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玲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产业政策持续发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三大产业比重优化趋势明显。在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业岗位。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潜在的劳动就业群体,但是他们缺少适当的劳动教育实践,造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颇教育局面,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恰恰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机遇和可能。
【关键词】产业转型;劳动教育;教育研究
自千禧年以降,中国经济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的势头高速发展,到如今,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不僅在经济体量上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结构上也已经发生了很多可观的成绩。同时,经济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为各项各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环境,以教育为例,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长足的社会资源,教育反过来又反哺了积极的发展,两者相互经济基础作用的发挥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不断升级中的中国经济产业机构
在1949年建国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到2017年,我国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7.92%、40.46%、51.63%。近些年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一直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十九大还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毋庸置疑,我国的经济宏观基本面没有变,改革开放的基本面没有变,产业结构的深化还将朝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产业结构基本格局。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强调“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6年版)第一章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包括中学生在内的知识青年开始奔赴农村进行劳动教育。同时,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观念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几乎没有分量,更少有以考核为目标的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现代劳动越来越趋向于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而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是造就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专业才能的高级人才,即高层次的脑力劳动者。因此,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也被人们看成是多余的活动”。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呼唤和时代意义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劳动教育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新旧两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都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马克思主义就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还创造了人类生活、一切价值以及社会关系”iii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尤其是劳动教育观一以贯之地浸润在中国的千秋教育事业中,既是“基因”的传统问题,又是方向的指向问题,更是时代的呼唤问题。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向和新要求。大学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最后一道关口,大学生的质量和素质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教育应把培养“全面”的毕业生作为教育目标,既要传授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知识、教授能够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更要把德育、美育、劳育与前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其一。但是目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重绩轻劳错误观念严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理念盛行,一、家校两级重分数、轻素养、重智力、轻体力的思想让劳动教育彻底被知识教育替代和排挤。但是处于新时代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的普及让大部分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红利,自然社会竞争日趋加剧。二、新时代的大学生已经深深融入到全球化的激烈中来,没有全面发展的自我认识很难较好的社会竞争中。三、现代大学生成长于比较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养成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缺乏吃苦耐劳、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内涵产生了极大影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呼唤。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提倡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理念的回归,通过劳动教育,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将智慧运用于社会中,真正把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潜能激发出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基于产业变革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比例大幅度提高,在校大学生群体庞大、因高等教育成果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劳动教育的长期缺位已经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呈现畸形化发展态势,“眼高手低”、“职业歧视”等现象说明中国高等教育亟需劳动教育的本位回归。同时,着眼于良好的产业结构,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劳动教育创新:
1、拓展研究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训新模式。以服务业为行业特征的第三产业占据全国产业比重的半壁江山,产业多元,包容性强,吸纳就业能力突出,高等教育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目前的大好形势积极研究实训新模式,将校内实训搬到企业车间,以第一线的企业实践合理引导大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产一线,既从心理上提前让大学生适应了企业环境,又从技术上让大学生了解了社会上普遍使用和亟需的技术产品,找准自身定位,体验企业文化,达到实训的最佳目的。
2、深挖基于大学生劳动教育行业新产业。目前市场上教育机构林立,但是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社会组织形态还没有发现,国家应鼓励有条件的教育企业朝着“智识+劳识”的全面课外教育形态转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征,研发适合和受欢迎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产品;鼓励大学生多多参加校内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敢于抛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教育,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养成独立、勤劳的良好习惯,还当代大学生一个“动动手、出出汗”的激扬青春。
五、总结与反思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2] 潘柳燕.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J]. 广西高教研究,1998(03).
[3] 卞秋华.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J]. 学理论,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