地苍茫,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而神话中人与蛇的结合的形象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人首蛇身形象从一定程度上影射了中国先民对蛇的崇拜和敬畏,同时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大多是各类神灵及人类始祖、英雄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是创世始祖伏羲和女娲,还有五帝之一的太昊,钟山之神烛阴,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曹植《女娲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艺文类聚》:“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日正乘……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归藏.开筮》言:“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由此可见,蛇在中国远古先民的精神生活及信仰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蛇在远古时期是常见的,是人们无法对抗的,是人们畏惧的,所以敬之如神。对于蛇这类冷血动物来说,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也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们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既能在陆地上爬行,也能在水中游行。而对于它的本身特性来说,凶猛、灵活、迅速都是让人敬畏的原因。人们无法超越它,于是就信仰它,因此,蛇成为许多部族的图腾。神话故事中把它的形象加在人身上,表达出远古先民在面对神秘的自然,他们希望能够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仍然能够顽强生存,突破一切困难。

再来讨论人的拟兽化的另一种存在形象,那便是“人首鸟形”。此类形象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典籍中也有所记载,如下:《玄女兵法》记载:“……青莹如玉,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山海经.西山经》文曰:“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黄帝问玄女兵法》:“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通过上述举例,可知九天玄女是一位人首鸟身的先天真仙、上古女神,她知晓兵法、代表正义之神,授黄帝兵符印剑,协助黄帝制服蚩尤平定四方。西王母的配偶东王公也是人与鸟形象的结合体,据《神异经.东荒经》中记载:“东荒山中有大山石,东王公居焉。……人形鸟面而虎尾。”这个形象可能是东夷鸟图腾族天帝所改塑。人首鸟形的形象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尚有禺强、禺虢、弇兹、九凤、句芒。由此看来,人首鸟形外貌的人物必具备特殊能力。九天玄女在黄帝与蚩尤决战中传授兵法,是战胜的关键;禺强为颛顼臣、句芒为伏羲臣,辅佐皇帝;神医扁鹊在汉画中以人首鸟形、手持针砭的形象出现,成为西王母陪属侍众,亦出现鸟形扁鹊替人治病的图画。人首鸟形反映出古代人们尊敬崇拜能力卓越的神人,化为飞鸟不仅代表超越死亡的生命观,更象征了生命得以借由鸟类形体进入天界。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是鸟给人类带来了火种,在大洪水袭击以后,又是鸟衔来了火种,拯救了人类。通过这个传说故事,可以看出鸟不仅具备人类无法拥有的飞行能力,而且在危难之际拯救人类,给人类带来希望。

最后来讨论人的拟兽化的第三种存在形象,“牛首人身”之形象。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炎帝,他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于《路史.后记》中记载:“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头,龙颜面大唇……”可以了解到炎帝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的母亲在梦中感受到龙的气,怀孕后生下了他。他长着人的身躯,却有牛的脑袋,出生后三天就会说话,五天就会走路,七天就长出了牙齿,长大后,他身材高大,将近三米这样的形象特点。远古人民用牛来与炎帝形象相结合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疾病和生存是人们最大的威胁,在危难之际,神农帮助人们改变了饮食起居,对人类的进行做出了贡献。据《战国策.鲁语上.展禽论祀爰居》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可以更加看出神农氏对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由于人们对先祖的崇拜,对农家耕牛的依赖,有可能把神农与“耕牛”的品德联系在了一起,牛是古代农耕生活无法离开的,就像当时的人们无法离开神农的贡献一般。因此后人对他的追念有加,故对其作出追随和崇敬之礼,被人永思。

1.2 人形神

在上古神话故事中,具有人形却有惊为天人之处的神的形象,体现为“目有双瞳”的形象和“黄帝四面”的形象。中国史书上记载有目有双瞳的只有八个人,分别是黄帝时代的造字圣人仓颉、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项羽、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吕光、北齐建立者高洋北齐建立者、击杀猛将李元霸隋朝的名将鱼俱罗、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文学家李煜。这八个人都目有双瞳,同时也具备超乎常人的本领。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对虞舜的记载,可在唐代李白《远别离》诗:“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以及清代厉鹗《一半儿.上虞百官江口舜庙》曲:“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关于项羽目有双瞳的记载,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吕氏春秋.本味》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文献中说:“故黄帝立四面,舜得伯阳,读耳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经法.十六经.立命》又云:“昔者黄帝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付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黄帝既是“传说祖先”,又是“神话天帝”,他的形象是一个正方形的头,四张面孔。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黄帝四面”的神话传说被儒家历史化了。据《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尸子》云:“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孔子解释为黄帝派亲信镇守四方。无论是神话中的“黄帝四面”的神奇形象,还是被历史化后的内涵,都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远古先民们的创造意识,以及对生活物质需求的寄托。

2 神话思维下的审美意识

2.1 审美意识的萌芽阶段

人类的审美意识发展进程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不断改变的。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当时人们的审美与利益是相结合的,具有功利性。远古时期先民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上体现在原始神话中,神话故事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是人们审美意识的萌芽阶段,体现在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事物的创造上具有不成熟性。首先体现在神话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超乎常人的,人物通常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是人与自然的保护神和创造神。人们根据审美理想创造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自然神,远古人民以自然神为审美对象,自然神的形象具有动物特征,却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现实。最初的自然神是具体的自然现象,视树为神,视谷为神,后来人类把自然神拟人化,如水神本指具体的江河之水,后来演变为二郎神,山神由自然的山的形象发展为人格化的五位岳神,如海神原指海水,后来演变为妈祖等。从而使自然神具有了人的属性,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创造出来了许多掌握不同力量的自然神,这些自然神的创造,反应了当时人们物质上的迫切需要以及精神寄托。对神的敬畏和赞美,对超自然力的崇拜,是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对当时人在社会中占据的主动地位的肯定,人们开始吧对自然力的崇拜转变为对人类本质力量化身的祖先神,也就是创世神的崇拜。可以从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中发现人们在创造创世神的审美意识。《艺文类聚》卷一一:“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中记载了开天辟地始祖神盘古的成长,如何开天辟地的事情;《绎史》卷——引《五运历年纪》:“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广博物志》卷九:“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这两则讲述了盘古龙首蛇身的形象特点以及死后身体发肤化为自然万物。盘古作为开天辟地的创世祖先,他的形象是当时人们在敬畏自然、畏惧自然灾害及野兽等原因下创造出来的,盘古的形象夸张化也体现出人们渴望获得超自然力量,用自己的解释来证明自然的奥秘。虽然不具有科学性,但是反映出远古时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有了极大进步,他们勇于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是当时审美意识的反映。除了盘古神,还有补天、抟黄土造人的女娲神,怒触不周山的水神共工,黄帝、炎帝等神。他们的形象都是人与动物的结合体,通过他们的形象创造都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活动,对自然的敬畏,渴望获得超自然力量以及对自然的不断探索。

2.2 野性思维下的具象美

根据原始人的思维的“互渗律”,将图腾崇拜思想与历史英雄人物和自己的祖先联系起来。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图腾的崇拜在神话故事中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对祖先的崇拜是人对自我力量的肯定与赞美,对图腾的崇拜是怀有敬畏之情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在神话思维下的“野性的思维”创造超自然美感和“具体化的思维”下塑造的具象美,都是远古先民审美意识活动的体现。

在野性思维下的具象美体现在神话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女娲、伏羲、太昊、烛龙、共工等人首蛇身的形象;但为什么不是蛇首人身,而是人首蛇身呢?这就与具体化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蛇的形象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灵活的、迅速的,而将蛇头与蛇身分开分析,就能看出人为什么创造出来人首蛇身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蛇头给人的感觉是让人畏惧的,毒牙、毒液这些都是蛇超自然力量的秘密武器,在远古时代,一旦被蛇攻击,那就意味着必死无疑,无论人还是动物,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而且蛇的视力差,都是靠温度进行捕食的,听觉也十分迟钝,这些都是蛇这种动物自身存在的极大缺陷,所以人们不会把蛇头这一形象与人的形象相结合。蛇身给人的感觉是灵活的,妖娆的,具有变化之美。人首是智慧的象征,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蕴含着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人的身体在自然界中却是渺小的,脆弱的,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力量上都无法对抗豺狼虎豹,所以人们将人首蛇身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形象表达出先民渴望获得蛇的超自然力量,并同时获得祖先的智慧与能力。在人面鸟身的形象创作上也体现出了远古先民既希望获得祖先的智慧与能力,又希望获得鸟能够飞行的超自然力量。

总之,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在人神形象的创造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上古神话中人形的异形化体现出了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3 结语

中国原始神话传说中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人的不同的审美意识,本文就神话人物异形化的形象特点来探索远古时期人们的野性思维下的具体化思维的审美。在社会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发展变化着,面对未知世界的迷惘与畏惧,求知和探索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是方方面面的。

猜你喜欢
盘古远古先民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盘古开天辟地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盘古
盘古
远古厉险游
梦回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