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研究

2019-12-26 01:54欧晓彦
老区建设 2019年2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新媒体

[提 要]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产品要满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应以转变供给主体理念、优化供给内容、完善供给方式和改善供给环境为“抓手”促进思政教育与新媒体相融合,构建科学的供给结构,实现思政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融合

[作者简介]欧晓彦(1979—),女,豫章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西南昌 330103)

[基金项目]豫章师范学院专项重大招标课题“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研究”(HSZD—19—01)

“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日益深入,作为新媒体主力军的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如何把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以满足大学生思政教育多样化需求、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已然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社交的重要手段

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生活化、自主性、交互性等特点,这一特点满足了大学生彰显个性、发挥个人价值的心理需求,为他们自由接受信息、发表意见和展现自我提供了良好平台,成为他们日常交往、生活和学习的必备工具。据有关数据表明,大学生近98%的人每天使用网络,近90%的人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且绝大多数每天上网超过2小时,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90%以上来源于大型网站、微博、微信或SNS网络。新媒体已彻底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建立人际交往、表达个人意志和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

(二)新媒体促进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新媒体打破了受众与传播者间的界限,大学生只需利用新媒体终端,就可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自主地对社会热点、知识理论和社会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或把信息转发给他人。新媒体全方位开放的环境开阔了大学生视野,形成了他们崇尚自我又张扬个性的特点,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活跃,表现欲、求知欲、探索欲都比以往大学生强,对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度高,主观能动性强。面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强势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者应该疏而不能堵,应因势利导,把新媒体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长处,引导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三)新媒体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新媒体传播方式碎片化、去中心化,内容娱乐化和良莠不齐等特点增加了消极因素的影响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这对于“三观”仍未形成、鉴别能力有限的大学生极易产生迷惑,在思想上容易产生价值观多元化、价值观认知偏差、价值观选择困难、政治信仰迷失或淡化等错误观念。“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面对新媒体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者应主动积极应对,建立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积极抢占思政教育新阵地,化负面、消极影响为正面、积极因素,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四)新媒体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带来契机

毋庸置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带来了许多契机,如:充实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扩展教育范围边界、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加教育内容趣味性和深度、使教育资源多样化、促进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创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拓展话语新空间和新范式、提升教育主客体间的交互性体验等等。在当前传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而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时,高校可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平等性等传播特点,通过创新教育新模式、构建新型校园网络文化等方式把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效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足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是高校思政教育适應新时代、提升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

(一)大学生多样教育需求与教师单维教育理念相矛盾

新媒体技术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和个性突出的特点。在新媒体中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又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因此,他们对思政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日趋增多。而思政教育者却大多忽视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实际需求,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味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看法选择教学内容并按照传统粗放型、经验型方式单向度向学生进行同质的、无差别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缺乏感染力和时代感,教学过程互动性不强,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趴桌睡觉的“倒头族”和玩手机的“低头族”等尴尬现象。教育者单维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多样教育需求相背离,导致学生没有获得感、教师没有成就感,这不仅虚耗学生的激情和青春,也消耗教师的热情和生命。

(二)多源化教育资源与传统固化教育内容相矛盾

新媒体时代,以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网络等数字媒介编制的传播网使各种信息爆炸式生成。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就可接收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于一体的海量信息。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开放性、多元性、多维性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日益呈现出开放化、表层化、碎片化、片面化等特点,而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多源性、多变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充实了教育资源,迎合了大学生这种思维方式特点,成为他们与同学、朋友、师生之间分享和交流思想的平台,并已逐渐成为思政教育的“第三新平台”,即“第三课堂”。而目前我国大多高校仍然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思政教育。作为第一课堂的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大多对教材的依附性强,教师授课时过分强调教材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往往采用宣讲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已成定论、成熟的理论,对时政热点和现实舆情关注度和实效性有待提升,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需求缺少关注和关怀。第一课堂即便有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相补充,也难以弥补这些缺憾。第二课堂大多是以党团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时间和内容较为固定。当社会发生重大舆情事件或突发事件后,第二课堂由于时间和内容的限制,一般不能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发挥导向作用,影响力不强。

(三)多样化教育形式与传统单一教育方式相矛盾

新媒体时代,在远程学习、移动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需求背景下,一系列像慕课、微课等情景真实、主题突出、高度聚集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这些教学方式可以迎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形式单一仍是较为普遍的问题。首先,教学模式单一。在高校中,思政课通常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许多高校由于受教室资源、师生比例等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上大多实行大班上课制,一个大班通常由几个自然班合并而成,人数一两百人甚至更多。教师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同样的PPT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授课,内容固定死板,学生被动接受。其次,教学手段单一。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诉求,往往以一种很正式、很严肃的单向传播方式进行“一言堂”。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的特点使得他们对思政教育的需求差异性大,教育者这种大班授课制及只讲理论不看需求和问题的“一刀切”单一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学过程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形成教师认真授课与学生茫然听课鲜明对比,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与认同度自然就低。

(四)开放化教育环境与传统封闭教育空间相矛盾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障碍性”接收信息的开放平台。在信息庞杂、种类繁多的新媒体空间里,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查询、选择和获取信息,并可随时变换、更新和分享这些信息,在探求新的视觉和听觉内容中,他们还可以自由自主地发表意见和观点,大胆彰显个人风采和自我特色。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环境大多仍处于封闭化状态。思政教育过程往往局限于狭隘的课堂教育层面或书本知识的课堂情境中,思政教育者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自编自导自演,忽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参与、体验和感悟。这种封闭式的教育环境不仅难于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需求,而且还易使他们产生反感和逆反心理,出现“师生相望,互不指望”的现象。

综上可知,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特点,存在教育供给产能过剩、教育供给与大学生需求失衡等供给结构问题,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者提供的教育产品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供给主体:转变传统理念,提升媒介素养

“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先导”[3]。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情况,高校作为供给主体,需要更新观念,树立融合理念。融合理念是一种打破传统的定势思维框架,多层次、多视角去审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的思维创新方式。这是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求新的交叉点的一种理性向度,强调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融合。这要求高校在师资、经费、基地、资源等方面优先保障思政教育需求的同时,又要不断引领思政教育者确立教育多元化模式,以现代化的目光和观念打破固化思维方式,树立思政教育网络化意识,依靠新媒体技术紧跟时代步伐、紧跟学生需求。在符合大学生与新媒体双重特点条件下,實现“新媒体+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手段与方法的融合,使新媒体平台与隐性教育有效结合,推动思政教育从单一向多维、由静态向动态、由平面向立体转型,形成思政教育全媒体格局。

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党团干部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的供给主体,应转变传统理念,培养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无障碍性传播使思政教育者对知识的支配和控制地位一去不复返,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亦成为思政教育的新常态,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在理念上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导”转变,在教育过程中放低姿态,要关注学生、包容多元、尊重差异,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在话语形态上要创新, 要创造出更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体系,把思政教育“政治话语”感性化,在话语方式上要从预设服从的控制式、居高临下的劝导式、单向灌输式向交流式、对话式转变,建立自由平等开放的话语环境。此外,思政教育者在提高业务水平和师德素养的同时,还需提升媒介素养。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辅助教学并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和新方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自由性、互动性、开放性的优势,提升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依托“大数据”系统平台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和文化心理层面,了解他们喜爱的热搜内容、热门新闻、热门文章,了解他们的多样需求及对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倾向。思政教育者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在新媒体中的真实体验,才能利用思政课、班会、实践课等阵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将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并通过数字化点对点、点对面的混合教育模式,回应学生关切的热点问题和解答学生遇到的思想疑惑,无形之中给予人生启迪和传播主流价值。

(二)供给内容:优化教育资源,增加新颖内容

优化教育资源,就要对现有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改革。首先,教材编写应考虑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每天都在各类图文并茂、碎片化的信息中浏览,养成了他们直观体验式的“简短文字+图片”的阅读方式,传统大段的、晦涩难懂的理论文字式阅读习惯已被他们摒弃。而目前高校思政课“四门课”教材基本上都是文字,几乎没有图片。如能适度精简这些教材的理论文字,添加一些有说服力的图片,不仅能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拉近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而且更符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其次,高校要有效整合思政教育资源。要采取各种手段促进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运用实践活动、专题讲座、时事论坛、法制论坛等形式,实现思政教育的多样化和全面化;要善于调整资源结构,整合和调动线下线上优秀教育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均衡发展;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生产机制,打造“精品”,优质化教育新产品。

增加新颖内容,就要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而仅仅依靠教材照本宣科,这必然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把一本理论深厚的教材知识让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而这又依赖于适当增加教材以外的新颖内容辅助实现。新颖内容可以是新媒体及其他传媒中的典型事例、案例和热点问题,教师在甄选合适内容后,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加工、设计教学、设定问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讨分析。新颖内容也可以是微课,教师可针对新媒体中某个热点话题或事件,及时录制一个短微视频进行评述,阐明自己观点。这种简明精准的指导而非长篇大论灌输的形式迎合了大学生新媒体的体验习惯,容易使学生接受,学生不仅愿意观看这些微课,而且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趣又时尚,进而带着兴趣积极参与。

(三)供给方式:创新教育手段,实现多样供给

首先,高校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进行划分和分类,探索不同群体适合的思政教育模式,使供给方式多样化和层次化,实现精准供给。

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模式供给。教师要重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探索和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微信、QQ、在线教育等平台构建课堂讲授、主题研讨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一体化”新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式和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弥补了传统灌输教学的弊端,而且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平台,实现教育主客体零距离交流,让大学生在愉快、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其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此外,针对大学生体验式阅读方式的特点,教师还可在课堂中增加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师可运用新媒体技术把一些难懂、晦涩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寓教于乐的作品或转化成哲理性、趣味性强的教育内容;也可根据所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视频、音频、图片,让学生在视、听觉效果的作用下获得情感体验;或选择一些新媒体中较热门的案例作为剧本让学生扮演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法使思政课有实有虚、有义有情,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不再认为思政课只是单纯的理论堆砌,对所学理论知识产生共鸣。

最后,思政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努力打造思政教育“第三课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应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建立朋友圈、生活圈、教育圈,一方面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一些热点问题和重大时政事件等及时在圈里或其他网络平台发声,把自己对社会热点和重大时政事件的理解分享给学生,传播主流价值观,让学生自行去阅读、思考和领悟,引导网络舆论;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学生积极互动,了解他们就某一问题的看法、日常思想动态及实际诉求,及时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及时传播正能量。此外,应充分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意见领袖”在新媒体中所传播的信息通常受到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认同,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思政教育者要重视培养一支具有正能量、能够快速正确整合信息的大学生意见领袖队伍,通过他们对舆论的巧妙议程设置、运用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话语表达体系解读问题、正面理性发言等方式,可以更好地传递正能量、引领网络舆论,进而更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四)供给环境:加强平台建设,营造开放氛围

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要迎合时代要求和大学生需求,为大学生思政教育营造一个动态开放的环境。首先,高校要保障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高校在加大对新媒体设备和技术投入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加强教师网络技术的培训,鼓励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并把教师媒介素养水平、是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纳入到教师奖惩制度、职称评定等考核机制中。其次,加强校园新媒体阵地建设。以手机报、微信公众号、QQ群、贴吧、校园论坛、朋友圈、微博、互联网络等为载体打造新媒体公众平台,搭建集思想教育、信息服务、学生党建、素质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等手段,多管齐下营造主流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无意识”接受思政教育并产生认同感。再次,要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监管机制。当新媒体中出现危机事件或负面事件时,高校相关部门应全面掌控,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抢占话语先机,积极引导正确网络舆论,及时疏导大学生情绪堰塞,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创造优良环境。最后,要构建结构合理的传媒種群。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既依赖于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以草根性的见解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也依赖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以专业性的评论引导舆论。高校应有效整合这些形式多样的媒介,充分发挥它们在新闻资源中的不同作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良好媒介生态环境,使他们在面临价值问题时能够听到不同声音,对问题的思考更为理性。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林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新媒体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