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龙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拾取生活中的瑣细事物,在家常般的描述中表现情趣,语言朴素,但淡而有味;情感醇厚,但含而不露。于缓缓的叙述、描写之中体现一种和谐之美,让人精神愉悦,回味不已。《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怀旧之文,既叙述旧事,又表达旧情。全文通过对昆明雨季中人、事、景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柔和的氛围,充分展现了景物、人情、滋味和氛围的和谐之美。
汪曾祺曾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在《昆明的雨》一文中,无论是奇特的仙人掌,各种的菌子,黑红黑红的火炭梅,“使我的心软软的”缅桂花,还是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房客缅桂花的房东母女,都在“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中洋溢着恬淡美、和谐美,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感和诗意。
一、景物与风俗的和谐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人、情、景是合而为一的,描绘景物是为了写人,写人是为了抒情。而在写人、写景的同时,汪曾祺又常常喜欢对故乡或者熟悉的地方的风俗进行展示,把风俗与人情、景物和谐统一起来。他写昆明的雨季,时长不短,“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并且雨使“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这些写景文字既带出了雨滴的触感,又把因雨季而充满生机、万物旺盛生长的大自然活化了出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汪曾祺刻画了当地的风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正是昆明“明亮的、丰满的”又“浓绿的”雨季使空气湿润,让悬挂着的仙人掌还能开花。就这样,汪曾祺把对昆明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昆明人家的风俗融合在了一起,既解释了人们对“画作”内容的疑问,使文章自然流畅,清新透彻,又把自己初见昆明此风俗时的惊奇、欣喜之状暗示了出来,引发了人们对昆明生活的向往,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让人体味到一种景物与风俗之间的和谐之美。
二、“随便”结构,构筑和谐之美
《昆明的雨》中写“雨”的文字不多,而是写了一幅画,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还写了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小酌的情景,结构看似散乱、随便,实则表现出了和谐之美。文章开头详细交代了画作里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就是为了引出正文中能使倒挂的仙人掌开花、青头菌牛肝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的湿润雨季,而使画文自然衔接。接着以一句“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又把文和画勾连在了一起。紧接着用一句“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照应标题“雨”,并且又与画作内容相呼应。过渡巧妙和谐。而后面对各种菌子的细致描写,正是对画意的进一步延伸。
苗族女孩卖杨梅和酒店与友人小酌看似与画作无关,但其中画趣满满。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人物的可爱、娇柔、俏丽之态跃然纸上,悠闲之情展露无遗,体现柔和之美。而“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更加让人感觉到了画面感,仿佛我们就是汪曾祺,看着雨中淋雨的鸡,立即感觉到一种无助、凄凉、寂寞、孤独,生发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惆怅情绪。可以说这两处场景是画作的留白,扩大了“画”的意境,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因此,《昆明的雨》开头的那幅国画好像是随意而为,闲谈提及,其实画的布局构思、取舍裁剪与画意画趣,已经把整篇文章的行文结构串联了起来,文随画走,画引文行,文与画相映成趣。而“随便”为文正是汪曾祺一贯的写作方式,也正是这种“随便”表现出了结构的和谐之美。
三、淡淡情感,营造和谐之境
《昆明的雨》是抒情的,但所抒发的情感是含蓄的、有节制的,没有过多的渲染。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说:“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在写昆明的“雨季”时,作者感觉昆明的雨“并不使我厌烦”“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几句是直接抒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情,如涓涓细流汇入小溪,显得恬淡从容。写房东送缅桂花“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房东虽有一点小家子气,但很善良、厚道,送花给“我们”,我明明心已经“软软的”,感激房东的细心,贴心,但用了“大概”二字就把想要表现的浓情淡化了,在幽默的调侃中让人去感受。而缅桂花明明触动了作者那颗游子的心,但偏偏说“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把感情的柔丝拦腰斩断,情感好像戛然而止,但却更让人觉得余音袅袅,回味不尽。酒店与友人小酌,作者本身是满腹忧愁,有“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感,但却说“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直接把感情淡化了。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陈圆圆的凄苦传说加重了感情的抒发,作者却只是一笔带过,让诗意凝滞,让读者通过既有的知识积累去体味,把浓烈的感情寄托于言外,显得含蓄隽永。结尾“我想念昆明的雨”,不用叹号而用句号,把深沉的情感及时刹住,让感情抒发直率、平淡,从而把悠悠深情引入到了邈远的时空之中,温婉、绵长。
汪曾祺追求感情的淡然,其实是他追求“和谐”审美观的体现,也是他人生观的体现。在这种审美观的指导下,作者的感情在抒发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净化,也使文章有了更深远的意境。
四、文白相杂,语言和谐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又由于汪曾祺古典文学修养深厚,在他的散文之中还善于使用很多诗意的语言。因此,在他的散文中经常出现文白夹杂的现象,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昆明的雨》即是如此。
《昆明的雨》语言以质朴为主,叙事平淡,却耐人寻味。写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就如同农村老人闲话家常,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昆明的雨季,让人感到亲切,心情闲适。“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贵的吓人。”“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干巴菌。”鸡油菌“滴溜儿圆”,汪曾祺用平实、口语化的语言写出了昆明菌子的多,更写出了菌子的口味,满足了读者的口腹之欲,正应了托尔斯泰说过的“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昆明的雨》除了大量运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之外,也少量运用了诗化的语言,便于为主题服务。“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分别引用杜甫《春望》和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中诗句,精练地表现了昆明雨季的丰满、过分的旺盛,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写菌中之王鸡枞,用了“味道鲜浓,无可方比。”短短几个字就写出了鸡枞的美味,形、色、味充溢脑海,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收窄了语言的宽度和厚度。而结尾写的一首诗“莲花池外少人行,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家万里,木香花湿雨沉沉。”把人、事、景、物、情融合在一起,因“少人行”而“苔痕一寸深”,暗示出酒店的偏僻,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却是自己滞留异乡而不得回的孤独、寂寞之情;“天过午”说明滞留时间之长,表面看作者好像是饮酒欢愉,不觉时间流逝,但也暗示了作者离家时间之长,对家乡的思念之深;而“雨沉沉”看似写雨之大,实则突出作者内心愁苦之深,担忧之重。短短的诗句,使作者的浓厚情感无形地融入雨中,慢慢滋润人心,让人获得诗化的美感,又拓宽了酒店小酌的意境,增添了文章的韵味,也使文章更有“味道”。
汪曾祺在写日常生活事物时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如话家长,但又运用得恰当贴切,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易懂而有味;在表达情感时运用诗化的语言,使感情深厚而不浓烈,含蓄而又节制。两种语言风格互相交融,和谐共处,使文章内容富有韵味,让整篇文章流利自然,水乳交融,很好地体现了汪老和谐的艺术追求。
汪曾祺追求的是一种淳朴自然的艺术的美好精神境界,其作品也蕴含着传统文化淳朴、恬淡和高洁的审美情趣,满含着浓郁的人情美和健康的人性美,正如汪曾祺所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这种创作理念引导着他不追求立意的深刻,而注重作品的和谐之美,这或许正是他的散文充满魅力,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