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颖
在互聯网的普及下,微视频、微小说、微信等“微”事物的产生,使社会逐渐迈向了“微时代”,对人们改变巨大。教育领域方面,初中语文教育中“微阅读”的运用,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作用,顺应时代变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格局。
一、课前导入,奠定语文教学基础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手资料,但不能作为全部资源。除了教材,人们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相关知识,教师抓住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导入“微阅读”,贴近学生生活经历和教学目标,立足于实际,适当创新,制作微阅读作为学生预习材料。
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前,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微阅读资料,要求学生在微阅读之前,先粗略阅读文章。材料一为作家莫泊桑简介,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材料二为世界名人对金钱的理解,如罗兰:若事情都以金钱利益为准,那么人情道义上更多的是刻薄;三毛:世界中的喜剧,无需金钱也能产生,但世界上的悲剧却大多和金钱有关;马克思:货币能使冰炭难容的人变亲密,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等等。可见人们对金钱的评价各有不同。然后教师说:“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就站在批判的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最直接的关系那就是金钱,自私而又冷酷,下面请你详细阅读文章,感悟作者在其中想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学生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微阅读,了解作者的生平,也产生了对课文深入学习的欲望,为正式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课中设置情境,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在新课的传授中使用微阅读,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力求内容的新颖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学生精细阅读时,教师发放材料三:《我的叔叔于勒》内容来自于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作者描述了有意义的片段,从小见大,将当时社会中以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揭露出来,并精妙地安排文章结构,值得我们品味。本文以主人公对于勒态度的转变为线索,以“盼、赞、见、躲”的顺序嘲讽资产阶级标榜的“博爱”。
当学生阅读完此微材料,在短时间内了解本质,加深了对文章的认知,此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点时间思考,因为这篇文章和现代学生生活相差甚远,所以会产生“为什么菲利普夫妇开始还那么喜欢于勒,真正见到了反而讨厌了”“都是至亲,为什么就因为于勒没有钱就躲着他”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是一大进步,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刚开始在菲利普夫妇口中于勒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成功的人,有钱的人。”然后教师接着提问“那么菲利普夫妇看到的于勒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衣着褴褛,一看就是穷人。”教师将问题又抛给学生“于勒的变化就是菲利普夫妇躲着他的原因”,学生再一次阅读材料三并自己思考,学生焕然大悟“原来是嫌弃于勒太穷了,怕给菲利普夫妇带来麻烦。”
经过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和微阅读,可在课堂短短四十五分钟,深入理解作者的本意,掌握中心思想,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就不会因为文本的复杂性令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能快速掌握知识脉络。另外,学生之间提供微阅读的材料,扩展语文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章。
除此之外,教师利用微阅读专题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例如,为了加强学生作文结构的构建能力,还可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找寻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文章中的盼于勒是开端、赞于勒是发展、见于勒是高潮、躲于勒是结局。当学生知道其中的联系后,教师播放微阅读材料四《故乡》:深冬季节下,乘船回到故乡,看到萧索景象,心情逐渐悲凉。在故乡见到了闰土和杨二嫂。卖掉老屋后,边带着母亲和宏儿离开。进过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段材料对学生来说更加简单,自主就能找出结构脉络,“回故乡—见故人—离故乡”。微阅读的运用,通过边阅读边学习知识,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的理解,还能总结文本结构,由表及里,高效完成教学内容。
三、课后布置任务,巩固学生新知
为了巩固学生新知,还需要反复练习,在课后任务上,加入微阅读,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所以,《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结束后,按照日常训练方法和教学目标,编制“微阅读”任务。例如,借鉴互联网中教学平台,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在该平台中上传微阅读课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还可在留言板中提出问题,教师在线解答,加强师生沟通。布置微阅读作业的时候,以学生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能力为主。向学生推荐相似的文章,如将契科夫的《变色龙》和屠洛涅夫的《乞丐》精缩成微材料,让学生阅读,将文中学到的知识体现在新文本中,归纳文章结构,总结中心思想。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育不再适合现代信息时代,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借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新的教学模式—微阅读产生。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适当使用微阅读,都能帮助学生加快对知识的掌握,促进了初中语文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皋初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