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齐齐哈尔大学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

2019-12-26 07:06董芳
理论观察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专业

摘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应科学开展当前我国的外语人才需求分析,遵循“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产出评价”的教学指导原则,推进兼容、弹性、多元的创新型课程设置,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用结合的创新型外语教学模式,创新运用任务型、PBL、项目式等教学法,“走出去,引进来”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搭建“政校企行”协作下外语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和科研平台,为培养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兼具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级外语人才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输出驱动;需求分析;外语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0 — 0159 — 03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应该在创新活动中担负起重要主体作用。对于外语教育来说,培养大批熟悉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本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法规,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专业流程的融合型外语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一、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过分突出外语的工具属性,更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采用的是“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做机械的重复、记忆和模仿,缺乏对学生独立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彼此脱节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虽然在前期的改革中兼顾了对学生的人文视野的拓展,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属于知识接受型,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在人文素质、批判性思维、学术能力、分析及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当前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外语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间缺乏融通。一方面,外语人才的目标培养缺乏专业和行业方向性,翻译人才培养仍占主要地位。另一方面,因为大多数商务、管理、法律、科技等非外语专业教师无法熟练地实现外语授课或双语授课也制约了非外语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就业选择和个人发展,也制约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纳入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

二、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概念界定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兼具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求新和求异。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所需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三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所谓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就是指兼具良好语言交流能力、完整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以全球化素养、国际思维和创新思维分析解决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才能保证人才具有更新旧知识体系,构建新知识结构以获得满足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国际化素养的深度融合。

三、新时期齐齐哈尔大学外语人才资源优势

齐齐哈尔大学作为齐齐哈尔市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在齐齐哈尔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外语人才主要集中在外国语学院。该院现有英语、俄语、日语和朝鲜语4个本科专业。英语专业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俄语专业是齐齐哈尔大学重点专业。现有教师6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在校生1254人。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拥有校级研究中心2个(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中心,俄罗斯侨民文化研究中心)。英语专业和俄语专业均有相应的学科支撑,确保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此外,大学还一个拥有75名英语教师的公共外语教研部,该部面向全校所有非外语专业学生。全校23个院系中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业外语教师。所有这些师生都构成了服务于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的生力军。

四、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齐齐哈尔大学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笔者认为着眼于思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是涵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考核方式,乃至教材编写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

(一)科学开展当前我国的外语人才需求分析

在当今多元化的外向型经济形势下,我们需要了解国际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分布,熟悉贸易对象国法律及国际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自身和他国在国际贸易的劣势、优势与存在的风险,从而能尽可能地在国际贸易中规避风险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外语人才。當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能力的教育类外语人才;能够通过开展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促进世界语言学和文学发展的研究型外语人才;能够将不同语言灵活转换的普通交际型外事类、旅游类翻译人才;更需要能够熟谙他国社会背景和法律法规,跨越国家间的不同文化障碍的文化类、法律类外语人才;较好地掌握商务知识、熟悉对方管理制度、善于运用谈判技巧进而在国际贸易洽谈中知己知彼、抢占先机的商务类、管理类外语人才;需要精通相关领域专业技术标准及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的专业外语人才。

(二)遵循“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产出评价”的教学指导原则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一方面,现实社会、职场中说、写、译等表达性语言输出技能更具有社会功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说、写等输出技能,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侧重于哪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只有当学生在课内课外的不同语言场景中,通过输出认识到自身语言体系具体缺失时,才会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渠道加以修补。通过完成具体、易见、可控的输出任务,学生更贴近真实的语言实践,评价、反省自己的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切实、高效的语言学习和能力提高。

(三)推进兼容、弹性、多元的创新型课程设置

目前,在许多学校传统的“语言学+文学”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仍然占主要地位,培养出的学生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应突出合理、灵活、兼容、弹性和多元特点,实现专业课程和双创教育课程的全方位有深度的交叉融合。首先,思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采取大学四年全程跟进的原则。其次,在大一、大二年级可先开设双创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如创新创业及国际商务相关政策、法规等,积累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能力培养和实践课程,如结合实际案例,模拟真实情景开展商务实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定期安排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见习、实习外企、外事协会的外事、商务活动、国际性区域大会等,也可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创设“外语+专业+综合素养”的新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全球化素养、外语实用交际能力、数据检索处理等平台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商务等专业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構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用结合的创新型外语教学模式

无论是传统的“灌输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仍然是主宰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因此,如何选择兼顾理论和实践的灵活生动、具象高效、创新实用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突破学科壁垒,培养专业、行业敏感度。其次,应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用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细节化的微课教学有助于将复杂繁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教学小目标,不局限于课上的时空和环境,更便于学生多模态地接触、感受学习内容,清晰明确教学信息,强化学习效果。对于各类外语人才的培养来说,信息资源庞大的慕课平台的使用无疑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大规模的省时、便捷、权威、高效的信息分享和资源共享。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应用、验证、检验、学以致用,同时课外的专业实践也有助于强化、促进、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方法、目标和手段,提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创新运用任务型、PBL、项目式、研讨式等教学法 

学以致用是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大学外语教学应创新运用任务型、PBL、项目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运用“真实任务教学”有意识地将职场中可能出现的各个环节设计成独立任务,以解决实际工作中普遍会遇到的典型问题为导向,把繁琐复杂的工作程序和环节分解成简单易行的学习实践项目,通过对学生在完成任务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展开针对性反馈、即时性评价、延时性评价,引导启发学生全面投入到“尝试任务→任务前阶段的准备→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任务后阶段→任务后阶段的课后活动”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各阶段并积极参与评价到和归因分析,开展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运用创新型思维、以创造性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力争做到让学生学到的就是他们未来工作中极可能遇到的,尽可能地把学生可能遇到的实践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在学校阶段,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

(六)“走出去,引进来”整合创新创业资源

我国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一所学校毕业再到另一所学校工作,工作重点与能力多侧重于教学和科研,缺乏实践工作机会和经验。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定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校外实践、校企合作,接触第一手的前沿资讯和行业工作流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自身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进来”,邀请兄弟院校、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知名公司机构等来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聘请创业名人、知名专家为创新创业导师,以他们为核心搭建外语创新创业团队,给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政策、专业、实践多角度全方位指导。

外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理工等自然科学专业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只有摒弃闭门造车,开展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合作,利用整合校、企、地三方优质资源,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力度,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创业型外语人才。

(七)搭建“政校企行”协作下外语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和科研平台

只有实践和科研两条腿走路,才能为创新创业型外语人才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建立校内外语实践教学平台和多功能模拟实训室,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在校外强力推进校企、校地、“政校企行”间协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拓创业孵化,将职业能力培养层次化、体系化。另一方面,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课题和创新创业实践,设立创新创业科研专项资金,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校际模拟商务谈判大赛、模拟专业外语竞技大赛、校企法律辩论大赛等赛事等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活动规模与层次,强化外语人才能力培养。

(八)开展“游学”、“研学”、“留学”相结合的层次化海外实践

百闻终究不如一见。语言运用也终究离不开使用环境。因此,以“游学”、“研学”、“留学”的方式,让外语人才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得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环境,体验商务、贸易、法律、旅游等行业流程、规范、法律等,参与相应专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旅游专业外语人才完全可以通过境外旅游的实际体验了解他国旅游业相关法律、行程安排、联系住宿、景点介绍等行业知识与规范。法律专业外语人才也可以通过观摩、旁听等方式参与到法律实践中来。我们可以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三者相结合的海外实践。

例如,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俄语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人才培养计划,非师范类采用“1+X”的培养模式,其中英语师范类为一表招生,其他皆为二表招生。俄语专业、朝鲜语专业施行“‘2+2或‘3+1中俄、中韩校际交流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日语专业每年选派学生赴宇都宫大学交流学习。

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汇融通,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共商、共享、共建为齐齐哈尔面向东北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只有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跨学科交叉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切入点,以“外语+专业+综合素养”的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从科学开展外语人才需求分析入手,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产出评价”为教学指导原则,通过推进兼容、弹性、多元的创新型课程设置,构建学用结合的创新型外语教学模式,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搭建“政校企行”协作下创新创业实践和科研平台,开展层次化海外实践等,我们才能充分发挥齐齐哈尔大学外语人才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 考 文 献〕

〔1〕王银泉.服务国家战略的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能力与全球化素养培养探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8,(02):43-54.

〔2〕董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下的大学外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19-38.

〔3〕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04):12-17.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专业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